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走进盘阳古镇,感受古老文化传承散文
寻着历史的沧桑厚重,缘于内心对古老文化的尊崇。随着民协古建专家们一起在春寒料峭的丁酉年正月十五,走进了林州任村盘阳古镇。
任村盘阳地理位置特殊,古时候盘阳又称盘羊。般阳,是明清两代重要的貨贸集散地,鸡鸣三省,是晋、冀、豫实现通商和文化交流的“桥梁”集镇。
古镇风情
来到村口从古老的东券门而入。券门崇祯九年重建,拱形设计,宽约三米,深约二十米,厚度约四米,全部由大青石条犬牙交错而修筑,虽经岁月腐蚀却依旧坚固耐用。门楼上方修一庙宇,气氛肃穆庄严,碑文记载是道光时期的古庙。两个建筑风格迥异的朝代却完美结合在一起。
行走在古镇街头,L形街道两旁依然有保存完好的店铺、门楼。我们一行人穿行在古镇街头,仿佛回到热闹的明清集镇,穿越时空隧道,依稀看到两旁的店铺林立,步履匆匆的来往客商或牵马或推车行走在街中,磨的发亮的青石板路在脚下静静地见证着朝代更迭岁月沧桑,驻足观看就能感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古老的建筑风格,石雕、木刻随处可见,门头雕花镂空、书画字匾无一不精,偶有新式楼房夹杂其中,恍惚来回穿行于百年历史间。
八角亭,灵泽殿
在街道中央正北有一个格局特色的八角亭,木质结构,其实共有十一个角,全部卯榫链接,穹顶画着特色图案,四条龙缠绕在四根立柱上,全部头冲着中间的龙珠,惟妙惟肖。四周横梁画着精采的民间故事:空城计、桃源三结义、林冲夜奔、刘备招亲。八角亭建于明朝,虽经过几百年的沧桑,现在却依然坚固无缝。
穿亭而过就是灵泽殿,红墙黄瓦,供奉的是唐朝明将李靖。这里有一个神话故事,传说从前任村、东岗大旱时节,颗粒无收,村民纷纷到龙王殿祈雨祷告,却还是滴雨未下,有村民提议:都说李靖将军有求必应,要不咱去求求他?这些心怀忐忑、侥幸心理的村民就到李靖庙里烧香祈福:“让老天爷下一点雨吧,要不就要旱死人了。”没想到这次祷告结束往回走的路上就已经乌云密布雷声隆隆,很快就降下了一场大雨,挽救了方圆百里的村民。所以东岗、任村两镇的村民就觉得李靖将军灵验无比,必须把李靖将军请到自己村庄供奉,互不相让,争执不休。这时候就有人提议,让老天做决定,把一片芦苇四角挂上石头,看芦苇飘到哪里就建在哪里,结果一阵大风刮过,把芦苇席刮的无影无踪了,所以就每个村庄都建一座灵泽王庙,直到收麦子时盘阳一村民才发现芦苇席在自己地里,告知大家后东岗教场、大井、上寨、下寨、韩家寨五村;任村盘阳、木家庄、赵所、东盘阳四个村,俗称东五,西四,就在原地又合资建了一座庙宇,现位于盘阳桥东一里地,漳河和露水河交汇处。这就是盘阳两座灵泽王庙的来历。
卢家大院
看过八角亭,拜过灵泽王,继续西行,就来到了卢家大院,也就是六十年代红旗渠总指挥部。院子一共五进,四个院子,规模不算太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前厅,中亭,中堂,后院,绣楼,厢房,都有模有样,一色的石头地基,青砖垒墙,黛瓦铺顶,门墩石基上或刻着精美的图片,或书写着吉祥的文字,就连当时仆人住的地方都有精美石刻。两边房檐下的石雕刻着花鸟鱼虫,亭台楼阁的镂空图案。正门两边是木雕,也是镂空图案丰富多彩。
六十年代修建红旗渠时,这里曾是总指挥部,一切命令都是从这里发出的。当时为了配合红旗渠的修建,把行政机关都搬到了盘阳就近办公,甚至医院,学校,都合并组建,当时盘阳可谓修建红旗渠的重要根据地。劳动人民日夜奋战后栖息之所也需要有精神食粮充实自己,当时娱乐设施少,人们休闲时就自娱自乐,所以现在在任村随处可见石头上刻着棋盘、九宫格等娱乐图案,这是当时群众劳累之余消遣的最好见证。
西券门
在村庄北面的西北角修建的是西券门。相比于东券门,他更高大雄伟,楣头四个大字“固若金汤”,楼上是岗楼,视野开阔,无遮无挡。这里是出入晋冀豫三省的必走之门,券门下的青石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岁月的踩踏,早已磨的溜光。券门是整个村庄的制高点,地势南高北低,倾斜向北,北边就是浊漳河,地势高即能防洪排涝,又能利于防守反击,可谓设计精巧合理一举两得。走出券门往西经过木家寨就是山西省,往东是河北省,这里也是古代漳河渡口,运送木料物资都是经过水路。
