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历史文选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中国历史文选作为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始自上世纪20年代由陈垣先生创设的两课①。自此以后,鉴于中国历史文选具有重视基础、培养能力、侧重实践等方面的特点川,逐渐受到史学教育界的广泛重视;重要的是,众多大专院校历史学专业开始将此课程作为必修课,从而促进了这门学科的完善与发展。尤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历史文选学科发展又取得了重大突破,出版的历史文选教材已达63种之多②,探究历史文选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的各种学术论文更是不可胜计,中国历史文选作为历史系主干课的基础地位,获的了广大历史系师生的一致认同。
然而最近几年,从历史文选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前景并不乐观,如有的学者认为历史文选理论研究仍然薄弱、教学性质与口标歧见不一、教学组织不完善、教学时间安排偏少,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等③。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这门学科的基础性地位,而且也成为阻滞历史文选学科发展与教学改革的瓶颈。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致力于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讲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对于上述问题逐渐形成了一些不甚成熟的体会,不揣浅陋,敬请方家指正。
一、从学科性质及特点出发慎择教师人选
中国历史文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历史专业的基础课与主干课!2l,它具有两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综合性,即中国历史文选与古汉语、中国史、文献学、史学史等课程关系密切,并与它们形成多边缘交叉关系,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二是实践性,即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学会阅读史料、鉴别史料、分析史料,以及利用史料进行科学研究,这也是这门课程所要培养的能力与技巧。前者决定了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即包括古汉语、文献、文字、音韵、训话、天文、地理、宗教、民族、占卜、术数、官制、典礼、民情风俗等诸方面;后者则要求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设置,不单单是教师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践与练习,即必须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开辟第二课堂,来加强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做到学练结合,通过大量、反复的课外实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中国历史文选是一门知识容量大、实践要求高的课程。
上述两方面的学科特点,必然要求严格、审慎地选择中国历史文选的任课教师。首先,任课教师要有相应的学术功底,因为只有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广泛涉猎包括中国古代史、古汉语、史学史、文化史、文献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31,才能很好地胜任这一教学工作。其次,任课教师要自觉地将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即便有些学术功底教师,如果不作大量的教研与科研工作,就不能灵敏地感知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要求,就会丧失对这门学科的学术敏感性,阻碍与限制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形式上显得僵化、呆板,在内容上亦不能推陈出新,只能使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枯燥。再次,任课教师要端正态度,最好能有一点惶恐的心理状态。因为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就必然会对教学工作失去一种庄重的态度,极易产生马虎了事的心态,继而不作深思熟虑地课堂设计与教学规划,不能对所要讲授的知识进行认真梳理,这样一来,一则走上讲台以后也难免会缺乏底气,二则在诸如名物制度、音韵训话等众多繁复细小的知识点面前一旦失误,必然破坏良好的教学状态。对于这种相对而言比较枯燥、烦闷的课程而言,教师一旦缺乏底气、教学状态不好,不能有效激活课堂环境,听课的学生由此也会变得消极、被动。因此,任课教师必须持心以敬,态度端正,认真对待历史文选的教学工作。
二、从教学目的出发完善教学环节、注重教学细节
任课教师必须明确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程的教学口的,并以此为出发点,不断完善教学环节、重视教学细节。关于中国历史文选学的教学口的,历来学界说法不一,有的学者把中国历史文选视作一门技能训练课,认为开设文选课程的口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古籍阅读能力;有的学者则把中国历史文选当做一门研究能力的开发课,认为文选课程的开设重在训练学生分析、研究以及利用古籍资料的能力;有的学者把中国历史文选看作文史素养的培育课,认为文选课程设置口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史素质。以上观点或务实,强调各种技能、能力的培养,如第一、二种;或务虚,重视综合提升文史素养,如第三种。实际上,务实也罢、务虚也好,没有无能力的素养,亦没有无素养的能力,二者表里相依,不可分割,决不能舍此而言彼。有鉴于此,有的学者则把以上观点综合起来,认为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口的应定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史料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和运用文言文史料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作必要的准备。
实际上,从中国历史文选学的学科属性、学科特点上来看,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口的绝非仅仅包含一个层面,至少应把这门学科的教学口的限定在三个层面:一是训练古籍阅读理解能力,二是培养鉴别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三是利用史料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这三个层面的能力,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依次发展的,并且每一层次都包含与其层次水平相对应的文史素养,反过来,文史素养的高低同样也反映了不同层次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基于上述认识,在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的过程中至少有如下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完整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环节。如有的教师仅注重课堂讲授,认为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就是名著要藉的介绍与说明,就是文言字、词、句的解释与串讲,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显然,这种学究式的看法没有从历史文选教学任务的整体出发,不仅没有进行通盘的教学设计,而且也严重忽略了教学实践对于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重要意义,更没有意识到教学环节之间的相关性、相通性,自然也就抹煞了历史文选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二是要注重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细节。因为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口标的实现,在很多程度上要依赖于科学而合理的教学细节,比如教学实践环节,有的老师认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他们仅去查阅某些史料的情况,并没有对查阅的史料做进一步的分析鉴别,以及与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史料的处理仅停留于能找到、能读懂的层次上,没有鉴明史料的真伪粗疏,没有内在地发掘史料的学术价值,这样的安排显然在教学细节方面存在严重欠缺,让教学实践环节还停留在某种形式上。教学细节决定教学成败,教师只有有意识地去完善这些教学细节,才能实现培养学生各层次能力的教学要求。
