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史学研究的新篇章

时间:2022-07-04 08:12:59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育史学研究的新篇章精选

  论文摘要:徐林祥教授主编的《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是一部叙写描绘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状貌的专门史。该书选取大量丰富而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合理地组织布局,用纵横交错的表达方式将对古今语文教育规律的历史追问贯穿于其中。

语文教育史学研究的新篇章精选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育史,历史追问

  由语文教育专家徐林祥教授主编的《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以下简称《历史追问》)一书,是由山东教育出版社策划编写的语文教师成长丛书之一。该书是一部叙述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的著作,其中包含着对古今语文教育思想发展脉络及其要义精髓的剖析。

  读《历史追问》,洋洋近四十万言,丝毫不觉其冗长,相反让读者产生一种轻松快适之感,我想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作者选取大量丰富而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考据之功细密,同时合理地组织布局,使得结构匀称、和谐自然;二是作者将对语文教育规律的历史追问贯穿全书,义理新见迭出,同时让读者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辞章之美。

  一、文献资料的选择梳理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但历史又是通过作者对过去的重构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所以,在不同的作者笔下的过去是有差异的。同样的一堆史料,当学者们根据自己对其重要性的判断有选择性地进入文本的时候,历史的差异性就产生了。

  中国语文教育有数千年的历史,史料浩如烟海,选择哪些进入作者的笔下,这对作者是一种考量。读《历史追问》,处处感受到作者在文献资料梳理选择上的严谨细密与深刻独到。无论是叙写描绘的语文教育史实,还是总结概括的语文教学经验教训,也无论是阐述论证的语文教育规律,都是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予以进行的,而这些语文教育史料的选择,都是经过作者精心甄鉴挑选的。

  以中编现代语文课程为例,作者在史料的选择上体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首先,重点选择了历史转型时期语文教育史上的相关文献资料,比如,清末民初国文课程名称的确立,新文化运动前后语文性质的“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之争、汉字存废之争,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语运动等,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体现波澜壮阔的语文教育发展。其次,是选取一批大家所熟知的、在语文教育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教育家的言论、文章作为历史的证据,比如“现代语文课程性质的争论”一节中,选取了徐特立、沈仲九、何仲英、穆济波等人的观点言论以及代表性文章的原文,在有限的篇幅中容纳了更多的教育先进之思想,全面地展示这一时期有关语文教育的精神、思想活动。

  历史是由一些事实碎片组成的,作者要把这些碎片组织成一个整体,并且要把这个整体真实地艺术地呈现给读者。如果仅仅选取了最有价值、最使读者受益的史料,而不能将其合理组织,那么仍然算不上一部优秀的作品。因此,如何将这些史实资料生动地组织起来,是对作者另一种形式的考量。

  《历史追问》将大量富有价值的语文教育史实以一种独特新颖而又合理匀称的结构组织在一起。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国现代语文课程、中国现代语文教学。作者没有采取通行的以时代为序分章节写作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灵活的专题形式。选取中国语文教育历史长河中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个重要的专题,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来记叙中国语文教育演变发展的进程。每一个专题都有一个正标题和副标题,正标题点明本专题中重要的历史事件或最具代表性的语文教育著作,副标题则表明专题讲述的内容,正副标题两相结合,让读者对该专题的内容和重点一目了然。而本书开篇的引言部分则以年代为序,综述了各个时代的语文教育,将每个时期的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教育改革融会贯通,巧妙地弥补了专题写作的不足。

