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案例参考

时间:2022-07-03 12:45:35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风筝教学案例参考

  【教学设想】

风筝教学案例参考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的鲁迅的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品味重要词句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教学思路:导入-----简介作者及背景--------出示目标------听读整体感知--------研读课文(一)寻找误解和冲突------研读课文(二)封建教育思想,自我反省精神------合作探究-----品味语句含义,渗透思想感情------体验反思----拓展延伸(从文本到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体会鲁迅“反封建斗士”的初步思想。

  能力目标:感受语言文字的含义能力,批注法的规范提升。

  【教学基本流程】

  一、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如《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一觉》等;有的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别》《死火》等;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如《希望》《死后》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二、文本阅读

  (一)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看看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要求边听边用一段话来概括课文的内容。师范读。

  1.课文记叙了“我” ( )了弟弟的( ),后来我知道自己( ),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 ),我的心只得( )。

  或者(2.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小兄弟最喜欢放风筝,“我”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长大后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二)、怎么写的?

  ⑴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放幻灯)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 3-4自然段写了什么?(1) 读第三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

  (2).读第四段;用不同符号划出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3)我为什么那样做,弟为何不反抗?

  3、 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读第五至十一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是如何省悟和补过的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小结:1.鲜明的对比手法,使文章情节曲折,中心突出。2.语言鲜活,用词精当

  (三)、写的目的(中心思想探究)

  学生默读全文,精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找出本文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圈点勾画。资料内容如下:

  对课文作圈点勾画评注的学习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疏通性的圈点勾画,目标是读通课文;二是思考性的圈点评注,目的在于提出质疑,引发思索;三是评论性的圈点评注,目的是让学生在开启思维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并参照平时通用的读书符号形成自己的圈点勾画的符号系统,作为圈点勾画的符号,应简洁醒目,意义明确,使用时不应随意变动,以便于对文章的重读与复习。下面的符号系统是不少人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仅供参考。

  批注法(圈点勾画) ——符号系统

  1. 表示描写得精彩或论述得好;

  2.——表示作者的观点、看法;

  3. 表示文章的要点或中心思想;

  4. 打算摘抄的内容;

  5. …… 表示要着重理解的字、词、句;

  6.?表示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之处;

  7.??表示有疑惑需作认真思考之处;

  8.!!表示精辟、赞赏;

  9.△△ 表示应注意的地方;

  10.★ ★ 表示应熟记、背诵的地方;

  12.[ ]表示要查考、注解的地方;

  13.○○表示需疏通的生字和生词。

  …………

  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临时设置一些符号。

  2.指导学生对课文圈点勾画,把阅读中的感受、体会或疑问标记出来。

  3.以小组为单位,各组汇集问题。教师将所有问题归类,按照由浅入深的层次归类,或按局部到总体的方式归类,或按照问题所在的段落分组。

  4.按照问题所在的段落分组,可把问题分为4组,1~2段的疑问为一组,3~4段的疑问为一组,5~11段的疑问为一组,12段的疑问为一组。

  5.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研究问题,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抽两组向全班汇报,有不同意见,全体同学讨论解决,教师加以评述。

  第二课时

  6.内容研讨

  第一组问题。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明确: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第二组问题。

  1.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相关的句子有:(1)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2)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能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惊呼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明确:描述略。

  小兄弟喜欢风筝,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伶俐,动手能力强。而我却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明确: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明确: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明确: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第四组问题。

  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

  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小结:揭示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而强烈的愧疚之情体现的不仅是兄弟间真挚的亲情,还包含着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主题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本文的主旨含蓄而深邃。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早已忘却的儿时琐事,但在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灵、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之情体现的不仅是兄弟间真挚的亲情,还包含着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另外文章首尾两次描写的肃杀的冬景,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是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象征。空中浮动的风筝既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更是美好的理想的象征。一篇短小的散文诗,作者将深厚的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而深沉的立意美。

  (四)写的精彩处

  1.品读生动精彩的人物描写

  我找到描写生动的语句是___________,我欣赏它的理由是因为________

  2. 要求学生学习揣摩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写法,在对比冲突中表现亲情(或友情)。依据提供的情景,选择一个话题,写一段话。

  我是向来不爱 , 。和我相反的是 。

  有一天,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勇于发言,只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即可。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本周三上午在县实验中学上了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课《风筝》,《风筝》这篇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学生上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学习难度较大,课文难点较多,且本文思想内容可从多方面理解,这恰恰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研究性的教材。现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清晰。一开始,让学生谈自己放飞风筝的自由与快乐,引出课文兄弟俩对风筝的不同态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场“精神虐杀事件”。最后讨论体会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导致这场“精神虐杀”真正的罪魁祸首。

  二、教学方法得当。我紧紧抓住“精神虐杀”,重点研读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过圈点、朗读,突出“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让学生体会弟弟对风筝的酷爱以及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动作、神态等描写著称。教学时采用的表演“我”毁风筝的片断,学生很是受启发。评点时,大多学生都能指出表演学生的不到位之处,甚至后来连“我”的“傲然”神态都能表现出来。朗读、表演,学生充分领略了“我”的毫不顾忌、无情践踏风筝的粗暴行径。

  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的碰撞,难题顷刻瓦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我出示了鲁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降低了这个难题的难度,以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即使他们说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还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再让学生表演,一定会比粗读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这堂课是以“精神虐杀”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但上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情,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

  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透,打开思维,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

【风筝教学案例参考】相关文章:

实用餐饮营销方案参考案例03-31

品牌文化文案案例参考(通用5篇)03-02

案例设计与案例教学分析论文07-03

教学案例范文07-09

幼儿教学反思案例07-03

物理教学反思案例07-04

大班教学反思案例07-04

体育教学反思案例07-03

教学案例分析07-14

教学案例分析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