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品旅游文化散文

时间:2022-12-14 03:06:42 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曲阜品旅游文化散文

  外省公差之余有游览活动安排,行至山东济宁,已是筋疲力尽。兴致倦怠之际,还真是印证了唐代诗人王维所言:“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素有“东方耶路撒冷”美誉的曲阜,通过近距离地感受儒家思想,特别是对孔子就旅游文化的精辟论断,笔者有了深层次的理性认识。

曲阜品旅游文化散文

  本来,在笔者的家乡也有名冠巴蜀乃至西部地区的德阳孔庙(文庙),只是与孔子的故里曲阜相比,少了孔府、孔林,且在整体规模上逊色许多。尽管如此,徜徉在熟悉的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殿……印象却并不陌生。同样,对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虽不敢妄言,但在孔子故里之外亦能感受。倒是其对旅游文化的诠释,让舟车劳顿的笔者为之一振。

  关于“旅游文化”的概念,目前,世界旅游学界广泛接受的提法是:“非定居者旅行和暂时居留时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关系及其总和。”这是1942年瑞士的汉泽克尔和拉普夫两位教授提出的,简称“艾斯特”。表述似乎晦涩了些。而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周礼正义》典籍就简明扼要的八个字:“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却闪烁着以人为本的光辉,并侧重于儒家倡仁智以兴教化的深刻寓意。至于如何在旅游文化活动中以人为本、倡仁智以兴教化?在孔子的故里曲阜,都能够探寻到圆满的答案。

  在论语碑苑,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旅者的情感交融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孔子思想所富有的人性色彩。这也是近期通过网络广泛征集的《论语》锦句中,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迎宾语的首选,足见国人的认同程度。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倡导的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思想,即便是在“游”的问题上,也总是与人的正面精神活动联系起来。在孔子精华苑展示的,其删注《易经》的四百多个条目中,就有二百多个条目涉及“游”字,且贯穿着“游必有方”的理念。何以为“方”呢?孔子未作详解,而在其别的论述中加以旁证,最为经典的当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论述,视流水能赋人以灵性与智慧,山岳能赋人以宽厚与仁慈,有一种比况、象征的意义。孔子曾面对滔滔而去的流水,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孟子也曾言: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登山临水的活动与处世为人的感悟加以融会,并从而体味其中的深意。

  所谓外观于物、内省于心,这便是儒家的“比德观”。纵观古今,儒家的“比德观”是立足于孔子的经世致用主张基础上,以人格品德、社会公德来衡量自然界的山岳河流,来揭示自然美感的社会属性,赋予自然以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内容,进而引导人们在旅游时对价值观的思考。孔子及其传人,常将行而不悖的自然与和谐统一的社会并肩,希望在雄奇瑰丽的名山大川中寻求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精神,体现着儒家学派“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朱熹语)的理想境界。而这种境界,早已超越了旅游活动的本身,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自然回归与社会顺应,其深邃的文化意蕴是不言而喻的。

  孔子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经历,使我辈深切领会了“行万里路”的真谛。笔者平日得闲也喜爱旅游,然自认与佛之释游、道之仙游无缘,与魏晋时代崇尚清谈、漠视俗务的玄学思想和适意自然、钟情山水的玄游无份,与郦道元、徐霞客等涉险之游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倒是对唐宋人士的漫游和壮游颇为欣赏,那种注重理趣的漫游交友和壮游抒怀是儒家“比德观”的集大成者。在感慨自然永恒无穷,心旷神怡、物我两忘的同时,增添胸中的沟壑块垒,启迪人生道路、生活际遇的哲理思索,既不矫饰虚情,也不悲观厌世,是何其旷达洒脱和令人神往。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唐代诗人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的这几句诗,脍炙人口、千载不绝。“胜迹”何指?诗中虽然所言甚明,但是,在笔者看来,真正的胜迹应该饱涵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蕴才是。

  因紧张的行程安排所囿,最终还是与仅距数日就要举行的年度祭孔大典擦身而过。没能亲眼目睹启户仪式、千人吟诵《论语》、乐舞告祭《天下大同》等盛况,确是一大憾事。尽管如此,此番仍然不虚躬行,笔者不仅切身体验到旅游的妙趣,继而经受了一种精神的游历和灵魂的洗礼,并使心境在冥想中得到升华。

  有感而发粗浅所思,但愿未曲解“至圣先师”深义,伏维尚飨!

【曲阜品旅游文化散文】相关文章:

吸烟与文化散文07-03

文化旅游作文08-25

文化坪之恋散文07-02

聆听交通文化经典散文06-30

丧文化随笔散文06-24

文化之殇散文06-23

传统文化散文02-17

曲阜哪有屈臣氏07-12

文化旅游宣传口号08-23

文化旅游宣传口号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