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口增长模式教学后记
人口增长是人教版地理课本中一篇重要的课文,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人口增长模式教学后记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人口增长模式教学后记一
必修二第一章新授课结束之后,有了博客小结教学反思的想法,纵使每一轮都要经历“备课—讲课—反思”这个过程,但不是每一次的结束都完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疏漏和新的感受,于是想把它们记录下来,在下一轮的教学中给自己一个比较清晰的启示。
摊开今年、去年、前年的教案,字迹是否比以前更工整,备课是否比以前更立体,教学设计是否比以前更契合学情,教学是否比以前更规范……纸质教案让我有了回望的载体,也有了发现自己问题的机会,教学反思也不只是当下的某节课的感受,更加是纵列的三年的积淀了。
前年的教案写的很细致,但是内容太多,我在想自己当时是怎么把那么多的文字变成语言灌给学生的?去年的教案又特别简略,我似乎根本不曾想过知识体系建构于课堂现场!哪怕学案上是按照体系制作的知识点预习。有了前两年的错误,今年的备课有了一些改进。
书写教案在做题之后,备课在构思之后,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抄着某本教辅的知识点。我更多的琢磨如何让一节课完整成体系又有重点的呈现;课堂40分钟如何做到不拉长课堂长度,能在固定的时间里做好一节完整的课。使用什么教具、设置什么实例、写出什么板书、做出什么小结、课前具体提问什么问题……
第一节,人口数量部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特点、坐标图如何分析、如何判读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使用教材的图形和表格数据得出结论、验证结论,让知识和方法双线进行。用好教材又需要适当的更新一些内容。教材的一些数据和信息已经跟不上目前的社会实际,需要根据现实做更新。比如人口问题、影响、对策这部分内容,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应的内容及人口金字塔,这部分知识没有什么问题,难点在于中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中国目前已经处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可是却不能机械的使用知识模版解决问题。因为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基数大两个问题共存,还有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后遗症问题,所以人口政策需要调整为中国特色。在讲这部分知识时不能把模版机械带入,而需要对中国现状进行分析。这就能从新授课开始给学生映射如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思考、思变、思维!
第二节人口空间变化,根据备课前做题发现“人口迁移率”是一个高频内容,于是在课前加了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并给出两个增长的计算公式,以及两个增长率大于小于零代表的意义。(不过最值问题依旧是个高频错点,如何攻克?还在思考中。)这个添加的内容,既能使两节课联系起来,又能让学生面对习题时不因为陌生而恐惧。通过做题发现“人口流动”出现的频率远超过“人口迁移”,也因为目前的人口空间变化实际如此,所以我淡化处理概念,也因此发现了人口流动包含人口迁移这个以前未发现的内容,不再纠结于概念,而是侧重于对问题的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这部分的'教学采用讨论比独角戏有意义,给学生开口的机会是学生大脑转动的机会,被动的听着写着,不如思着议着说着写着有意义。
第三节人口容量,板书写两块,左侧是几个概念,右侧是图解影响因素。使用教室人口容量为例讲解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相对枯燥理论性强的内容,需要通俗的例子促进理解,但也要再进一步跳出例子回归知识,否则学生的兴趣点只在事例,忽略了知识,本末倒置。
学案基础训练题、各节强化练习题、章末检测题。处理好各部分习题的难易度;根据时间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习题评讲课方式,讨论式、自主解题式、教师讲解式……全方位备课,随时根据学情做调整。适当的高考题渗透,将综合题的答题思路一步步拨开,逐步逐条进行,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规范答题,教师有必不可少的模范作用,只有自己一步步做好了,学生才能慢慢学会。低起点,细致进行,各个击破。
后记:稳扎稳打,这四个字,这学期刻在我心里。如何做到稳扎稳打,新课讲授、知识落实、习题评讲、纠错作业。有时候会产生严重的忐忑和沉重,是什么原因让我目前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过能够克制自己的毛躁,也算好处,只是我似乎是一个比较容易钻牛角尖的人啊!
人口增长模式教学后记二
这篇文字,在公开课之后就开始写了,刚写了两三点后,就接到参与学校中学生辩论赛辅导的工作,这个工作实在是劳累的很,一场接一场,5个星期里没有一天能够休息好,工作到深夜是家常便饭,连放假都在工作,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脱出来,梦里都是辩论赛。
这篇文字就一直没有时间完成,现在我们辩论赛的脚步停下了,我马上就接着写完它,发出来,向给予我那么多关心和支持的老师们道一声“谢谢”!
