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22-07-04 03:23:01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范文

  师:你们喜欢听谁的歌?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范文

  生:刘德华。

  师:你是深沉派!(生笑)

  师:你呢?

  生:那英。

  师:你是柔情派!(生笑)

  生:刀郎。

  师:你是实力派的!我也喜欢刀郎的歌。(板书:刀郎)

  师:说起刀郎,我总忍不住要发笑。因为刀郎这个名字和一种昆虫关系很近。

  生:什么昆虫?

  师:刀螂呗!(给“郎”加“虫”旁。)

  师:有谁知道“刀螂”?

  生:它是一种绿色的小昆虫,长长的身子,有一对翅膀。

  师:说得对!刀螂是一种益虫,又叫螳螂。(擦去“刀”,换成“螳”。)来,一起读。

  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课文“螳螂捕蝉”(补充板书:捕蝉)。一起读。(生读“螳螂捕蝉”。)

  师:“蝉”大家都知道吧?

  生:知道。就是夏天吱吱乱叫的“知了”。

  师:吱吱叫的那是雄蝉。雌蝉是不会叫的,因为它的腹部没有发音器。

  师:“捕”是什么意思?

  生:捕就是“捉”。

  师:对。还可以说----

  生:逮。

  生:抓。

  师:“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生:(自由读课文)

  师:要对照生字表,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读不顺的句子重复几遍就顺了。

  生:(读完课文)

  师: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生:课文主要讲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可他固执不听,并且说,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给他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他听后恍然大悟,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师:说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这样,同位之间互相说说。

  生:(同桌互说)

  师: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么说?

  生: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下了死命令不许大臣劝阻。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他,他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说得不错,比刚才又精炼了。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

  生:主要讲了吴王和少年。

  师:那能不能把刚才的内容再“减肥”?

  生:吴王不顾大臣的反对,下了死命令要攻打楚国,后来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他。

  生:吴王不顾大臣的反对要去攻打楚国,后来一位少年让他打消了攻打的念头。

  师:双“瘦”了一大圈,还能再“瘦”一点吗?

  生:(无语)

  师:想一想,吴王和少年,主要又写谁?

  生:主要写少年。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课文题目是“螳螂捕蝉”,而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也是因为少年讲了“螳螂捕蝉”的故事,所以说主要写少年。

  师:有道理。还有别的理由吗?

  生:因为从课文的第二节开始,一起到最后,课文里都写了少年的事,写少年最多。

  师:会看书。从字数上也能看出来,有道理。那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生: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很好。你说?(指一生)

  生:一位少年让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好的。你说?

  生:一少年智劝吴王,吴王决定不再攻打楚国。

  师:智劝!这个词用得好!一篇600字的课文,同学们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就叫把书读薄。这一点,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下面,我还要让大家把书读厚。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那我们就仔仔细细地读一读,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并说出理由来。这一遍我建议大家默读,边读边划一划,思考一下。

  生:(默读课文,圈划批注。)

  师:谁先来读一读?先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再说一说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然后说说理由。

  生:读“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我觉得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

  生:我想补充一下,我觉得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

  师:说得好!一个是为国分忧!一个是勇气可嘉!

  生:(读)“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从这里能看出,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说明他很有勇气。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

  生: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掌声响起。)

  师:你有理有据,连用三个“说明”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雄辩家的魅力!

  师: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觉得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并不是来打鸟,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他已经胸有成竹了。

  师:前面说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所以少年就没有直接去劝,因为这样就像飞蛾扑向火堆一样,不但劝不成,还要丢掉自己的脑袋。那你觉得这位少年怎么样?

  生:这位少年很聪明。

  生:他很爱动脑子。

  生:他很有智慧,非常巧妙。

  师:前面已有同学说这叫什么劝?

  生:智劝。

  师: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妙劝。

  生:巧劝。

  师:能用四个字说吗?

  生:拐弯抹角的劝。

  生:旁敲侧击地劝。

  师:从少年的勇敢和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足智多谋的人。

  生:有勇有谋的人。

  生:有胆有识的人。

  生:胆识过人的人。

  生:机智勇敢的人。

  师:所有这些词语用在少年的身上都很恰当。那么比较而言,大臣们的规劝是一种怎样的劝呢?快速读读前面的内容,谁来说一说?

  生:大臣们的劝是直接劝。

  师:去掉一个字!

  生:直劝!

  师:改得好!还可以说成是----

  生:正劝!

  师:像足球射门一样,踢得太正了就容易被扑到。

  生:还可说成是“笨劝”。

  师:相对于少年的“智劝”,大臣们的劝就是“笨”劝了,也可以这么说。好了。我们回到前面的大问题,接着交流。

  生:(读)“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师:停!“大王”读“dài wang”,读!再读!古时候一些诸侯王或是山寨的首领就叫“大王”。而“大王”(dà wáng)的意思就不一样了,一般指在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领域里的最有成就的人。比如说钢铁大王、造纸大王等。好,接着读。

  生:(读)“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这叫“不露声色”,沉住气!

