- 相关推荐
归纳教学法案例分析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手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归纳教学法案例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里所说的“归纳法”教学,是指“讲一种现象,然后再给出其理论解释”的教学方法。比如讲“闪电”,先是给出“闪电”这一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解释。与“归纳法”相反的教学方法是“演绎法”,即先学习某些电学理论,然后再用这些理论来解释闪电等诸多有关电现象。在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归纳法”在实施新课标理念方面的优势:因为是先给现象,后给解释。学生在教学中互动性强,兴趣高涨,思维活跃。所以“归纳法”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地开展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自主性学习。
下面笔者就以“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课为例,谈谈对“归纳教学法”的一些尝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问题驱动
1.教师出示两个等大的小球:一个为白色乒乓球,一个为黑色铁球。
设问1.1 把两个小球浸没在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
实验一 实验演示,验证学生的回答。
设问1.2 为什么乒乓球会浮上来,铁球会沉下去?
学生猜想1.1 乒乓球更轻,铁球更重。
学生猜想1.2 轻的物体都会浮上来,重的物体都会沉下去!
教师将学生的猜想稍作整理后写在黑板上。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说了乒乓球会上浮的原因是乒乓球更轻,铁球更重则下沉;有的同学交流讨论后还总结出了“轻的物体都会浮上来,重的物体都会沉下去”这一“规律”。
设问1.3 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会沉下去,轻的物体一定会浮上来?”
2.学生实验
教师:下面注意你们桌上的小铁块和木块,你们用弹簧秤分别称一下它们的重量后都浸在水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二 学生实验后笑着否定了猜想1.1和猜想1.2。
教师:同学们通过实验否定了上述自己的猜想。物体“浮起来”还是“沉下去”与物体的重量无关。实际上,一个完全不会游泳的人跳到深水里会怎样(学生笑着回答)?但根据你们语文课本上的“死海不死”知识,他跳到“死海”里却是另一番情景了。(后记:学生对语文这一不同学科的知识迁移很有兴趣)。
出示课件“死海不死”,引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
教师:为什么人在“死海”中“不死”及“为什么乒乓球会浮上来,铁球会沉下去?”这就是我们本章所要讨论的话题──“浮力阿基米德原理”。
二、引导学生定性研究浮力
指导学生做“称重法测浮力”实验。
实验三 学生做“称重法测浮力”实验,教师指导。
设问2.1 刚才同学们实验时有两种不同的测试步骤:先在空气中测铁球重量和先在水中测铁球重量。这两种做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后果?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错误。
设问2.2 铁球在空气中和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变化说明了什么?你能试着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猜想2.1 在水中的铁球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
学生猜想2.2 在水中的铁球变轻了。
引导学生由g=mg=ρgv证明猜想2.2的不正确性;请出支持猜想2.1的同学来说明理由。
用受力分析来引导归纳浮力的定义,再由此引导出f浮=g-f′。用平衡力的知识,明确浮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教师由f浮=g-f′引出的实验是用弹簧秤两次称重量法求浮力,给出“称重法”求浮力的定义。
归纳教学法案例分析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Case Methods of Teaching) 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采用真实的情景和事件作为案例,将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真实环境,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方向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性。案例教学法早期被广泛应用于法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教学中,后被逐步推广到多种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国对案例法的引入较晚,到20 世纪80 年代才有部分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经过30 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案例教学法已经被广泛推广到多种学科的教学中。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知识点离散、实际应用性强等特点,因此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知识点与实际案例的结合。案例法能够直观、生动地将多个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出现的知识点讲解与实际应用相脱离的问题。将案列教学法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将离散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于整个课程的讲解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2. 1 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所选案例质量的好坏。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案例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 1. 1 案例应具有实用性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案例有效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使课程中的各知识点能够很好地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以促进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进行案例选择时要注重案例的实用性,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2. 1. 2 案例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增加案例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热情。
2. 1. 3 案例的选择具有综合性
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要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深度和综合性的案例,这些案例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系统地研究、分析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2. 1. 4 选择一些反面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一些反面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点,认真思考,找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2. 2 具体案例
下面以Excel 为例分析案例的选择。将Excel 的知识点分解成7个部分,即工作表的创建和编辑、公式的输入与复制、常用函数的使用、格式化工作表、数据管理、图表操作和数据透视表与数据透视图。工作表包括编号、姓名、性别、工作日期、职称、部门、基本工资、奖金、应发工资、税金、实发工资共11 列和相关的若干行。教师讲解时可以在这一个表中完成Excel 所有知识点的讲解。
( 1) 工作表的创建与编辑过程需要对表格的原始数据进行填写,完成编号、姓名、性别、工作日期、职称、部门、基本工资各列相关数据的填写和数据格式的设置。
( 2) 公式的输入与复制和常用函数的使用部分则可以完成信息表中奖金、应发工资、税金、实发工资4 列的填写,并完成相关数据分析的结果。
2. 3 案例的实施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案例讲解。在课堂上利用已经准备好的案例,将所需讲授的知识点融入案例中,使学生明确应掌握哪些知识点。这一步主要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 第二步是案例分析,主要侧重于案例的讨论,其目的在于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使用的知识点。这一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 4 案例的评述
案列的评述指教师根据案例的特点,总结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知识点串连在一起,突出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保证知识的完整性。
3、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案例的选择应大小适当,能够覆盖所需讲授的所有章节为宜; 尽量选择详尽仿真的素材,让学生有模拟现实的感觉; 教师在准备案例时,要根据实际要求不断变化案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
其次,虽然案例教学法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但是针对一些原理性、概念性相对要求较高的知识点,不能进行系统的、融会贯通的讲解。因此,案列法在实际应用与教学中,要根据课程内容,将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
最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其把握课程的进程与整体水平,更好地将案例教学法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归纳教学法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案例分析范文07-21
案例分析范文(经典)07-26
案例分析报告12-30
大班的案例分析03-01
案例分析总结01-21
礼仪案例分析12-28
案例分析范文07-25
案例分析-化蝶01-02
案例教学法在学前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