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绿》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22-12-12 20:19:10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西湖的绿》课堂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西湖的绿》课堂教学实录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西湖的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读中体会西湖的“绿”的特点,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三、教学难点:读中感悟,读中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

  四、教学准备:课件词句积累卡

  五、教学过程:

  (一)、期待阅读,触摸“绿

  师:这节课,陈老师给大家上课,同学们欢不欢迎?

  生:(一齐大声):欢迎!

  师:欢迎有什么表示?

  生:(热烈鼓掌)。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

  老师写课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我的表情。(教师面带表情的读)

  师:我读的怎么样?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遍。

  生:齐读。

  (设计意图:从美读课题入手,使学生怀着美美的期待来学习课文。)

  (二)、复习巩固,再现“绿”

  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下面谁愿意自信地大声地读一下词语,如果你的动作、表情能配合一下那就太好了!

  1、课件出示:苍翠蜿蜒宛然幽静心旷神怡亭亭玉立

  碧澄澄水花飞溅群袂飞扬翩然起舞

  2、指读词语。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有表情的美读词语,由课题入词,由词入文,美好的阅读感悟从点滴中渗透。)

  (三)、品位语言,拥抱“绿”

  1、教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闻名于世,正因为有了西湖。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西湖的吗?

  (四)、学生汇报,形成板书。(灵隐、苏堤、花港)

  教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再次走进西湖,再次领略西湖的绿色之美吧!我们先到雨中的灵隐寺去看看好吗?请同学们拿出笔,轻声自由地,美美地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在灵隐寺作者都在哪儿发现了不一样的绿呀?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以下内容为课堂预设,教师随学生学习情况可随机调控)

  师:同学们,找到绿了吗?好一个绿色的灵隐!一下车---------

  生: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师:“扑眼而来”是什么意思?

  生: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

  师:你能读出满眼的绿色吗?

  生:尝试读。

  师:这个词我们是要读得快一些,还是慢一些?

  生:慢一些

  师:为什么?

  生:因为“扑眼而来”是说到处都是绿色,看都看不过来,当然要慢一点读。

  师:也就是说,要慢慢地欣赏。

  师:把你的理解送进句子里,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除了扑眼而来,你还听说过这样的词吗?

  生:扑面而来,扑鼻而来。

  师:满眼的绿呀,一抬头-------

  生: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

  师:“苍翠欲滴”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我没看过,谁能告诉我。

  生:“苍翠欲滴”就是特别的绿。

  生:“苍翠欲滴”就像最深的绿色,都要滴落下颜色了。

  师:把你的理解送进句子里,在读。

  师:绿色还不够浓,谁能再浓一些?指名读,齐读。

  师:“飘着的雨丝儿”什么样子?

  生:是轻轻的,柔柔的,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师:把你的感觉送到句子里。在读。一起读。生齐读。

  师:好绿的雨丝儿呀,一转眼-------

  生: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师:绿的可真富有变化呀,你能读出来吗?

  生:读。

  师:深浅不一的绿叶子可真美呀,一低头-----

  生: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

  师:“绿到石头缝里,”那是怎样的一种绿呀?我想象不出来,谁来帮帮我呀?

  生: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

  师:你能读出来吗?没进到缝里,再试。嗯,这回绿到缝里了。

  师: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呀,来到溪水旁了-------

  师: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师:你看到什么了?

  生:水很静,很清,很绿。

  师;那你可轻一点读,别把水给弄破了呀?

  生:轻轻的读。

  师:谁能比他还小心,同时还要读出水花飞溅的变化。

  生:读。

  师:唉呀呀,溅了我一身呢!好,大家再来一次。注意啊,这次要表现三种情感,第一种水静的平稳;第二种是水花飞溅的惊喜;第三种水绿是赞叹。好不好?

  生:好。(学生齐读此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巧妙暗示,一下车、一抬头、一转眼、一低头、走到溪水旁。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的观察顺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游记移步换景的基本写作方法。)

  师:好,就像这样把第一自然段有声有色地再练习读一次,各读各的。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生:(学生各自读文)

  师:谁觉得自己有进步?举手的都站起来。还有没有?你觉得自己有进步了,可以站起来,要敢于肯定自己,你们愿意把这段文字积累下来吗?

