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22-07-04 20:10:19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

中学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课堂教学实录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是一篇悼词,作者是恩格斯。下面,请同学们先把课文默读一遍。

  (学生默读课文)

  师:读完的举手。

  (学生举手)

  师:都读完了。同学们用了5分钟。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初步印象吧。喜欢这篇课文的举手。

  (只有3个同学举手。)

  师:这么少啊!你喜欢,说说吧。

  生:我读了这篇课文,感觉到了马克思的伟大。

  师:请不举手的同学说说。你来说。

  生:老师,我不明白编教材的人为什么把这样的文章选入语文课本让我们学习,还不如从报纸上随便找一篇新闻报道看得有意思。

  师:你是这样的感受!有同感的举手。

  (很多同学举手)

  师:哦!老师感到有点意外。不过我理解你们:政治色彩浓厚的课文,你们是不太喜欢的。是这样吗?

  生:是。

  师:你们担心我们的语文课堂会上成政治课。是吗?

  生:是。

  师:不用担心。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我不会上成政治课。不过你们的态度说明,你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篇课文好在哪里。老师问你们,恩格斯和马克思是亲密战友,对不对?

  生:对。

  师:列宁说,他们两人的友谊“超过了古代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动人的传说”。马克思去世了,作为他最亲密的战友,写一篇悼词来纪念,可要写的东西太多了,即便写成一本书,也是可能的。但是,恩格斯写了多少字?只有1200字!同学们想一想,写这么短的一篇悼词来总结马克思的一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能力。

  生:概括能力。

  生:表达能力。

  师:还有认识、判断和评价能力。那么,请同学们回答,在本文中,恩格斯是如何概括马克思一生的?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一会儿回答。

  (学生交流,约5分钟。)

  师:停止交流。谁来回答?

  生:恩格斯主要讲了马克思两个大贡献: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

  生:还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谁来?

  (一学生举手)

  师:好。你喜欢这篇文章,一定能读得很好。

  (学生朗诵课文)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挺有感情的。

  师:悼词是饱含感情的。你读得的确不错。这篇悼词,主要是总结和评价马克思伟大的贡献。那么,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贡献是什么?在第几段?

  生: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在第三段。

  师:我们来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第三段)

  师:你们读了这一段,产生问题了没有?

  生:恩格斯说,“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一个“简单事实”,马克思发现这样的“简单事实”有什么伟大的?

  师:问得好。不过这不是一个语文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学问题。谁能回答?从文中找答案。

  生:尽管这是一个“简单事实”,但是被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掩盖住了,其他人没有发现。

  师:不但没有发现,而且……?

  生:而且作了错误的解释。

  师:错误?文中怎么说的?

  生:作了相反的解释。

  师:根据文意,我们似乎可以推出那种相反的解释。谁来推测出来?

  (没有学生回答)

  师:尝试一下嘛。要回答这个问题,前提是什么?

  生:搞清楚“简单事实”的含义。

  师:正确。含义是什么呢?

  生:冒号后面的内容。

  师:冒号后面的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能否结合你们政治课上学到的知识来加以概括呢?

  生:是不是“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啊?

  师:同学们说,是不是?(有的学生不敢肯定)还不敢肯定?是的,就是这个原理!这就是“大文科”的学习了,把语文和政治打通了。现在,可以推出那种相反的解释了吧?

  生:意识决定物质,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师:对呀!这才算是基本读懂了本段意思。为什么说是“基本读懂”呢?老师为什么不说“彻底读懂”呢?

  (学生莫名其妙)

  师:“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句话有何作用?

  生:比较。

  师:语法学上叫作“比况结构”。为什么要在本段开头用一个比况结构呢?

  生:突出马克思的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

  师:正确。这是语文因素,对不对?语法意义嘛。过去,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对冒号后面的长句进行语法分析。今天就免了,你们的语法知识比较贫乏,估计分析不出来。是这样吗?

