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
教师招考公共基础知识:鉴赏表达基础知识
文学作品,旨在用形象的语言传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它通常要借助某些写作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在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从而导致答题错误。特别是当题目问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写作手法时,经常是问此答彼,接下来详解介绍写作手法的分类,
写作手法包括6大类:
①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②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讽刺、渲染、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③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④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虚实结合、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
⑤人称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事法;
⑥顺序角度: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等。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1.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二)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1.托物言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所“托”之物常常是具体的植物、动物及其他物品,借助这些事物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效果:把抽象的思想情感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借眼前之物,寄深远之意,言近而旨远。
2.衬托
以他体从正或反的角度陪衬本体。效果:突出本体的某一特征。
3.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效果:鲜明地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某一特征。
4.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效果: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抑扬结合
抑扬结合可以是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效果:形成“落差”,突出强调事物(人物)的某一特征,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
6.侧面(间接)描写
从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行文富有变化。效果: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
伏笔是指文章里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铺垫是指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效果:伏笔是前边作出暗示,后边进行回应、说明,可以增强文章的内部联系,关联全篇。铺垫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8.照应
照应是指后文对前文相应内宾(如伏笔)作必要的回应。效果: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9.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效果: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者相互映衬,使文章灵活多变,相映成趣,充满美感。
10.虚实结合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效果:能激发想象,开拓意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突出中心,也使感情表达得更为充分。
(三)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1.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某一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效果: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比拟(拟人、拟物)
比拟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效果:能启发读者想象,使文章更生动。
3.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效果: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委婉含蓄,引人联想;使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有时具有回避掩饰作用。
4.夸张
夸大是指对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进行夸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效果:揭示事物本质,鲜明表达褒贬好恶;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幽默风趣,引人联想。
5.对偶
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或相对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效果: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概括力强,易于记忆,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美感。
6.排比
排比是指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或加深语意。效果:加强语势,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产生层层递进、逐步深化的效果。
7.反问
反问是指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效果: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加深读者印象,变化句式,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8.引用
引用是指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表达作者想要说的意思或作为评论。效果:使文章论据确凿、充分,语言精练,更有说服力,而且含蓄典雅,富于启发性。
9.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效果: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0.通感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效果: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丰富诗文的意境,形成特殊的艺术美,令人回味无穷。
最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区别是表达方式是就文章的写作内容而言,表现手法是就文学作品写作的具体技法而言,而修辞手法是就语言修辞效果而言。
(四)结构技巧
1、首尾呼应
所谓照应,则是指对伏笔以及文章前边的内容以至标题作必要的回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
2.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
3.伏笔
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五)人称技巧
1.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缺点是容易受到时空的局限,非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事情就无法写进去。
2.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3.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的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便于客观描述,但缺少真切感。
(六)顺序
1.顺叙
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
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制造悬念,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情节富于变化,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07-01
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07-01
教师编制公共基础知识07-04
公共基础知识答题技巧03-11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诀窍07-02
消防考试公共基础知识07-02
四川教师公共基础知识题目07-04
公共基础知识婚姻法07-02
四川省教师公共基础知识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