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片完整的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通过观察懂得“一片完整的叶”包括叶片和叶柄二部分,比较归纳出各种不同的叶之间存在共同之处;学会拓印一片叶;培养学生比较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隐性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审美的能力、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和自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组织教学:教师检查学生的学具,学生唱首歌等待上课。
2、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礼物——一颗小树苗,我要送给这堂课表现最好的小朋友,让他栽在校园的生物角或家里,与小树苗共成长。在小树苗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需把它下面的枝条剪去,以便它更好的生长。今天老师特地向一位园林工人要来了一些刚修剪下来的树枝,我们平时可不能随便去折树枝。
二、新授:
1、教师给学生讲解观察树枝的要求并作观察记录。突然一学生示意他们组的树枝上有一小虫在吃树叶,女同学都躲到了一边不敢观察,老师要求学生不要打扰小虫吃树叶,由男同学拿起树枝继续观察。
2、全班分组汇报观察结果,学生得出结论。
3、教师要求组长从一信封中取出三张桑叶,判断它们是否一片完整的叶。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师:学生学会在自己组的这根树枝上摘下一片完整的叶,再请组长取出另一信封,把自己在课外收集的叶拿出来,连同刚摘下的叶相互比较一下,哪些叶是完整的?哪些叶是不完整的?把它们分成二堆,并将不完整的叶放在边上。
5、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讨论,看看这些完整的叶还有什么相同之处,若按其中的一个相同点的叶放在一起,可以分成几堆,最后说说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6、拓印一张美丽的叶
师:叶漂亮吗?喜欢吗?
生:叶很漂亮,我们都很喜欢它。
师:过去我们拓印过树皮,你想拓印叶吗?
生:想。
师:由组长负责挑你们认为最漂亮的一张叶进行拓印,要求所选的叶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拓印在老师发下来的纸上。先讨论拓印的方法,完成任务后写上组号后,由组长粘到黑板上的大纸上,先完成任务的组边看作品边进行评比,思考他们是怎样拓印出来的。
分四人小组合作完成拓印叶。第五小组迫不及待上台第一个粘上自己的作品,但组号忘记写了,立即又上台补写。最后大家总结一下,共有五、六种拓印方法,但效果都不太好,比较明显的是第十组的作品最好。
在掌声中,第十组派代表介绍拓印经验,“教”老师拓印一张叶,教师重复讲解拓印方法。
师:每人挑你认为最漂亮的一张叶进行动手拓印,比一比谁最快、最好,完成任务就上台将自己的作品贴在大纸上,边看作品边进行评比。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有一女生轻声地问老师:把叶子拓印成好几种颜色行吗?
师:你自己看着办吧。
评比结束后已接近下课时间,同学们评价的意见不一,最后老师挑一位女同学的作品作为优胜奖。
师:你们同意老师的奖励给她小树苗吗?请这位女同学上台领奖。
生:同意。
生:不同意。
许多生:(举着双手)我们坚决不同意。
女同学站在边上不敢上台领奖。
师:既然大家的意见不统一,那么请派几位同学把你们的作品从实验室拿到教室中展出,现在大家望上来也看不太清楚,到教室中近距离看清楚后再投票产生优胜者,你们说“好不好”?
生:(大部分)好。
7、课外延伸:(1)评比出拓印叶的优胜者。(2)收集各种不同的叶,比一比,看谁收集得多。
教学反思
回顾这堂课,我充分感受到了“过程”开放和学生解放所带来的变化,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也不是操纵在教师手中的“木偶”。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对老师来讲,也充满了挑战,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思考1: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采用表扬、创设情境、交流和动手操作等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注重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辩证地处理好“学中玩”和“玩中学”的关系,让学生在“玩叶子”中学习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另外还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要求学生在观察树枝作记录时应实事求是,对于“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本堂课主要表现在:教育学生平时不能乱折树枝和随便采叶、挑自己认为最美的叶、“拓美”、师生共“选美”和不打扰虫子吃叶等方面。关于“不打扰虫子吃叶”这样处理是否欠妥?一方面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不打扰小动物,另一方面象这样的“害虫”,受到这样的“优待”是否有“爱憎不分明”之嫌?至今我还在矛盾之中……
思考2:现在的课程单元教学系列感强,课时安排较自由,而且向综合方向发展,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加强不同学科间的融合,本堂课在科学课和美术课的整合上作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甚至上课到最后时已分不清是科学课还是美术课。但目前在课程整合方面还较难实施,原因在于普遍性的大班化教学,教师非包班教学,还有严格的上课时间限制。在农村的村小学,基本上属于教师小班化包班教学,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硬件设施还跟不上。
思考3:科学内容要与科学过程相结合。对小学生而言,我认为过程往往比结论更重要。小学科学课中的“结论”基本上等学生长大了大部分自然会知道,为什么还要学?原因就在于让学生经历一次典型认识事物的过程。要知识,更要体现出过程,主要也是居于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有时曲折的过程比顺利会更好,吃一堑会长一智,拓印叶时,让学生去尝试“错误”,学生自己总结出拓印叶的方法,又“教”会了老师,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但教学时间上会不太允许。总之,讲是代替不了做的,要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到科学知识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思考4: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女生问我:拓印颜色不同的一张叶是否可以?可惜该学生的想法没有付诸于行动,这跟我的“不作为”有关,教师一旦
发现学生有大胆的想法时,应得到及时肯定。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应及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凡是想做的事情一定得尝试一下。
思考5:在本课结束前对优胜者奖励小树苗的设计,应该说是我的满意之处,这样首尾呼应,兑现刚上课时的承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又可以开展“与小树苗共成长的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坚持性,但最终还是出了“意外”。从同学们的“不同意”声中给了我启示:干脆把这一环节全部延伸到课外,或者若再多准备几枝小树苗就好了,至少先可以奖励给这位女同学一枝,再课外延伸处理就比较好,既消除了这位女同学的尴尬局面,又使学生能够在课外充分欣赏到自己劳动果实的美。其实在评比中的谁是谁非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感悟到自己的价值和对美的追求,从而体现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