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22-07-04 22:52:06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大都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举步维艰。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启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哪位同学来说说,什么叫格物致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实录

  生1: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师:你的解释来自于课文注解。老师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或者短语,来解释格物致知的,大家愿意试试吗?

  (学生读课文,寻找,交流。)

  生2:我找到的短语是实验的精神,还有实地实验、实地探察

  生3:我找的是句子我们都要有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生4:我找的短语有两个: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

  师:你能够把第二个短语修改一下,与你找的第一个短语结构一致吗?

  生4:有想象力、有计划的探索。

  生5:还有,积极的探测

  师:恩,探测!我觉得在探测这个词语前面除了积极以外,还可以找到几个修饰语,你能够试试吗?

  生5:有计划的、有目标的?

  师:很好,读书很仔细,你把第9小节中的关键词语给找出来了。还有其他的短语或句子了吗?(学生继续浏览课文,寻找。)

  生6:我发现第11小节中,有一个词语动手,不知道算不算?

  师:大家说算不算?

  生(合):算的。

  师:为什么呢?

  生7:只有通过动手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靠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是不行的。

  师:你的理由好象来自于课文?(作寻找状)

  生(合):第7小节。(板书:重动手,戒清谈)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和思考,弄清楚了什么叫格物致知,下面,我们继续来读书。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许多的观点,请同学们将作者漫谈的观点找出来,做上记号。

  (学生读书,寻找,做记号,交流。)

  生8: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研究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有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师:你找的可真准确,有补充的吗?我们就一起来自由朗读这些句子,这些句子虽然表述内容不同,角度不一,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你能说说这些观点中的共同点吗?(学生读这些句子,思考。)

  生9:都围绕格物致知来说的,都论述了格物致知也就是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师:这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啊。(板书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同学们,在一篇议论文中,作者要论证自己的观点,都要运用一定的论证方法,大家说说,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10:摆事实。

  师:仅仅是事实的堆砌,能够成为有说服力的文章吗?

  生11:还要讲道理。

  师:对,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一般的也是最常用的论证方法。(板书:摆事实,讲道理)请大家继续读书,说说作者摆了哪些事实,讲了什么道理?(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12:主要摆了两个事实:一个是王*明的例子,还有一个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

  师:摆这两个事实,作者有什么意图?

  生12:举王*明的例子,是为了论述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举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为了论述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的。

  师: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13:还有,写了通过实验来了解竹子的性质。

  师:摆这个事实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13:是为了论证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道理。

  师:是的,如果像王*明老先生那样,只是面对竹子想上几天,结果除了头痛之外,将一无所获。所以,为了获得新知识,只能

  生(合):实地实验而得到。

  师:其实,作者为了引起我们当代学生对格物致知新的认识和思考,还摆了一个事实,大家能够找出来吗?

  生14:中国学生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师:你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14: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师:哦,中国的学生要学好自然科学,就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刚才,老师注意到,你在读11小节的事实的句子时,似乎漏掉了一个词?

  生14:(不好意思)恩,漏掉了一个往往。

  师:同学们认为,去掉往往这个词,句子的意思有变化吗?

  生15:往往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去掉往往,说话就绝对了。

  师:他说的对吗?老师觉得,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非常重视谴词造句的,类似的用法的词语,大家还能再举几例吗?

  生16: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一句中的大都。

  生17: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一句中最和唯一。

  师:可见,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是论述严密的前提。(板书:语言准确严密)

  同学们,通过学习丁肇中教授的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希望同学们重实验,勤动手,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享受到求知的快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08-18

《手指》课堂教学精彩实录04-22

《幽径悲剧》课堂教学实录03-22

生命生命课堂教学实录03-21

《天鹅的故事》课堂教学实录07-28

少年闰土课堂教学实录08-01

《认识圆柱圆锥》课堂教学实录03-22

《陶罐和铁罐》课堂教学实录03-10

《统计》数学课堂教学实录08-13

关于《爬天都峰》的课堂教学实录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