1.知识与能力、情感的关系
在前面的一篇小文章《三维目标,三重境界》里面,我分析了知识与能力、情感的关系,我以为知识是锻炼能力、丰富情感的基础,知识教学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最基础的层次,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是关键,是第二层次;而丰富情感,感悟人生,砥砺青春是教学的灵魂。在此认识下,一些基础的知识,可以不讲、少讲,让学生讲,可以借由学生的讲培养能力和自信。对于难点的部分,学生碰到绕不过去的弯的时候,老师可以搭个桥。
人文地理的特点在于理论不难,却图表丰富,就是一个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分布问题,结论较为简单,却可以有数据表、柱状图、点状图、曲线图、折线图、“三率四方图”、人口金字塔等等呈现方式,图表样式多,图名坐标各异。
在《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教学中,在学生已经做了预习的前提下,我将人口三率的关系、人口增长的模式、特点、地区分布这些基础知识都设计成问题,直接向学生提问,检测预习效果,构建基础知识网络,并让学生写在表格里,落实基础知识。把读图析图的能力培养设计为教学的重点,打出投影、画出板图,让学生上来,或画图,或解释。如果基本能读懂,则提示要点,点明方法,不加以过多解释。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计算、画图、发言,学习能力会得到一定锻炼。展示预习情况、上台解答问题的过程,也是对语言、心理的锻炼。
在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比如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告诉学生要培养国际视野,“未来的竞争对手不仅是含蓄的中国人,还有积极、直爽的美国人、欧洲人!”情感的熏陶潜在于每一节课堂教学中,这些励志的话语可能激发较大的潜能。
2.知识与问题、活动的关系
将知识变成问题、变成活动,让学生先看材料,探究结论,比起直接读到结论要好。如人口增长的模式的变化,要求学生根据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绘出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总数的变化曲线,并回答问题:人口增长模式是从什么率的下降开始的?死亡率和出生率为什么会下降?通过画线,明确人口三率的关系、人口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通过问题的探讨,明确整个人口增长模式的大致变化过程。
学会学习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这些问题和活动,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探讨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这些知识都早已固化了,书上有,在网上也随时可以搜到,本身价值有限,而学会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才能面对日益丰富、变化神速的知识更新。
在知识与问题、活动的关系上,知识是学习能力锻炼的载体和材料,通过问题探讨和学习活动获得这些知识只是最低的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是高级目标。
所以问题和活动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点,而不是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中时间分配更多的需要给予学生探讨问题和进行活动,而不是记忆背诵基础知识。
3.课程标准与课堂学习目标的.关系:
课程标准是制定学习目标的基础,学习目标应该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对课程标准所做的解读。课程标准中的关键词应该是教学的重点目标。
在《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一节中,课程标准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其中人口增长模式变化的过程,出生率、死亡率下降的原因,虽然在教材中占据较多文字篇幅,但不是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点,只要求学生读取教材信息,表述明白就好。而模式的特点、地区分布是要点,则通过填表、画图、答问来落实。各模式的问题与措施虽然不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之内,但对于深刻理解模式特点很重要,还是设计为教学重点,通过问题探讨方式来解决。图表的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地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也定为课时内的重要任务。另外先定了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作为目标,为模式的学习打基础。
由此可以总结,制定教学目标可以根据四个原则:
符合课程标准、符合教学需要、贴近学生实际、课时内完成。
4.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教学预设属于基础知识,而生成部分属于能力。这节课的预设包括人口三率的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其地区分布的基础知识,生成部分是学生的画图、分析与探讨。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指引生成的方向,生成是对预设知识的运用,对学习能力的提高,生成的能力与预设的知识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完成内容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丰富、个性的张扬。