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国历史文选虽是历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但历史专业的学生对其重视程度却与这门课程的主干地位不相符,多数学生都把它当做一门培养阅读古文技能的课来对待,甚至有个别学生自持有一定的文言功底,对这门课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l。我想导致学生产生这种片面认识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然而首要的责任还在于教师。对于任课教师而言,过分侧重于课堂讲授,过分关注教师自身所扮演的“授业”角色,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去把握学生们的听课感受与学习兴趣,显然只会弱化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反如果教师在讲授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过程中,能注意到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空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点,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进而从中获取学习这门课程的动力!}l。这不仅有助于扭转口前学生对这门课程普遍存在的片面认识,而且亦有助于历史文选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一, 讲授中国历史文选,必须与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起来。学生对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不感兴趣,说到底,除了上面所说的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片面有关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中国历史文选课的知识讲授,没有顾及到他们的问题意识,因而导致他们对于这门课程学习兴趣的降低。历史专业学生的最大兴趣点,恐怕还是在于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上,因而一旦历史文选所讲授的内容,过于偏重对文言字、词、句的疏解与串讲上来,过多地偏重于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名著典籍的介绍与说明方面,不能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进人其历史研究的视野,他们便把中国历史文选视为无用之学,不重视乃至完全忽视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因而教师在讲授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时,必须以相关历史问题作为课堂讲授的导人因素,通过调动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思考,来引人中国历史文选的学习。如对于《贞观政要倦二《唐太宗求谏汉节选)一文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通过围绕“唐太宗之于纳谏”这一历史问题,来作为引人学习本篇文章的一个突破口,学生们在交相谈论自己看法的同时,授课教师通过疏解这篇节选文章,以说明或引证学生的某些观点。这样通过启动学生的问题意识,来作为讲授相关文献课程的引线,既有助于强化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达到了锻炼学生利用文献深化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然也就引发出来。
第二, 讲授中国历史文选,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是一项针对性很强的活动,只有多角度、多层次剖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方法,深人了解他们学习的心理状况,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最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中国历史文选的讲授尤其如此。就口前对历史专业学生的了解情况而言并不乐观,首先是学生对于这门课程普遍抱有畏难情绪,当他们面对大量的繁体字、晦涩难懂的甲骨文、《尚书》、《周易》等先秦文献时,以他们中学阶段所打下的薄弱的古文阅读功底,显然不足以应对这些内容,于是就缺乏了学习的信心与决心。因为没有学好的决心,自然难于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显得极为被动,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与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围绕教材打转,学习的口的亦仅限于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情况显然不会产生好的学习效果!}l。针对学生对于中国历史文选这门课程所形成的畏难情绪,以及学习缺乏自信、学习只为应试的状况,教师只有在教学改革与师生交流两方面下功夫,才可能根本改变这种不良状况。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用心琢磨教学改革,完善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极力缩小所讲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差距,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克服其畏难心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建设,做到心里始刻装着学生,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真心实意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力。
第三, 讲授中国历史文选,必须不断拓展教学实践活动的空间。实践性是中国历史文选这门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因而根据这一学科特点,要想把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切实地转变为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al。就这一点而言,有的学者早已高瞻远瞩地提出+y须把握中国历史文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这一特点。以往我们对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学实践环节的把握,多以课外作业的形式来完成,基本停留在对史料的查阅与理解、鉴别与分析、研究与利用等方面。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仅仅依靠这样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方面,都显得太过于单一与僵化,教学实践活动显得生机不足、缺乏后劲,学生的学术视野与能力培养皆受到限制。因而必须丰富教学实践的手段,进一步拓展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的实践空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比如可以把当地博物馆、名胜景区的资源整合起来,作为本校历史专业的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这些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这样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刻体会课堂教学的内涵,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物感知,达到深化学生学习效果的口的。
总之,中国历史文选的教师要想胜任其职,不仅要不断丰厚学识与提升素养,做到教研结合、以研带教,还要保持一定的惶恐心态,对历史文选的教学工作持心以敬。在历史文选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注意教学环节、教学细节的完善性与完整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学生化解被动学习的困境,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