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人攀爬在悬崖上”的图画。
提问:同学们都爬过山吗?或者有过什么历险的经历?你是如何渡过难关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师:画面上的人顺利地爬到了悬崖上,可当他回首眺望时。不免有些心惊胆颤。继续向崖顶爬,有些腿软,想下山,实在害怕。眼看夕阳西下,谁来帮帮他?
(让同学们思考片刻,然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大家都非常热心积极地替他想办法,现在我们打开书来看看书中的“我”,最后如何下山的。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二课,先看一下“导语”,这篇文章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又是怎么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这幅画的内容与课文联系紧密,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能自如、轻松地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阅读时要特别留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重要信息。
2、复述故事情节:
⑴ 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师: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生:费城。
师: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师: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生: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
师:那座悬崖有多高?
生:约20米高。
师:岩石架有多高?
生:14米。
师:再仔细看书,文中是怎么写的?
生: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所以岩石架的高度是约7米。
师:他用了一个“约”字,表述得很准确。下面请同学复述一下课文,那么,复述故事要注意什么问题呢?首先,要理解文意,明确中心。其次,要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看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写了什么内容。重点内容要详述,非重点的应简略。再次,要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最后,还要注意复述应该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复述(略)。
(先让学生明确复述的要领,复述后师生共同评议复述中的得失,根据评议,改进自己的默读习惯,积累经验。)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三、交流探讨
学生读后,教师出示课文主旨研讨题: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故事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呢?
生:课文中的“我”面对困难,“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也就是把大的困难分解,走好每一步,解决每一个小困难,最后就能成功。
生: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好战胜,把小困难一个一个解决掉,大困难不就克服了吗?
生:有一次老师留的作业特别多,我写着这科想着那科,一边唉声叹气,觉得写一晚上也写不完,后来我妈妈对我说,你就写完一科再写另一科,一科一科写,肯定能写完,后来我就静下心写,结果九点多就写完了。我想,如果一个人总想着,距离太遥远了,困难太大了,那么他就会失去信心和勇气,被困难吓倒。
生:……
师:的确是这样,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山姿,视角不同,进入视野的山的形象也就有了差异。同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章,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发现,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可以着眼于某个任务,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就文中的人物、情节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学生提出后教师整理:
1、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就以上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抓住学生讨论中的最佳契机,适时加以点拨,如有争议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再作集体指导,培养学生选择、分析语言信息的能力。)
生:我喜欢杰利。在“我”爬上石架,进退两难时,“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后来他把父亲找来,说明他还是挺有爱心的。
生:其他的孩子把“我”丢下不管,甚至还嘲笑“我”,说明他们没有爱心,我不太喜欢他们。
生:因为我一直体弱多病,父亲让我一个人下来,万一我摔下来,他会后悔一辈子的。
生:父亲可能会有这种担心,但他一定了解自己的儿子。他没有把我抱下来,是想锻炼我的勇气,如果他把我抱下来,那么下次还遇到类似的困难,我可能还是束手无策。
生: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走,父亲指导孩子让他自己走下来,是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觉得父亲这样做是正确的。
生:如果父亲没来,作为同学,我会陪着他,安慰他。
生:我不会丢下他一个人在悬崖上,我会想办法帮助他,带着他一步一步走下来。
生:如果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我会想办法节省体力,等天亮再大声呼救。
生:如果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会一点一点自己小心的爬下来。
生:……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能感受到大家都有一颗患难与共的爱心,而且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敢、坚定。文中作者的经历,能给你怎样的启示呢?
生:以前我总想,要是马上能上大学多好呀。现在我知道了,学习要从小学学起,然后再一级一级往上升,课程也是由易变难,学习就像是马拉松,是急不来的。初一是打基础的一年,我要把握住每一步。
生: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创业时也是白手起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立了一家并不大的电脑公司,在美国激烈的竞争中,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后来拥有了许许多多的财富。看来,大人们的事业,也是一步一步创造出来的。
小结:文中的“我”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获得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如果你在生活中也能不断思考,善于感悟,那么,你也将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
1、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2、读下面一段文字,你有何感受?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攻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了。
通过本课学习,学习作者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不断吸收有益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充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
冒险 脱险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关于《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教学实录08-0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08-09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03-06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02-15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2-22
走一步,再走一步06-08
走一步再走一步答案04-10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02-19
《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04-28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精选20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