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城市雕塑的情境性探析论文
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文物质的再度膨胀,具有精神愉悦的城市生活与完善优美的城市环境景观,已成为城市中的人们对城市生活品质的一种评价标准。在城市公共环境当中,城市雕塑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艺术形式介入到城市空间,就不再是作为独立的对象存在,而更多的被赋予了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的象征意义,它需要与与周围环境相互依赖、协调发展,实现人与城市环境之间情感的沟通,这就是城市雕塑的情境性。
城市雕塑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品质、传达大众情感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展现城市整体风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创造潜在经济价值等方面,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如何在“公众--雕塑--环境”的情境关系中建构审美文化场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城市雕塑的情境内涵。
城市雕塑离不开城市,现代多元的城市设计视角有个共同的特点,对“人”的意思的重新觉醒和高度重视,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空间美学和视觉艺术,设计者考虑的不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艺术处理和美学效果,而是综合考虑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强调包括生态、历史和文化等在内的多维复合空司环境的塑造,提高城市的“适居性”和人的生活环境质量,从而最终达到改善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与景观之目的,促进城市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雕塑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首先要求雕塑家由雕塑问题进而切入环境问题,因为城市雕塑关注于城市精神面貌,且通常以较大尺度存在于街头巷尾这样的公共场合。这就需要雕塑家具备宽广的知识结构与关注视野,雕塑家需要用雕塑语言与城市规划、建筑、园林、景观乃至公共管理等专业领域进行交叉融合。
城市环境有着不同的层次结构,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具有各自的要素构成。城市中的雕塑与城市、建筑是个有机整体,它们共同形成当代的公共艺术。所谓雕塑情境,是指将雕塑作品作为一种审美文化的创造物与交互平台,置身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之中,它与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意识行为构成一个整体,城市雕塑不仅仅是创作一件单独的作品也不仅仅是塑造一个造型,而应该是把它作为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中的一个因素来设计,在相当的程度上,它构成城市生活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件城市雕塑作品,既作为件单独的对象性存在,同时也是作为一种情境的关系存在。
其次,我们来探讨城市雕塑的情境关系。
“人——雕塑——城市环境”构成了城市雕塑的情境关系,它涉及了城市的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经济等内容,在这种关系中,雕塑作品表达两种属性:第一种属性是雕塑作品的意指生所谓“意指”,是语言文字符号在使用者的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表意过程。作品的意指性是指作品作为单独的对象性存在,是作品自身所固有的。在这种属性里,雕塑以它的个体生逻辑体现了它的功能和结构,也以它的个体性逻辑体现了独特的形式语言。创作无疑是需要独创性,创作的作品之所以是新颖别致的,就在于这件作品在审美价值和形式结构上都有它的独特的地方,它是一件经过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审姜敏感力而创作出来的。可以说,每一件具有独特形式语汇的雕塑从个体上看都是合适的,但是如果从情境关系结构角度看,却未必是一件合适的作品。因为,当某件雕塑作品被放置在特定的环境或情境中时,要考虑它是否与它置身于其中的环境相配合,它是否能作为一种有机的因素融入整体环境之中,它能否有助于整体情境关系的和谐建构,是否起了破坏整体情境或环境系统性的作用。
雕塑的第二个属性是指作品的表现性,将人的情感投射在作品上而形成的。它显示出人的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的象征价值。在一定使用情境中根据人、物、社会、环境等的关系,我们可以准确定义作品角色,此种属性的实现则是借助雕塑作品形态语言的诠释、材料的选用、空间要素的设置依据情境逻辑,传达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的价值,赋予作品“人性”的力量,实现人与城币环境之间情感的沟通。
由此可见,城市雕塑情境关系的核心是强调在人类对自我生存环境日益重视的条件下,满足公众对文化、心理环境的情感需求,显现雕塑作品在城市环境中审美的、文化的维度。通过艺术这种表达方式和满足生活需求的艺术创造,服务于社会公众。雕塑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是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雕塑的语言和形式的制约因素很多,大众的日常生存经验作为社会共享元素是城市雕塑作品情境意义传达的基础,从公众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新的城市空间,是作品意义的产生与流通途径。但社会文化的内涵决定着雕塑的形式语言,成为更基本的制约因素。城市雕塑的创造也丰富美化了现代城市的景观,及其精神内涵同时也凝结着一个特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民族文化,象征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
因此,当代雕塑创作者应该更多的关注当下社会的发展与生活形态的客观需求,创建具有审美和艺术性的文化情景,使城市雕塑更加多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