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

时间:2022-07-04 07:12:50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阅读与学法指导:质疑法与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思想教育:感悟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教育。

  【课前准备】

  课室学生四人一小组摆设,以便讨论问题,教师打印好“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风筝》这一课。内容,从中我们了解了儿童时候鲁迅先生与他小兄弟之间的亲情,但从现在看来,鲁迅先生却是一看到风筝,就想起儿时对小兄弟放风筝和做风筝的态度,心里面就只有悲哀和沉重。那后来几十年过去了,鲁迅先生的心情有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意义。

  (板书:风筝)

  二、问题探究

  1、教师指导朗读。

  (强调声音、语调、速度、感情的把握,以读为本,理解内容)

  师: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的后半部分:第5段至第12段,注意朗读时的语速和情感。

  (学生阅读时教师细听,检查学生的朗读水平)

  2、教师引导问题探究。

  师(齐读完后):刚才同学们朗读得非常好,说明大家在家还是非常认真地阅读了课文的。

  师:课文前面部分讲到了鲁迅先生出于“好意”,“关爱”小兄弟,不允许他放风筝,还把他做的风筝毁掉,后来他是怎样认识到错误的呢?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5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指名朗读,学生思考)

  师: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那大家听完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学生思考,拥跃举手回答)

  生:他是看到一本书之后,知道自己错了的。

  师:有没同学补充,回答完整一点?

  生:他是偶尔看到外国一本关于讲述儿童的书,明白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所以他认识到了自己儿童时对小兄弟的行为的错误的。

  师:大家说对不对?

  生:对!(齐声)

  师:对了,中年后的鲁迅先生是看到外国一本关于讲述儿童的书,才明白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正确的观念的。那么,他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文中讲到了他受到了惩罚,那他受到了什么惩罚?

  (学生思考,教师边板书:明理)

  生:心情很沉重。

  师:从哪句话里可以看出来?

  生:(七嘴八舌)“我的心好像变得铅块,很重很重地堕着”。

  师:对了,鲁迅先生明理之后,开始自责,而心情也便变得更加沉重起来。(边讲边板书:沉重)这一段大家还有不理解的地方中吗?

  生:鲁迅先生看到外国一本讲述关于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鲁迅先生后来知道儿时犯了错误应该庆幸才是,为什么会觉得不幸呢?思考一下。(学生积极思考)

  生:因为他认识到儿童时对小兄弟犯的错误,是对他一种精神上的虐杀,在今天看来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幸的。

  师:好,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可能鲁迅先生认为自己儿童时,受到的封建思想、观念的影响,是非常不幸的。

  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都非常好。对兄弟精神上的虐杀、对封建观念、封建思想的批判这对鲁迅来说都是非常不幸的。既然,鲁迅先生知道自己错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生:想办法向他的小兄弟说明。

  生:向他的小兄弟认错,并想办法弥补。

  师:对了。几十年过去了,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念念不忘,想办法安抚小兄弟曾经受伤的心灵。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生:知错就改的人。

  生:很珍惜兄弟间的感情。

  师:不错,这两位同学答得很好。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敢于承认错误,对兄弟间的亲情非常看重。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可贵精神之处。在我们的同学当中,也有很多同学就有他这种精神。(教师边讲边板书:严于解剖自己,敢于承认错误,珍惜感情)

  师:几十年过去了,他想用什么办法来补救呢?行得通吗?

  生:鲁迅先生想过用两种方法弥补:他先想送风筝给小兄弟,陪他一起放风筝,但又觉得他们都已是中年了,所以,又想跟小兄弟讲明这件事,希望得到他的原谅。

  师:对了!既然他想了两种尝试想弥补以前的过失,请求小兄弟的原谅,但小兄弟的态度又如何呢?大家想一想。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表示小兄弟的态度的话。

  (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教师板书:明事)

  生:小兄弟的态度是这样的:“有过这样的事吗?”

  师:前面鲁迅先生最希望听到的是什么话?

  生:(齐声回答)“我可是毫不怪你呢?”

  师:好!听到的与希望的完全不同,那么,按道理小兄弟既然记得了,心理应该是轻松起来才对的,可是,鲁迅先生的心情是不是变得轻松起来了呢?

  生:(齐声回答)不是。

  师:那心情是怎样的?

  生:(齐声回答)沉重下去。

  师:没错,心情还是那么的沉重。(边板书:沉重)你们想想:他听到小兄弟的话,为什么会沉重?你如何理解“有过这样的事吗?……”这句话?

