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大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
一、实际效果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文言文教学要达到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如今,是否真正达到了这一目标呢?从学生的期末测试成绩来看,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得分率普遍在50%以下。教师的“三讲”,除了使学生出现“三怕”的“症状”外,还让学生害上了“依赖病”,这样效果又何从谈起。笔者曾亲历过这样几个实例:实例一,韩愈的散文名篇《师说》,短短几百字,学生背了一个星期,竟然还磕磕绊绊,问及原因,学生说不理解,再问教师,教师说课堂上什么都讲了。实例二:教师在课堂上,唾液四射,讲得口干舌燥,反复重申《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矣”为判断句式,然而在第二天的测试中,43名学生只有5名学生正确回答出该句为判断句。实例三,笔者与一个学生聊天,问他上文言文之前怎样预习,他回答大部分学生都不预习,问及原因,他说老师上课时会讲的。笔者骇然,并深感文言文的教学走入了误区,这种现状非改变不可。那么文言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呢?
二、教学策略
改变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贯彻教学新理念,关键是改变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串讲加分析、面面俱到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种策略着手:
(一)以演促学
以演促学,即针对情节性较强的文章,以排演课本剧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策略的理论根据是“角色”理论。角色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人是它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总和,一个人就是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来了解和体验各种不同的行为习惯和规范。同理,一个学生也可以通过扮演文本中的角色来理解文本的内容。角色扮演一般包括对于角色的认知与角色的实践两个环节。角色认知是扮演者对所扮演角色的认识和理解,角色实践则是扮演者在一定的情景下扮演角色的实际体验过程。在这样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中,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不再是一句空话。同时,十八九岁,正是不安于枯燥的说教、渴望创新的年龄,是创造力旺盛、表现力很丰富的年龄,以演促学的策略也适应了这一年龄特点。学生很热衷于搞活动,教师就可以把文言文的教学也纳入到活动中来。这种方法适用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雀东南飞》,笔者就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读课文,并尝试把文章内容分别改编成古装剧和现代剧,结果学生全部都动起来了:当导演的研究课文以求剪裁得当;做演员的揣摩人物的语言、性格以求行神毕肖;观众也没闲着,他们要比较两种剧本对文章各是如何处理的、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而比较的前提则是对文章内容的全面熟悉和了解。一遍剧本排演下来,再问学生,课文要不要串讲了,学生认为简直是低估了他们的能力。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节省了课内时间,同时又发展了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二)调序顺学
有些文章的写作思路对作者来说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对学生来说,则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时就需要重整顺序以利于学生接受。比如《师说》的写作思路,一般的教参都处理为:第一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即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三自然段分别从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圣人无常师两个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这种理解方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对学生来说,却不一定能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其实这篇“古文运动”的实践性文章,是韩愈针对当时社会人“耻学于师以致师道之不复”的不良风气而作的,目的是阐述从师的道理。既然这样,笔者就直接从第二自然段入手,让学生从中找出作者批判了哪几种耻学于师的人,学生很快就找到今之众人、于其身、士大夫之族三类人。紧接着,笔者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批判这三种人的?很明显作者是把这三种人同古之圣人、于其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相对比来批判的,再下面批判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人必从师的道理,也就顺理成章了。后面关于从师标准、师生关系的看法的教学就更势如破竹了。笔者常常这样想:当教师为学生的理解力低下而苦恼时,调整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也许会收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设境导学
设境导学,即是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是言语情境,也可以是场景情境,通过这种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文本之中。情境教学是一个很早就被提出来的教学理念,但纵观整个教坛,运用这一理念的,似乎总是现代文,文言文则很少运用。其实,文言文教学如能运用好情境教学,也会有异曲同工之妙。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赋文,“赋”这种文体有其特殊的规定性,学生不易理解,尤其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们就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讲授课文内容之前,老师用饱含情感的语调说了这样一段话:“这里曾经金碧辉煌、这里曾经亭台楼榭、这里曾经歌舞升平,这里也曾经流干了70万民工的汗水,这里更埋葬了无数年轻女子的梦想和青春,然而随着西楚霸王项羽一把三月不息的大火,所有的一切都随风而逝,我们只能凭借流传下来的文字再一窥它的风采,让我们随着杜牧的《阿房宫赋》通过一代名建筑的毁灭去感受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学生很快就投入进入了课文内容的学习中。
(四)换位悟学
换位悟学,即是让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不但与文本对话,而且还要身临其境把自己当成作者或者是文中涉及的人物。让学生用生命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这样就能够改变其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杜牧的《阿房宫赋》一文,目的是借写秦始皇不顾民间疾苦广修宫室而最终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来讽谏当时的统治者。通看全篇文章似没有人物活动,其实处处与人有关。笔者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及不同段落的内容,选择了三个角色让学生体验,即修建阿房宫的民工、生活在其间的宫女、文章的作者杜牧。前两个角色是秦王朝的受害者,以他们为历史的见证人控诉秦王朝的骄奢淫逸更具说服力,通过这两个角色的换位体验,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文章的内容。而对于作者杜牧的换位思考,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结构布局等,这样通过三个角色的换位体验,从内容到形式上的东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而且效果远比听听记记要好。
(五)以赛竞学
以赛竞学,即是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适当搞一些小竞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八九岁的学生激情澎湃,大部分学生都积极上进,不甘落于,针对这一点,笔者设计了以赛竞学的方法。为了鼓励学生诵读课文,笔者和任课班级班主任取得了联系,每学期都进行两次朗读比赛,一次是现代文朗读朗诵比赛,一次是文言文朗读朗诵比赛。每次比赛都聘请大学语文组老师组成评委,还发适当的奖品。这不仅强化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气氛。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这样两个问题:第一,变换手段。长时间运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兴趣难以维持长久,因此在运用以赛竞学这种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变换手段,给学生不同形式的刺激。教学时,除了诵读比赛外,笔者还采用了其它的比赛形式。比如教案比赛,笔者每学期都安排教案比赛,要求学生从本学期所学的课文中挑选一篇写成教案,并把较好的张贴在班级的宣传栏内。这样,不但让学生对所写的文章内容有了全面的深层把握外,对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即使是同一种方法,笔者也经常变换花样。对于诵读,笔者有时给定时间,看谁在规定时间内背的最多;有时,笔者给定内容,看谁在最短时间内能把它背下来,无论哪种方式,学生都是兴趣盎然的。第二,参与面广。竞争只是手段,引入这一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尽量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同时还要保证学生通过自己一定的努力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这样对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上进心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大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篇目教学策略的思索,实际上可以运用的方法远远不止这几种,只要教师开动脑筋,改变过去“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八字真经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大学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定能收到很好的成效。
【大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2017中考文言文实词大全07-11
在WPS文字中给毕业论文排版?07-10
毕业论文在word中的页码设置07-10
商务礼仪中的餐桌礼仪论文05-07
教你在WPS文字中给毕业论文排版?07-10
文档中快速搞定毕业论文方法07-10
谈谈高层建筑中的转换层论文04-15
效能监察中企业管理的作用论文07-17
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论文04-21
电脑美术设计中的美术基础论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