虚粮囤
从西券门出来就能看到高高的山岗上有一座土堆异常突出,那就是“虚粮囤”。虚粮囤周围是坚固的土城墙,城墙就地取材,全部三七土夯砸而成,三七土防水,很坚固不容易破坏,在没有砖瓦的年代不失为用来修城墙的绝好材料。为什么叫虚粮囤?这就有一个美丽传说:因为这里是宋辽边界,常有战争摩擦。有一次打探到辽军马上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当时的挂帅人是巾帼英雄穆桂英。她作战经验丰富,计谋出人意料,为了不费一兵一卒而取得胜利,施了一计,命令士兵不管是肩挑还是推车,一定要连夜运送麻袋到指定地点,一夜之间就堆起了高高的土岗,又命令把土岗全部用苇席围住,不能让人靠近,搞得神秘兮兮。辽兵探子不知内情,只看到宋军灯火通明的忙碌一夜,人来车往搬运一麻袋一麻袋的东西,然后又看到用苇席盖住了,就判定一定是宋军的粮草。战争在什么年代都是打的粮食战,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谁的粮草支撑的时间长谁就有胜利的曙光。所以辽军探子慌忙禀告上级,辽军一听宋军防护严密、粮草充沛就撤兵了。殊不知麻袋里装的都是黄土,就是士兵也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一次类似“空城计”的谋略就免除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作战,哪座高高土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虚粮囤。
法济寺
顺着盘阳的村间小街一路向西,跨过红旗渠的小桥,步行十五分钟就能看到法济寺的身影。因为地温低,所以路上还覆盖着积雪,我们说说笑笑倒也不觉得累,一会儿就走到了寺外。初春的法济寺周围显得孤寂落寞,树木还没有发芽,地上的枯草干叶更是增添了许多衰败,但雄伟的中殿修建在四层台阶之上,两边生长着直冲云霄的五颗白杨,像把门将军一样屹立两旁,两座龟驮碑记载着“重修法济院记”。听同行的老师们介绍,这是北魏时期就修建的寺庙,僧侣最多时达六七百人,规模宏大,殿宇众多,几千年间经过战乱,火灾,洪水的袭击,几经翻修。
庙宇的台阶下刻有形状如三角形的,俗称“象眼”。“象眼”使用的石块大小代表着佛教文化的传承地位,传闻少林寺还是这里出去的师傅,落脚后才发展起来的。法济寺的“象眼”是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少林寺的“象眼”还是三块组成,所以地位不言而喻。
在殿东的台阶上发现了几块古老的石碑,文字已经模糊不清,有经验的王买金老师向寺里师傅寻了一把干面粉,洒在一块倒地的石碑上,把干面粉均匀涂抹然后摸掉多余的,碑文立刻清晰的呈现出来。这是一次详细记载洪水泥石流灾害的记录,看来还真是传言不虚。
随着民协老师们的精彩介绍,聆听民俗历史的声音,动情地触摸盘阳的一砖一瓦,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盘阳就这样丝丝缕缕、点点滴滴的走进了我的心里,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间风情吸引我欲罢不能,希望更多的朋友来到盘阳,一定会和我一样喜欢上这个豫北小镇。
【走进盘阳古镇,感受古老文化传承散文】相关文章:
古老的文化传承作文11-16
走进西安古老文化06-27
古老国度的文化06-21
古老文化端午日记07-03
经典散文走过古镇06-21
古镇美食散文06-25
走进秋雨感受他的文化长河作文07-02
古镇旌阳 游记06-24
做守望古镇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小学老师07-02
文化传承随笔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