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胡同文化》说课稿

时间:2022-12-14 13:13:57 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公开课《胡同文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公开课《胡同文化》说课稿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其实称之为闲适散文或文艺随笔更合适。作者用富有京味而且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达出了胡同文化的内涵,再后,用真实的感情表达出了对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

  《胡同文化》是高一年级的教材内容,具体安排在第一册四单元的第二课。该单元是序言单元,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二是“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三是“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

  因此,在对《胡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提取精要。京味的语言足文章的一大特色,本文也是本学期唯一的一篇京味文学作品,所以应该好好地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正好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要求,结合本文特点和学生实际,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北京民间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能力。

  ②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特色,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会辩证的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②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其中,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对胡同文化思想内涵的正确理解。

  三、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看、听、读、议,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同时,以课内知识为触发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要求,作一次探索性学习,力求学以致用,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的积累。

  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跳读法: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比较浅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出要点,提取精要。

  2、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3、比较法:结合有关语句,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欣赏京味的语言。

  4、讨论法:所有教学重点难点均通过讨论解决。讨论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探究性学习。采取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自读课文,思考以下内容:

  (1)汪曾祺其人其文。

  (2)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4)作者对胡同有着怎么样的感情?

  (二)导入:

  1、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提问:“这首歌有什么特征?”

  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我抓住“京味”、“京派文化”等加以点拨。然后让学生找出歌词中哪些词句体现。学生会说出“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等,最后我做总结,这首歌京味十足,充分体现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体现了一种北京文化。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胡同文化,并板出课题。

  2、展示多媒体图片——北京胡同和老北京街景,

  (四)明确教学目标〔略〕

  (五)理清思路、研读课文

  1、提问预习问题,指导学生用跳读方法,抓关键词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1)汪曾祺其人其文。学生回答与教师介绍结合。

  (2)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方正、安静、封闭

  关键要让学生找到依据,教师用几句领起句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反复品读,如“北京的胡同真奇啊;北京的胡同真多啊;北京的胡同真静啊”等。

  (3)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首先,通过概括胡同的五个方面特征,总结它的总特点。这点学生不难概括,一般都会准确找出,但“方正”世胡同的总特点需要教师对“四合院”进行点拨,正确理解“方正”不只是北京城的特征,更体现了胡同的方正,是一种方位意识极强的特征,同时借助文中“北京城就像一块大豆腐”这个比喻,板书一个正方体(豆腐形),并在“胡同”二字下,写出“方正”二字,以加深学生印象。

  其次,概括胡同文化的特征。老师先提出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有哪些具体表现?其实质是什么?

  ( 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课堂交流。)

  前两问也不难,学生回答出“封闭”特征时及时板书在“文化”之下,而其实质是“忍”则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京市民安土重迁,逆来顺受的表现就是由于“忍”的精神造成的。并在正方形(豆腐)中心板书“忍”。

  (4)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现出北京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边概括边板书):

  居住环境——安土重迁

  理想住家——独门独院

  饮食条件——易于满足,对物质要求不高

  处事哲学——爱看热闹,不爱管闲事

  (5)作者对胡同有着怎么样的感情?

  齐读最后三节,思考: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有着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先请学生来回答,后教师评价学生发言,并说出自己的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伤感、留恋、理解。仅供学生参考。

  ——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是复杂的:①没落的必然(理性)②依恋,但又无可奈何。

  ——胡同文化①既有值得称道的地方,②又有必然抛弃的缺点。

  2、品味语言

  《胡同文化》不同于一般评点或介绍类的书序。它实质上是一篇文化散文、文化随笔。因此,学习并揣摩本文的语言张力,理解并领悟本文的文化内涵,是学习本文的要点。

  教学时,结合课练习,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具体是:先让学生听8—12段的录音,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语言特点,再在同学之间展开朗读比赛,重点读8、11、12段,看谁读得像,读得好,鼓励创新读法。老师积极给予引导。

  朗读训练后,老师指导欣赏下列句子: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有窝头,就好。大腌萝卜,较好。小酱萝卜,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更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这两个句子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哪一个更能表现出北京人易于满足?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学生质疑,相互解疑,教师辅助答疑。

  4、总结全文。

  (四)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此,本课最后一个环节引进单元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将课内教学拓展到课外。围绕“胡同文化”这一课题,让学生开展一次语文课外研究学习。

  具体做法是:

  首先,引导学生参照相关内容,发现并确立课题,学生自主选题后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小组协作探究。(课题可以是如下种种: 北京胡同和四合院、胡同与名人、胡同建筑经典、胡同风情、胡同与北京人、胡同文化研究等等。)

  其次,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上网等各种方式开展研究的方法,由学生生在课外完成,时间为一个月。期间教师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指导。

  最后,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可以通过论文、报告、专题讲座的方式,也可以是图片展览的形式,还可以是放映多媒体、录象的形式让学生发布探究过程、研究成果以及活动心得等。

  总结过程重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旨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通过亲身时间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时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公开课《胡同文化》说课稿】相关文章:

《胡同文化》说课稿07-02

胡同文化说课稿06-25

《胡同文化》说课稿06-29

《胡同文化》说课稿范文06-22

语文《胡同文化》说课稿06-23

胡同文化说课稿9篇05-30

《胡同文化》说课稿8篇06-29

《胡同文化》说课稿(8篇)06-29

《胡同文化》说课稿精选8篇08-04

高中语文《胡同文化》说课稿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