  (学生点头)

  师:承认了。过去的高中生语法知识比你们丰富,他们能分析。今天不为难你们。服不服?你来分析我看看。

  (学生笑。摇头)

  师:谁感兴趣,课下来找我,我给你分析。好,下面再读一遍第三段。

  (学生读课文第三段。老师板书:第一个发现:发展规律)

  师:接下来,作者如何向下过渡?

  生:有了“不仅如此”。

  师:衔接得很紧密。这是语文因素。你们写文章会用过渡句吗?会,那很好。写文章就好比是做衣服,要学会穿针引线。过渡句就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引出了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什么?

  生:发现剩余价值。

  师:说得对。这个发现的意义是什么?

  生:“豁然开朗”了,先前是“在黑暗中摸索”。

  师:齐读本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四段,老师板书:第二个发现:剩余价值)

  师:接下来,作者怎么写的?请一位同学读。

  (一学生读课文)

  师:有何感觉?

  生:衔接得紧密。

  师:对。本段有三个句子。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递进。

  师:说得好。这是语文因素吧?

  (学生点头)

  师:请同学们把关联词语画下来。

  (学生画关联词语:即使、也、但是、甚至、都、而且)

  师:如果把这些关联词语去掉,再读一遍,味道就变了。可见这些关联词语用得多精妙!那么,究竟精妙在哪里呢?

  生:层层递进。

  师:概括了马克思从事科学研究的特点。什么特点?

  生:第一个是研究领域的广泛,第二个是研究的程度深入。

  师:你总结得十分准确。打满分。马克思博学多才。“甚至在数学领域”,谁能讲一讲?数学课代表,请你来讲一讲。

  生:我不知道。

  师:不知道不要紧,课下找《马克思传》来读一读,你就知道马克思有多么渊博和深刻了。下面齐读一遍第五段。

  (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板书:其他领域)

  师:能感觉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生:为马克思感到骄傲。

  师:好。可以说,作者是饱蘸感情来写本文的。我们阅读时要仔细体会。第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休息一会。

  第二课时

  师:我们接着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原来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是否有了一点转变呢?

  (学生点头)

  师:有转变就好。允许同学们不喜欢它,但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它的基础上。不能盲目地喜欢或不喜欢。往下看。作者又用了过渡句:“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这句话很好理解。但是下一句话就不好理解了:“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有没有问题?

  生:为什么说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么?

  师:你问得好。我正想问同学们。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

  (学生读书)

  师:为什么说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么?请同学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交流)

  师:好了。谁来回答?

  生:我的理解是,本段并没有写马克思的主要贡献,而是阐述马克思最看重的是那些对现实产生影响的科学发现,因为这些科学发现对社会起了推动作用。

  师:注意两个“喜悦”,它的程度是不相同的。“衷心喜悦”、“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这样写的目的还在于,为阐述马克思本人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上作了铺垫,为顺利过渡到写马克思在实践上的贡献作了铺垫。前面写马克思在理论上的贡献巨大,并饱蘸感情加以概括。作为读者,我们感到,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贡献评价这么高,往下该怎么写呢?一句“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来了个大转变,令读者惊讶不已:这么伟大的贡献还不是主要的。什么是主要的呢?这就是文章的波澜。悼词也有波澜。难道这仅仅是写作技巧吗?

  生:不是,好像还与作者的判断、评价能力有关。

  师:对。在马克思的葬礼上发表演说,高度评价马克思的一生,需要具备很强的判断、评价能力。怎样正确地科学地评价马克思的一生呢?一般人很难准确把握,大概只有恩格斯才有这样深刻的洞察力吧。那么,马克思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呢?请看下一段,并总结出来,请一位同学写到黑板上。

  (学生看课文)

  师:你来写。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一学生写到黑板上,其他同学交流)

  师:这位同学写的是:办报、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全面吗?

  生:还有,两个“参加”,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实践活动。

  师:很好。马克思的实践活动具有怎样伟大的意义呢?用书上的话来回答。

  生: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师:对。作者如何概括马克思实践斗争的特点?

