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预算绩效考核思路探讨论文

时间:2022-07-03 11:59:12 绩效考核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校预算绩效考核思路探讨论文

  国内外高校预算管理问题及现状的对比分析

学校预算绩效考核思路探讨论文

  预算编制首先要考虑的是高校未来的发展战略,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资源、合理真实地反映事业经费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建立预算定额指标和管理体系。以美国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为例,公立大学的财务管理尤其是预算管理比较完善。而且,国外大部分高校都是实行“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相结合,以零为基础而非在上年预算的数据上简单的增加,并且通过N年的滚动发展计划的实施,从而使预算数据更具真实性、前瞻性。反观国内高校,除了设有专门编制预算的财务人员,预算的执行与监督并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因此不能向管理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和税务信息,不能反馈资金的使用效率,以便学校根据反馈情况对未来的发展计划作出正确、及时的调整。并且大部分高校采取的是增量预算,即以上年的预算数据为基础,主张不需在预算内容上作较大的调整,只是简单的计算本年增加的资金需求量,做一个环比的增加。这样导致的结果不仅仅是没有考虑到投入产出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学校不能根据自身的长远发展规划,合理利用、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金浪费及减少资产闲置现象。

  绩效拨款,即绩效指标的实现程度,例如办学、科研成果,教师、学生的内涵建设等,来实施财政经费的分配。这种将市场规则引入高校教育领域的思路,不仅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有助于激发学校向综合大学迈进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田纳西州是美国最早实施绩效拨款的一个州,由州高等教育委员会与高校协商制定了一系列的绩效拨款政策,并建立了相应的绩效指标。其具体方法为:对于绩效评估表现出色的公立高校,将获得超出财政拨款总额一定比例的额外奖金,而绩效表现一般的高校,不会受到预算拨款削减的威胁。这种绩效拨款的模式,体现出纯奖励的特性,引领着高校不断向绩效评估指标出色的高校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澳大利亚的高等学校预算资金的配置则是根据高校各个组成部门的工作绩效进行。高校在进行预算资金的分配改革时,除了根据各个学院、部门的未来发展计划、上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外,还要结合学生的人数与质量、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情况,对资金进行分配和管理;强调资金的运用与教学、科研相挂钩,给各个院系充分的自主权,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高校的预算拨款模式中,财政经费的分配与高校的绩效表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建立一系列的绩效衡量指标。相当一部分高校在预算管理上只注重资金的投入,不重视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没有及时对资金的使用、支出、效益等进行跟踪监督。高校财务预算一般以年作为一个时间单位,只要预算资金在本年度内使用完毕,就意味着今年的预算任务得到了很好的完成。很少有高校会去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资金的使用进度、投入与产出的效果,这样就不能客观反映高校预算资金使用全貌,不能了解经费发挥的效益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经费的使用效益,为下一年度加强预算管理和减少财务风险提供准确、可靠的财务依据。由于缺少绩效方面的考核,因此偏离了编制预算的初衷,削弱了预算作用的发挥。预算编制与资金使用相脱节,一方面在编制预算时高校想方设法增加预算指标,另一方面对资金使用的低效与浪费现象却没有改观。校级领导都愿意扩大明年的预算指标,使得预算的编制停留在增量预算的基础上,却很少考虑降低支出的成本。绩效预算实际上给了一个参考的指标,在确定了各个单位去年的业绩指标后,各单位可以根据此指标,自行调整学院的经费使用重点,削减不必要的开支。这样不仅调动了部门的积极性,而且降低了支出的成本,较好地控制了预算的规模。通过对国内外高校预算管理方面的优劣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绩效预算所提出的“绩效、效率”理念,以及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确定支出标准的预算组织形式,对国内高校的预算改革都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国内高校实施绩效预算考核的基本思路与建议