预设部分可以设计简洁,知识问题化,少占时间;生成部分可以多样化,活动化,多用时间。
5.学生预习与听课的关系
预习是听课的基础。通过阅读教材、自研学案,学生可以基本熟悉基础知识,成度好的学生可以基本掌握基础知识。
《人口》这节课,学生按照学案做了预习,就为上课、听课提高了起点。
上课可以从基础知识汇报开始,听课的重点就可以放在重难点的解读上,可以亮出自己的思考成果,可以分享同学的见解,老师的点评。
听课对象不仅在 于听老师,而且在与听同学。尤其是同学的发言,其中的不同视角或者错误,都是很好的资源。
6.学案与教案的关系
学案是给予学生自学的材料,不能替代教案。
教学不能受制于学案,而应该在学案的基础上,看到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适当改进预设的内容与流程。如果教学受制于学案,完全按照学案进行,也会有些信息固化的弊端。
学案,主要在于促进自主学习。明确目标,整合教材、设计问题与活动、习题,形成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学材,给学生自主学习一个高效的工具。
教案,主要内容在于教学流程设计。导入设计、环节设计、板书板图设计,课堂教学线索与亮点设计、时间分配设计等,是对教学的整体把握,在学案的基础上设计,而不是按照学案一项项进行。
可以没有学案,却不能没有教案。
7.学习内容宽度与深度的关系
受课堂时间限制,学习内容的宽度与深度是一对矛盾。
宽度在于提供更多的视角,深度在于提供更多的层面看问题。宽度让人发散,深度让人集中。如果时间只有这么多,可以让学生先把宽度摊开,深度留给课后。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先拉开宽度,打开自主、探究的方向,留下时间让学生深度思考,展示、分享。
宽度在前,深度在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宽度决定方向,深度决定质量。
我觉得,在目前来看,宽度的意义大于深度,就像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人口》这节课,基础知识的汇报展示,节约了一定的时间,为宽度与深度的处理做了贡献。可以让我们在基础知识简要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几个难点出来吧,让学生动手动脑,探讨挖掘。
8.练习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练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巩固类,检测已学,巩固教学内容;二是知识类,引发未学,将知识化入练习,用练习处理教学内容。在课堂时间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部分知识化为练习,前后连贯,既巩固已学,又引入新知。在《人口》教学设计中,我把中国人口增长情况与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合在一起,设计了练习,在分析各阶段增长特征时,总结探讨影响因素。由于时间关系,这个练习在公开课中没有得到展现。这也是一个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问题。
9.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这个老问题,意义重大。
学生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辅助,学案是辛苦的汗水结晶。
学生展示汇报,教师点评、激励,就像一朵花的盛开,离不开土壤的温暖。
能交给学生是一种胆量,一种勇气,是一种策略,一种智慧。
但整堂课最忙的还是老师,就像导演,心里想着剧本,又想着演员的发挥,既希望演员不要离开剧本太远,又顾虑演员不能充分发挥个性,既想着场面在期望中展开,又希望诞生让自己惊奇的效果,往往发现演员的表演不如己意,嗓子喊破了,再来重拍。
但教师与导演的最大不同,在于我们不能重拍。
在课堂旅途中,我们主导着预设,却不能主导生成,可以引导前进的方向,却不能设定路上的风景。而课堂的魅力,也就在于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相得益彰,让人兴奋的画面是,一位热情而谦和的教师,带着求知欲旺盛的孩子们一路高歌,一路前行,一路汗水,一路风景。
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发现,教师是讲的主体,学生是听的主体,教师讲得多,放得少,学生听的多,笔记记得多,思考的少,即所谓教学参与不足。我常常觉得,“学生课堂参与度高”这句话,很搞笑,学生不参与课堂,老师讲给谁听,讲给听课老师听吗?学生不参与,还叫教学吗?用这句话来评课,听起来夸奖,实在是讽刺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思考,一是教师缺乏放手的准备:教学习惯、教学环节设置、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课堂讨论的掌控、学生的思考表达习惯等。二是阶段性考试的压力,短期性成绩与长期性成效的博弈。放手牧羊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展示、发言、讨论多,占用课堂时间较多,课堂练习时间会受到压缩,别的老师迅速讲完了,做一堆练习,你这边还在讨论,月考可能会写检讨哦。但可以跟学生交代,长期坚持下去,我们一定会成功。
【人口增长模式教学后记】相关文章:
雾凇教学后记07-03
《争论的故事》教学后记09-27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教学后记10-13
司马光教学后记03-22
落花生语文教学后记07-04
学习有效教学模式有感10-11
<离职邮件及祝福精选>后记07-12
考试后记作文08-10
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模式07-03
有效教学模式学习心得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