  生: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卓有成效。

  师:好。本段中破折号是什么作用?

  生:强调吧?

  师:是的。接下来,作者用“正因为这样”,引起下文。整篇文章中,这样的过渡句很多,增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同学们写议论文,要学习这样的写法,可以使思维缜密。请一位同学读一遍。

  (一学生读课文)

  师:你读这一段,有何感受?

  生:我觉得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感情很深厚。

  师:其他同学有何感受?

  生:我认为本段中的比喻很精彩。“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表现出马克思对反对派的诅咒非常蔑视。‘

  生:“他可能有过很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句话写得好,说明了马克思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人格伟大!

  师:说得好。我们又一次体会到恩格斯是饱蘸着感情写这篇悼词的。有问题吗?(学生摇头)没有了?那么,我来问你们。本段中又出现了破折号。与上段中的破折号作用一样吗?

  生:不一样。这里是解释。

  师:对。第六段中也有破折号,起何作用?

  生:也是解释吧。

  师:也是解释,有什么不同吗?

  生:不知道。

  师:相当于括号。与括号的不同在于,此处要读出来,括号内的内容不用读出来。还有问题吗?(学生摇头)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你们没有发现。我再问一个。作者写道:“在整个欧洲和美洲”,第二段中也写道:“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作者为什么只说“欧美”,不说“全世界”呢?(没有学生回答)

  师:历史课代表回答。从世界无产阶级发展史的角度来考虑。

  生:大概当时无产阶级只在欧美才有吧。

  师:正确。中国当时没有。中国的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什么时候?

  生:五四运动。

  师:对。这又是语文和历史的融合。看来“文科综合”应该包括语文。

  (学生笑)

  师:下面我们齐读最后两段。

  (学生齐读课文)

  师:现在,我想再作一次调查:喜欢这篇课文的举手。

  (很多同学举手,还有个别同学未举手)

  师:比开始的时候多了。这说明同学们开始认识和理解这篇课文了。那么这篇课文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呢?

  学生一:作者的高度概括能力。

  学生二:过渡句用得好。

  学生三:层层递进,逻辑性强。

  学生四:饱含感情,真挚、动人。

  师:还有吗?“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学生五:准确的判断力、评价力。

  师:对了。马克思一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伟大的贡献。哪个是主要的?

  生:实践上的贡献。

  师:既然实践上的贡献是主要的,那为什么不先写实践上的贡献呢?你们看第二段中有两个“对于”。前一个“对于”指的是革命实践活动,第二个“对于”指的是理论研究。实践在前,理论在后。可为什么具体写的时候,实践放到后面去了呢?

  生:放在后面才显得重要。

  师:回答固然有道理,但还不够准确。放到后面写,才会出现“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一句,才会使文章具有大的转折。正是这样的大转折,才真正强调了马克思在实践上的贡献是主要的。换句话说,恩格斯这样的正确评论,如何通过文章的写作技巧来加以凸显呢?这样的转折就凸显出来了。恩格斯是文章高手。那几位不举手的同学,你们有何感想?

  生:老师,现在我才开始认识到本文写得好。我喜欢了。

  师:好的。好文章不是读一遍就能读懂的。我一直认为,在你们已经学过的课文中,还找不到哪篇文章在逻辑性上可以和本文媲美。希望同学们课下多读几遍。作业是完成课后“练习题”的第二题。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中学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清明节在烈士墓前讲话11-10

清明节在烈士墓前讲话范文07-02

清明节在烈士墓前讲话5篇11-10

清明节在烈士墓前讲话(5篇)11-10

《手指》课堂教学精彩实录04-22

《幽径悲剧》课堂教学实录03-22

生命生命课堂教学实录03-21

《天鹅的故事》课堂教学实录07-28

少年闰土课堂教学实录08-01

《认识圆柱圆锥》课堂教学实录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