  长期以来,财政主管部门根据高校学生人数这一单一因素进行拨款,在经费分配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改进拨款模式和结构,以绩效为导向,综合考评高校在办学、科研、人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绩效指标的表现,规划财政经费分配方案,鼓励各高校重视和自觉执行经费绩效管理,从而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比如学校的人才建设,专任教师所包含的博士、教授、高级职称人数,高校科研建设所包含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势学科等指标都可以纳入财政拨款因素。同时,要加强对各高校各学科成本结构的分析和预测,结合学校上年绩效考核指标的反馈,最终确定以学校成本结构为基础、以学校长远发展目标为方向的拨款模式。财政主管部门一般将预算支出分为三块:一是基本支出,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等;二是专项支出,主要是学校实现未来一年中的发展目标所需要的专项资金,包括购置图书资料和实验室设备专项、化债及待建专项等;三是预留机动经费。基本支出由于受到教职工人数的限制,其拨款数额基本上是固定的,而专项支出则综合考虑了学校的长远规划、学校的办学特点及专长。如果能加大经费拨款的力度,并且改变项目经费的管理模式,由单一的开支限制和过程管理转变为注重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将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细化,并充分运用预算绩效评价信息,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专项支出联系,建立预算资金的追踪问责制度,则不仅可以改变原来的增量预算的编制方式,还可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更加有效的使用,避免浪费,推动高校预算管理水平和绩效的提升。

  零余额账户是实现对预算资金最终控制的必要手段,是国库支付系统保证预算资金在实际支付时才流出国库账户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具体要求是只有在高校发生实际付款时,资金才流出国库账户,而不是在计划购买时资金就已经转入个别账户,从而使从国库支付的每一笔钱都能够真实地反映高校的实际开支情况,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与效率,防止资金滞留在学校二级学院,杜绝“小金库”的存在。建立零余额账户,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后,预算单位除了基本户外,其他的银行账户基本被取消,从而解决了资金分散、重复设置账户等一系列的弊端,使得财务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零余额账户,及时关注每一笔资金的走向,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预算经费通过零余额账户下拨到国库支付系统,可以使各高校充分掌握预算的执行、支出进度,增加预算支出信息的透明度,保障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合法性,为下年度预算资金的安排决策提供正确的参考信息,便于预算监督与追踪问责,按照经费的使用情况以及使用效率,来制定学校下年度预算资金的使用计划,以及确定学校未来发展的重点,并且可以为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公共财政拨款比:公共财政拨款比=(财政拨款决算数/决算总收入×100%)。这一指标说明在本预算年度,学校获得省级财政拨款的比重、比例越高,学校可支配资金越充裕,越有利于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展开。非税资金比:非税资金比=(非税资金决算数/决算总收入×100%)。非税资金包括学费和住宿费。非税资金的比例变化不仅反映学生人数的增减情况,而且在学生人数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反映出国家对高校的政策,例如国家实行的医学专业农村定向招生计划,对本科生、专科生免收学费和住宿费。非税资金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本年度学校化债及待建专项经费的数额,在以上预算的编制中,化债及待建专项数额=学费×30%+住宿费×70%。其他收入比:其他收入比=(其他收入决算数/决算总收入×100%)。其他收入主要包括学校创收、利息以及财政补贴等。这一指标反映学校除了非税收入外的创收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各高校不应只依赖财政拨款,而应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发展领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学校创收。例如创建学校自己的校办企业,将重点实验室的理论研究转化为科研成果等。这些举措不仅可以缓解高校的资金压力,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投入与产出比例的研究,让学校掌握自身的优势,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基本支出比:基本支出比=(基本支出决算数/部门支出决算数×100%)。基本支出主要包括工资福利支出、住房公积金等各项与教师密切相关的经费。基本支出的高低,与教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成正比。通过这一指标,可以了解高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对教师福利的关注程度。教师是高校一项巨大的财富,关注人才建设与投资,将获得巨大的回报。不仅可以增强师资力量,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以及学生的就业率。(专项支出比:专项支出比=(专项支出决算数/部门支出决算数×100%)。专项经费主要包括科研经费、设备购置经费等。从专项经费支出的项目中,不难看出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例如科研经费比=(科研经费专项支出决算数/部门支出决算数×100%)。

  结束语

  绩效预算有别于传统的预算方法,它把市场经济的概念引入到管理之中,以降低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原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预算方法中“人员—经费”的模式,而且核算模式由收支核算转为成本效益核算,更能体现价值规律。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考核的改革与实施,建立绩效评价制度,是高校向综合大学迈进的必经之路。

【学校预算绩效考核思路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预算成本测算的思路总结11-21

医院后勤部门绩效考核探讨论文03-24

中学教育多媒体融入思路论文07-03

对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实践教学的几点探讨论文07-04

冶金机械安装技术的探讨论文07-04

探讨家居墙绘的艺术特性论文07-04

篮球教学方法探讨论文07-03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发展思路的论文07-03

浅谈解决服装同质化的新思路论文07-03

全面预算背景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对策探讨论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