  (学生思考,各抒已见)

  生:小兄弟是真的忘记了。

  生:小兄弟并没有忘记,因为他不想把旧事重提,不想伤害兄弟间的感情。

  生:小兄弟可能是忘了,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他们生活在封建黑暗里,当时人们的思想十分保守,觉得听从父母、兄长话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从来没把这样的事当成是不开心的事。

  师:嗯,这几个同学回答都非常好,说明大家都有认真思考,能把自己的意见讲出来,学习就要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讨论研究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一段,大家先仔细阅读,小组讨论投影片上的思考1,呆会看哪个小组回答得最好。(打开投影机,显示问题1、课文最后语句应该如何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学生阅读后热烈地讨论“思考1”)

  (请学生自愿读“思考1”)

  师:刚才大家都非常认真地思考,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个组表现得最好,先看第一个问。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因为作者也不知道小兄弟究竟有没有原谅自己,所以他觉得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生:因为作者不曾忘记自己儿童时对小兄弟精神虐杀,而这种悲哀是一直让作者心情沉重着,所以说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生:作者原来想到小兄弟会原谅自己的,但小兄弟的回答却是作者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还有一些类似的回答)

  师:好,几个小组回答都很好。都有自己的见解,最主要的这无可把握的悲哀是由于作者对小兄弟的反应是原来意想不到的。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

  生:因为作者心情沉重,想忘掉这伤心的事。

  生:因为作者一看到春天,就想到这件事,心情就不好,所以宁愿躲到严冬中去。

  生:因为作者不敢面对现实,想逃避它。

  ……

  师:没错,作者看到春天就会想起风筝,想起儿时对小兄弟的精神上的虐杀,心情就会很沉重,所以他想摆脱这种沉重的心情,忘掉这个悲哀。下面我们来看下一道讨论。(投影讨论2:文章结尾说:“四周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的冷气”,这里的“严冬”、“寒威”和“冷气”指的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师:停下来,我们来看看你是如何理解这“严冬”、“寒威”和“冷气”的。

  生:“严冬”可能指的是封建制度或封建观念等。也可能指的是社会的黑暗和恐怖。“寒威”和“冷气”是指作者因此而产生的沉重、悲哀的心情。

  生:我觉得“严冬”除了讲当时北京的寒冷的冬天外,还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寒威”和“冷气”就是指作者当时的沉重的心情。

  生:“严冬”还可能指当时中国社会的形势还处于黑暗中。

  ……

  师:大家回答得都非常好。这:“严冬”除了讲当时北京的寒冷的冬天外,“严冬”还可能指封建制度和封建观念等,还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寒威”和“冷气”就是指作者当时的沉重的心情。也是对当时封建制度、封建观念和社会的黑暗的批判。(板书:对当时封建制度、封建观念和社会的黑暗的批判。)

  四、拓展体验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我觉得有必要让大家来讨论一下,看屏幕(投影:大家你如何看待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尤其是你们这个年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呢?

  (学生讨论,都举手想表明自己的观点)

  生:我认为这句话不是很正确,现在许多厂商为了获得很好的利润,做一些有害的玩具或游戏,比如说打游戏机,很多同学整天打,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影响了学习,打久了还会对眼睛有害。

  生:我也觉得有些不对的地方,我们也有很多同学打游戏机,整天玩而荒废了学业。

  生:我觉得有对的,也有不对的,现在生活中,有很多游戏、玩具有的有益于开发智力的,如数字游戏,拼图游戏等等。

  生:我同意刚才同学的观点,比如上体育课时,老师给我们安排的游戏,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体能等。

  ……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得很有水平,我们是中学生了,对一些物品应该也有自己的看法,有是非的分辨能力。对待玩具和游戏,关键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它们才是最主要的,好的我们支持,不好的我们就应该抵制它。

  (下课铃响)

  师:好啦,这个问题大家课下还可以继续讨论一下,作业是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下课……

  【板书设计】

  21、风筝

  鲁迅

  明理──沉重

  明事──沉重

  严于解剖自己,敢于承认错误,珍惜感情

  对当时封建制度、封建观念和社会的黑暗的批判。

  

【《风筝》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猫》教学课时实录03-09

《景阳冈》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03-24

纸船和风筝的教学实录08-04

《纸船和风筝》教学实录08-04

四个太阳第二课时教学实录03-24

《纸船和风筝》教学实录及反思08-04

《纸船和风筝》课堂教学实录08-04

小学语文《纸船和风筝》教学实录08-04

纸船和风筝语文教学实录08-04

《风筝》第二课时教案设计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