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思考论文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输送机构之一,为了满足这种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纷纷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兴建物流实训中心,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性。根据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何还是有很多学生仍然找不到工作呢?归根原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不具备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与行业岗位衔接不够,导致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上不能做到零距离上岗。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不断改革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今后能否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一、职业能力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职业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某一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适当社会环境的能力。高职院校要将学生从技能型向职业人进行转变,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能力的基础上,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应新环境、勇于创新的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物流人才主要分为初级物流管理人才、中级物流管理人才、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中职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等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流通企业的物流部门一线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了解物流作业及运营过程,具有物流业务流程操作的基本能力的初级物流管理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基层具体物流作业的管理,如仓储保管、包装、装卸搬运、分拣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一线操作。我国大多数中职物流管理专业重基础理论培养,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
高职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是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学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还应具备综合能力,具备物流业务流程操作与作业控制能力,能够熟练地完成物流采购及供应、仓储管理、配送组织与管理、运输调度、物流信息采集与处理、货运代理等工作,能进行物流项目方案执行和运作等生产、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初中级物流管理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真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逐步得以提高。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更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拓展,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业务能力,还应具备英语、计算机、财务会计、经济贸易、物流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能力。对证教学,让学生在校通过学习获得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营销师、助理物流师、中级物流职业经理人、报检员、货代员等证书,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在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点,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设立了物流方向硕士点、博士点,在北京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设置了物流管理博士点,为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奠定了基础。大多用人单位对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要有5年以上的物流管理经验,不仅要求管理者知识面广,敏锐地目光能发现市场的变化,有运筹帷幄能力,而且能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宏观调控。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高职教材内容与企业岗位衔接不够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指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王平安主编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概论》认为"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和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是理论教学内容之外的所有教学活动的总称,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还不深入、比如特色校本教材、订单培养班、校企合作班等还需高职院校去深思,怎么办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工学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高职类物流管理教材相当多,教材编写框架内容较陈旧,专业核心课程《运输管理》《国际货运代理》
《国际物流实务》相关教材知识的重复点较多,教材编写体系多样化,虽然有些是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式的编写体例,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如与传统教材比换汤不换药,版本较多缺乏特色,不能吸引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新内容不能及时反应到教材中去,同时实训教材较匮乏。高职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教材内容应与企业岗位进行衔接,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开发本着理论知识够用以校内实训设施为切入点,以企业岗位的任务为载体,编写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特色教材,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掌握岗位相关技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训中去学习,去发现问题、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企融合互动力度不大
我们在思考"工学结合"如何将学生、企业、学校进行有机地结合,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良好的职业情操。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让校企合作不只是旗号,而是要落到实处,真正培养能零距离上岗的物流人才。如果校企合作没有深入渗透,只是重形式轻行动,双方未能有良好的合作解决方案,就未能真正地实现双羸。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能做到:让教师深入企业实地调研,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进行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让一线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丰富教师的实训经验;希望企业接受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能提供好的实习岗位,实习指导。将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请进学校来进行实训教学、技能比赛的指导。需要"学校以不断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为企业分忧,协助企业来培养学生,通过培养学生来服务企业".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合作过程中,也希望得到高职院校给予更多的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生。顶岗实习,不是学生到了企业岗位上后再来培训学习,而是学生在学校要与合作企业建立订单培养班,做到学校、企业、学生有机结合一体。学生在校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再到企业进行认知学习,需要企业有专门技术人员进行实操指导实习,再返校进行回笼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真正体现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三)教学中未充分认知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
高职院校本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行业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设备设施软件的实操技能,还应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情操。教师扮演引领者、组织者、指导者等角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老师教,要让学生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使学生明白他们自己就是实践教学的主体,老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让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积极参与高职类的各项技能大赛,从大赛中学生能积极钻研,团结协作,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高职物流管理类"现代物流-储配方案的设计与执行"技能大赛,是为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物流人才为主要目的,以物流业的重要环节--储配作业为背景安排实训,训练学生在团队组织、协作、领导、分析处理问题、高效、顺畅、总成本最小化等方面的职业技能与素养。
三、学生如何实现向"职业人"转型
(一)实践教学与市场、企业、岗位对接,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1.学生培养与市场进行对接
职业人培养目标为社会生产、管理、服务提供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是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地操作,主要培养学生将来在工作中实际操作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沟通、相互协作、自我学习及敢于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
目前仓储、运输、配送、货运代理、报关等领域的物流人才十分短缺。物流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应当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企业岗位为任务进行定岗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等行业,培养具备物流管理必需的理论知识,从事物流采购以及供应、仓储管理、配送组织与管理、运输组织及调度、物流信息系统操作、国际货运代理及报关业务,以及从事企业物流管理与物流企业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以培养现代职业人为目标,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要一致,课程结构要科学化、合理化。根据专业和岗位需要,围绕企业的需求实施教学。课程教学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更短的时间内融入企业的生产。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突出特色,双证培养"学历证书+职业证书",要求高职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学生培养与企业岗位对接
唐冬生和罗敏杰认为"职业人是自身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的职业素养,积极参与社会分工的,通过为社会创造财富而获取合理报[3]酬的一类人"."职业人"的培养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要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就必须需要企业也参与到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的进度尚未真正融入社会经济的现实之中,仍未能完全走出为办学而办学的循环[4]之中。"现代职业人培养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企业合作与指导,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基本培养模式,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成为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已任,为现代化服务业、制造业、物流产业等支柱产业提供服务,实现学校与社会及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人"的重要手段。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的同时,学生要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学生也是职业人,并且在不同的情境下,他们所承担的职业角色也不同。
根据以上的物流企业的岗位与合作企业进行签订定向培养的协议,和企业协同完成教学及实践过程。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时,结合企业岗位需求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教学指导,理论课程结束后安排到企业进行认知实践,再回归课堂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再来解决问题,从而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两年学期末再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真正做到零距离上岗。
(二)丰富实践活动,促进综合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核心是解决"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的人怎样"等几个既相互独立又融为一体的问题。在面向社会以市场为需求,必须重视能力和技能培养等方面稳步[5]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职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社团活动、举办物流专题讲座、积极参与高职物流储配方案设计大赛及校外的各项技能比赛、大学生技能创业等"以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用各种创意活动锻炼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思修及专业素质水平,促使学生们潜在的能力素质得到了释放和提升,提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们能够更加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如何动脑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要落到实处:将知名物流企业引进校园,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办好厂中校,校中企;引导学生拓展创业市场,将电子商务与物流进行融合,在校内外与企业共同进行仓储业务、电子销售、物流配送等,使学生具备电商、物流、营销等综合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勇于创新意识、适应岗位环境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钦方。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浅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4),24-25.
[2]王平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唐冬生。高职院校"职业人"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