  生:我觉得他很有计谋,很有方法。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掌声)

  师: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这段对话,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

  生:要不慌不忙地读。

  生:要很沉住气地读。

  生:要不紧不慢地读。

  师:就按自己的体会,好好说说这段话。

  生:(自由练读。)

  师:我们请三位同学合作,把这段话表演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分配角色,一人读吴王的话,一人读少年的话,一人旁白。)

  师:不看书,能表演出来吗?谁愿意自告奋勇当吴王?少年?

  (有两生在掌声中上台。)

  师:(拿起一顶官帽,给“吴王”戴上。)您是吴王,官帽戴上。开始吧。(众笑。)

  (学生绘声绘色,表演较成功。)

  师:掌声欢送“吴王”和“少年”回座!你们俩做好思想准备啊,说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导演要来请你们拍电影呢!好,继续交流前面的问题。(众笑。)

  生:(读)“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机智勇敢,他向吴王绘声绘色地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等到吴王听得入迷,便把真正想要劝说吴王的话说了出来。

  师:你的意思是说,少年劝阻的时机把握得好。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的。

  师:我要问你,刚才你说“等到吴王听得入迷了”,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吴王已经在夸奖少年了,说明少年的故事确实很吸引人,能得到吴王的夸奖应该是很不容易的,这也说明吴王心情很高兴。

  师:有道理。谁有补充?

  生:吴王问:“那黄雀要捉螳螂吗?”说明他真的入迷了,对这个故事已很有兴趣,被吸引过去了。

  师:对!你看得很仔细。我们再读读少年的话,你觉得他的哪句话最关键?

  生:“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句话最关键。这句话,少年用蝉、螳螂、和黄雀的关系来暗示吴王,攻打楚国的后果,只不过是没有说明罢了。

  师:那么“蝉、螳螂、黄雀”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谁来读读书上的话?

  生:(读)“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在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师:谁能用简短的话来概括一下蝉、螳螂、黄雀三者的关系?

  生:螳螂要捉蝉,黄雀又准备捉螳螂。

  师:你能加上一点符号把它们的关系表示出来吗?我再请一位上台。其他同学写在本子上。

  生:(板书:螳螂→蝉)

  ↑

  黄雀

  生:(板书:(黄雀)→螳螂→蝉)

  师:能讲讲你的设计吗?你先来吧。

  生:我这个设计,用箭号表示攻打,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背后吃螳螂。

  师:那你为什么不是把黄雀写在同一条线上?

  生:因为黄雀是在背后吗,它是在螳螂捕蝉之后才准备吃螳螂的。

  师:你考虑得很细致。这就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指另一生),那把黄雀用括号括起来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对。这就表示黄雀是在暗处,是隐伏着的祸患。

  师:画得真好!下面的同学还有什么新的设计吗?

  生:我和他们设计的差不多,就是在“螳螂”和“蝉”中间加了一个“捕”字,在“黄雀”后面又加了一个“啄”字。

  师:非常好!用箭号表示,又用文字来说明,又形象,又具体!

  师:这一节中对“螳螂捕蝉”的动作描写非常形象,也很具体,大家把这句话划出来,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师:哪个词用得准确?

  生:拱着。

  生:举起。

  师:这两个词正好抓住了“螳螂捕蝉”的动作特点,使人一读头脑里就有画面了。我们要学会这种写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板书,根据课文内容,能不能把板书的内容替换一下?

  生:把“螳螂”换成“吴王,”把“蝉”换成“楚国”,把“黄雀”换成“诸侯国”。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谁把他们三者的关系说一下?

  生:吴王攻打楚国,其实诸侯国就会来攻打吴国。

  师:是这样吗?

  生:是。

  师: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说“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你怎么理解“不堪设想”的?

  生:不知道会怎么样。

  师:可以这样理解。还可以怎么说?

  生:不能够想像得到。

  师:对!单看这个“堪”字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能。

  师:对!能,能够。还能怎么讲?

  生:可,可以。

  师:非常正确!可以,能够就是“堪”的意思。那“后果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

  生:后果不可以预料。

  生:后果不能够想像。

  生:后果无法想像。

  师:如果吴王真的攻打楚国,这不堪设想的后果是怎样的?

  生:其他诸侯国会乘着吴国的兵力不足,对他们偷袭,可能吴国自己也保不住了。

  生:可能吴国四面都是敌人,弄到灭亡的地步。

  生:即使不会亡国,吴国肯定会大伤元气了。

  师:是啊!国家灭亡,遭殃的是谁呀?