  二、语文规律的历史追问

  叙史若仅仅是史料的编排引用,并不能从其中抽象概括出规律性的认知,这样的“史”,并没多大意义与价值。《历史追问》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语文教育史的轨迹形态,且蕴涵体现着丰富的语文规律,贯穿着作者对于语文教育史的历史思考以及当今语文教育的历史追问。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它不仅是源远流长的,而且也是丰富多彩、综合发展的。上编以专题的形式分别讲述了中国古代的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诗教、家教、书院教学,全面地介绍了古代语文教育方方面面的历程,而作者对于古代语文教育的历史观也自然地流露其中。以古代识字写字教学为例,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构成了复杂的符号系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这就使语文教育在蒙学阶段特别重视识字写字教学,要求儿童在童蒙初期就要认识2000个左右的汉字,只有这样才能为进一步的读写打好基础。因此,前人根据汉字的特点编写了脍炙人口的蒙学教材,古代的蒙学教育就同汉语汉字的特点密切联系在一起。《历史追问》用了不少篇幅介绍我国的识字写字教材,上自秦汉,下至清末,凡是较有影响的识字课本都一一加以具体说明和评论,对《仓颉篇》、《急就篇》、《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的介绍尤为详尽,因为作者认为“前人把汉语汉字的特点充分运用于儿童的识字教学,对于我们来说,应该视为珍贵的遗产。”古代语文教育的历史,是今天语文教育的一面镜子。可借鉴就要借鉴,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起码有史学研究的价值,何况这里面还有许多有益的东西。

  中编和下编从课程与教学的宏观角度出发,简介了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辉煌历程。中编围绕现代语文课程的名称、课程标准、课程性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教材的演变及相关论争展开叙述。对于每一个问题的论争都详细的介绍了问题的历史由来,论争的历史演变,以及论争在当代语文教学研究中的现状价值等。下编则以现代语文教学的问题为核心,讨论现代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语文知识教学等方面,在内容与结构上都与上编遥相呼应,更体现出语文教学古今一脉相承的体系。以中编第四节“现代语文课程设置的争论”中的“读经”问题为例,“读经”问题,特别是“儿童读经”,近几年来不断掀起热潮,收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历史追问》一书中,作者从原点出发,首先阐明了“何为经”,又追本溯源,介绍了现代读经运动的缘起以及各个时期不同人物对于读经的废除、恢复、争论等等,最后,在大量古今争论的基础上,作者表明了自己对于读经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对当今的读经之争,我们应该“在对经持广义的理解和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前提下,鼓励中小学生读经”,同时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和知识背景,合理安排内容,注重方法指导。”作者的这一深刻见解,对我们看待从古至今的读经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的此起彼伏的争论指明了方向。

  在语文教育的研究上,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只知今不知古,或者只知古不知今。贯穿于全书的作者对于古今语文教育规律的历史追问正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正如巢宗祺先生在序言中所说:“《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把语文教育的思索探入到语文教育的民族历史长河里,追问语文教育的一系列引发我们现实思考的历史事件,引导我们深入考察语文教育永不停息的发展轨迹。”

  毫无疑问,无论是在史料的选择上,结构的安排上,还是在义理见解的深度上,《历史追问》是一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著作,是语文教育史研究上的新篇章。在作者的引导下读此书,观其景,探其秘,既可概览中国语文教育史全貌又可观察其细节。

  注释:

  (1)徐林祥《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山东教育出版社,第150页

  (2)徐林祥《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山东教育出版社,第15页

  (3)徐林祥《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山东教育出版社,第171页

  (4)徐林祥《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山东教育出版社,序第2页

  参考文献

  1 徐林祥《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篇》,山东教育出版社

  2 张廷杰、张怀玉《史学之新篇 教育之宝鉴》,宁夏大学学报,第32卷第3期,第191—193页

  3 刘正伟《关于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对话》,《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10月,第16—18页

  4 刘正伟、宋灏江《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的辛勤开拓者—顾黄初先生现代语文教育史研究述评》,《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2月,第19卷第16期

【语文教育史学研究的新篇章】相关文章:

历史学研究生就业前景如何?07-14

历史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材料汇报04-27

教育随笔研究05-13

教育教学研究05-17

教育研究课题报告01-25

教育随笔研究6篇05-13

开启新篇章元旦祝福语04-12

小学教育课题研究计划12-02

教育教学研究15篇05-17

教育教学研究(15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