  生:愿意!(表情非常兴奋)

  师:我们一起来试着背诵。我背不出来,能背出来的,我拜他为师。

  课件出示:背诵框架。

  师:你们都是我的老师,我向你们学习!(拱手)

  教师:灵隐绿意浓浓,扑眼而来,直往你的眼睛里钻呢!亲爱的同学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呢!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也,九溪十八涧绿得闲。苏堤绿得---?

  生:怪。

  师:哪里怪,读读看。

  生: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师:嗯,是怪。能读出奇怪的吗?

  生读。

  师:还有哪里怪呢?

  生:有的青苔---------青绿山水。

  课件出示:(我能读出意趣美!)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看到这么多形状各异的青苔,是什么心情?

  生:惊喜。

  师:能把你的心情读出来吗?

  师:还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青苔的怪?

  生:形状各异,变化多端,不拘一格,变化莫测,变幻无穷,千变万化

  师:我想在你的朗读中听到这么多的变化,能满足我的小小要求吗?

  生:读。在读。

  师:同学们看(课件填空)你能比作者想象得更丰富,对吗?谁愿意试一试?

  生:想象填空。

  师:哎呀,这么多呀,我可真佩服你们呀!这里的逗号可以改成什么符号呢?

  生:省略号。

  师:课文的标点我们得尊重作者的意见,但是我们可以在朗读上读出省略的意味。读到这里稍停一下,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

  师:谁能创造性的朗读呢?

  师:这样美的苏堤,这样鲜嫩,可爱,形状多端的青苔,你们想看吗?

  生:想看。

  (设计意图:引导想像,建立形象,启发学生展开形象思维。)

  师:真想看假想看?谁想看,举手!

  生:(齐举手)

  师:闭上眼睛(声情并茂地配乐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睁眼,看见了没有?

  生:看见了。

  师:看见了什么?

  生:湖面上雾蒙蒙的,下着小雨,湖边的树身上长满了青苔,青苔的形状不同----

  师:实际上你们不是在看,而是在干什么?

  生:想像。

  师:太重要了。读书时一定要想像,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读就读懂了,读活了,读理解了。你们说这种读书方法好不好?

  生:好。

  (设计意图:老师通过朗读,启发学生根据课文描绘的情境进行再造想像,对学生渗透形象思维的训练。)

  师:请有这种方法默读第三自然段,最好用默读,因为默读有助于想像。

  生:(默读)(配乐)

  课件:出示荷叶画面,

  师:你刚才看到这个画面了吗?谁想给这个画面配音呢?

  生: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师:除了画面,你还想到了什么呢?

  生: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上面呢!

  师:你想的可真美,让我想到了一首古诗: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能加上你的表演来读这句吗?

  生:读。

  生:我想到了,“在加上叶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师: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用来形容谁呀?

  生:人,小女孩行么?

  师:你觉得这句话该怎样读呢?

  师:读出水珠的调皮,和小女孩的活泼可爱,行吗?谁来试一试?

  师:读的有滋有味,灵隐的绿扑眼而来,苏堤的绿变化多端,花港的绿呢---

  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五)、拓展延伸,融化“绿”

  教师引读:亲爱的同学们,随着你们的朗读,我们的旅游也结束了,该乘船而回了,雨已停了,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再回头看一眼这美丽的西湖吧!

  (师生共同整理板书)

  师:谁能像读古诗一样,摇头晃脑儿的读一遍我们的板书呀?

  师:亲爱的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到花港,作者用她细腻而独到的笔触,让我们感受着绿的浓淡,绿的精灵,绿得生机。希望同学们用心灵去倾听,去感受,用笔去渲染去描摹。

  (六)、板书设计:

  绝句

  灵隐绿意扑眼来,

  苏堤青苔变多端。

  花港新荷蕴生机,

  西湖的绿()!

  (设计意图:再现课文脉络和作者的游览顺序,同时突出移步换景,西湖的绿的不同层次得到体现。还给学生留下了想像和创作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