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五点注意事项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勇于追求作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五点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讲课开始,要慢些。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自己把课讲好,还要组织学生学好。上课伊始,环顾全班,示意学生坐正。目光向老师和黑板聚集,作好听课准备。这样,虽然讲课慢了几秒钟,但营造了全班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们集中的注意、与老师合拍的思维,其收益绝非抢先几秒钟讲课可得。相反,如果上课铃声刚停,老师就急乎乎讲新课,置学生的松散状况于不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上课开始的几秒钟的安排是值得认真考虑的。汽车驾驶员把“宁停三分,不争一秒”作为座右铭。我们数学教师也可借鉴。
二、新知引入,要慢些。
一般地说,数学知识是环环紧扣、节节相联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新知识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矗因此,新知的引人要慢些。引入新知时应留出时间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并运用己有的知识尝试构建新的知识结构。这样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语言节奏,要慢些。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为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知识,是堤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使课本知识变得浅显通俗,使学生易懂易学,数学教师讲课时语言要慢些。发问要慢,叙述概念要咬文嚼字,讲授难点要注意停顿。同时,还要讲究语调、节奏和情感。应根据不同需要赋予数学语言以不同的情感色彩。
四、课堂提问,要慢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教学中,有的教师刚提问就让学生举手发言,或同时连续提好几个问题,以致学生无言对答,或回答不到点子上,颠三倒四。究其原因,症结是提问后,学生缺少分析、思考的时间。如果教师的提问慢些,提问后,有意识地图出时间给学生思考,就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有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给的分子加上4后,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几?”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立刻举手,这位熟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劝他们再认真思考。当时,教室里寂静无声,但学生都在积极思索,等大部分学生举手后,这位教师才让他们回答。结果学生都能说出正确答案。试想,如果提问后不留出充裕的时间,而让学生匆匆发言,多数学生一时能回答出来吗?
五、概括结论,要慢些。
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之后,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操作、思索,有利于他们从这些感性材料中归纳。概括出带规律性的数学结论。
扩展资料:
教学内容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 如:在给学生辅导“鸡兔同笼”问题时,当讲到“鸡兔共有16头,4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在小声嘀咕着:“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每只鸡砍去一只脚,4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
“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我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可见,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奠定心理基础。学生通过这样的应用题的解决,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方法,更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的合作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推广而直至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新境界。”但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做到哪些需要探究,哪些不需要探究,哪些学生不能单独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才是有效的合作。
如在讲授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想办法自己得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仅过了大约十多分钟的摆面积单位,测量,计算等活动,发现了规律,得出了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的过程中,构建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交流中相互启迪,互相补充,诱发新的潜能。
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一)课前教师的导——学生的悟
为了学生会学、巧学、学好,教师事先对文本知识结构化梳理,对课程和学生做出科学分析和问题预设,深度开发相应的学习工具,选择适当时机支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师科学设置预习内容,同时学生课前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预习感悟,对课程内容尽可能做出结构化分析和问题预设,围绕“目标”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成预习设计。
(二)课中教师的引--学生的练
学生怎样才能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学生经过课前充分预习感悟与组内交流,学习小组委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先悟成果,提交生成困惑,教师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尚未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导”,“生生相导”和“生本联导”。
针对“预习设计”发现的新问题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和评价,使文本课程的深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问题解决方式主要是通过多元化训练来实施,要求教师在结构化备课中精心设计和开发《预习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当时间要求学生通过多元化训练来完成,旨在让学生通过多元化训练,培养单位时间内的有效学习意识和效益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更加关注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思考与点拨。
(三)课后教师的领--学生的悟
如何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水平?如何进行拓展并作深度延伸?经过课前、课中的自主感悟与合作探究,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与技能有了一定层度的了解与提高,课后的拓展与延伸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应用能力的有效检测方式与评价渠道。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创设数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教学情景,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得出结论,自己概括出定义、定理和法则。在教学中,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以后自己的理想与社会事业联系起来,从而逐渐明确学习的深远含义,产生持久而主动的学习动力。在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成功机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愉快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习态度得到及时的强化。
例如:“零”的认识这一课,可创设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是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零”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零”表示。《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可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学生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摸”中认识、“做”中观察、“比”中体验、“画”中巩固、“唱”中牢记。
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如在教学“购物与数学”这类内容时,我精心设计运用数学的生活情境。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要去春游了,你准备到超市买些什么用品?怎样买花钱少又买的东西多?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出谋划策,计算着钱数。有的单独购物,有的合作完成。
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学习的兴趣和数学的价值。当购物方案设计在孩子们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老师作了简单的小结:“同学们,你们去超市购物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方案,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其实,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数学!”孩子们这时理解了数学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数学课就应该如此,多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数学教学只有更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更活跃,更丰富多彩,令学生们兴趣盎然。
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
首先,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自主求知的内动力,所以教师应精心设计每节课,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二次函数最值”时,教师以未卜先知的语气说:“周长是128m的矩形中,只有边长是32m的正方形面积最大.”这一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迫切的心情有目的地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其次,分散难点,循序渐进,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例如,一次水灾中大约有20万人受到影响,灾情将持续两个月,请判断:大约需要组织多少顶帐篷?多少吨粮食?许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所以结合实际设疑:平均一个家庭有4口人,那么20万人需5万顶帐篷,假如一个人平均一天需要0.5kg稂食,那么一天需要100t粮食,那么一个月呢?两个月呢?这样逐步设疑,由浅入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发表不同见解,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例如,有一种“24点”的游戏,任取4个1~13之间的自然数,将这4个数(每个数只用1次)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这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动脑思考,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五点注意事项】相关文章:
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引入艺术12-15
面试中的注意事项01-2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论文12-16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利用论文12-14
面试中的注意事项(10篇)01-24
面试中的注意事项10篇01-23
面试中的注意事项精选10篇01-24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1-18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反思05-04
谈谈婚礼摄影中的规则与注意事项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