  生: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的士兵。

  生:遭殃的是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民。

  生:遭殃的是手无寸铁的平民。

  生:遭殃的是无辜的老百姓。

  生:遭殃的是可怜的儿童和老人。

  师:对呀!最遭殃的是那些有家不能归,四处流浪、死于非命的老百姓了。这就是“不堪设想”的后果啊!所以,有一首词写得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师:据史书记载,当时诸侯国明争暗斗,各怀鬼胎,都想吞并对方,独霸天下。起初,楚国对弱小的晋国动武,晋国便联合吴国起来对付楚国,这样,楚国就被吴国灭亡了。后来,晋国又和吴国争夺天下,连年征战,吴国国力越来越差,这时,被吴国俘虏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了吴国。你们说,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累不累呀!所以听了少年的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什么叫“恍然大悟”?

  生:“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就明白了过来。

  生:就是忽然之间就明白了。

  师:他明白了什么?

  生:他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国,就会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样,诸侯国就会乘虚而入,自己就非常危险了。

  生:明白了,如果攻打楚国,自己就会遭到其他诸侯国的围攻,自己的王位也就保不住了。

  师:他的大王生活也将一去不复返了。他明白这可怕的后果,想到自己的危险,但可能想不到什么?

  生:他可能想不到受苦受难的老百姓。

  师:你说呢?

  生:他可能想不到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民。

  师:说得太好了!还是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不管从哪个角度讲,如果要换来国家的安宁,换来和平的生活,只有怎么做?

  生:要保住国家安宁,只有不发动战争!

  生:要保住国家安宁,只有不要战争

  师:对!不战,不去侵犯别人,不去一心贪图眼前不该拥有的利益,这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板书:不战。)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生:我们要学习少年的聪明机智。

  生:我们要学习少年的遇事冷静,善于思考。

  生: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遇事不能固执已见,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

  生:我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有什么事情的话,还能亡羊补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险。

  生:从“从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我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浅,不然的话就会吃大亏。

  生:一门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身后隐伏着的危险,是很愚蠢的!

  师:看来,大家是真正读懂了这则寓言故事。老师还有个问题?

  你们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来,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儿每组推荐一位吴王上早朝,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

  生:(四人小组讨论得很热烈。)

  师:(到各组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师:(待学生讨论差不多了。)差不多了吧?哪位吴王愿意先声夺人,第一个早朝?

  生:大家好!几天前——

  师:(打断)停!吴王见了大臣,会说大家好,大王是这个架式?

  生:各位爱卿。

  师:对了!接着说。

  生:各位爱卿,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后来,我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给我讲了个“螳螂捕蝉”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说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准备捉它。那么螳螂拱着身子,举起爪子,要去捕蝉,却没想到有只黄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听了这个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国,其它诸侯国必然乘虚而入,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今天,我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师:大王英明!(掌声,笑声。)

  这们吴王把改变决定的过程说得很具体。还用上了书上的许多词语,还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大王啊!来!掌声欢迎第二位吴王闪亮登场!

  生:诸位卿家,寡人原想攻打楚国,扩大我国疆土,并对你们下了死命令。可是有一天早晨,我到后花园晨练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只螳螂发现树上有一只高高在上、悠然自在的蝉,便想何不捉来做自己的一顿美餐呢?于是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一步步地向蝉靠近。但他却没想到,在它背后,有一只黄雀正和它一样,也在打着它的主意呢!可笑的还在后头,这只黄雀更不知道在它背后,这位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它呢!寡人听了这个故事后恍然大悟,若我们攻打楚国,不就和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一样吗?所以,我决定,我们不打楚国了!诸位爱卿,还有何事,有事早奏,无事退朝!(笑声,掌声。)

  师:王者风范!演说家的魅力!还有更多的同学都想上朝过一把“吴王瘾”。可是已经下课了——

  生:再演一个!再演一个!

  生:延长时间!

  师:大家的热情,大家的心情,大家的才华证明了你们是最棒的学生!我和台下的老师们一样,真想继续欣赏大家精彩的表演,但是,后面的老师就没时间上课了,我们也不能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呀!你们说,对不对?

  生:对!

  师:好!回去以后到班里和你们的老师继续表演!同学们再见!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手指》课堂教学精彩实录04-22

《幽径悲剧》课堂教学实录03-22

生命生命课堂教学实录03-21

《天鹅的故事》课堂教学实录07-28

少年闰土课堂教学实录08-01

《认识圆柱圆锥》课堂教学实录03-22

《陶罐和铁罐》课堂教学实录03-10

《统计》数学课堂教学实录08-13

关于《爬天都峰》的课堂教学实录08-04

关于《日月水火》课堂教学实录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