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昨天让大家预习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生齐读课题。谁能说说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生1:这株柳十分有勇气,它有勇气活下去,不畏生活的危险和艰难。
师:说得真好,说这株柳有勇气,像人一样。
生2:这株柳有坚强不屈的精神。
师:你想到了这株柳的精神。
生3:这株柳很有勇气,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生4:有坚强的生命力,它有勇气活下来,它不怕危险。
师:有顽强的生命力,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5:我觉得这篇课文写的非常好,这片课文用柳树比喻人,整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
师:看来同学们昨天读书,读得非常深刻。那么这篇文章的题材跟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呢?这是一篇。
生:散文。
师:(板书)散文。师:这是一篇散文,同学们到了初中时接触到,散文有一个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板书)。
师:什么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我们不需要马上回答,我们在学习课文中慢慢去体会。
这篇文章同学们都有一定了解了,我想问一下,写的是青海高原的一株柳,(课件出示)
这是一株的柳。
生1:神奇。生2:坚强的柳。生3:令我望而生畏的柳。
师:这是令作者望而生畏的柳,神奇的柳。板书:神奇
课文只写了这一株柳吗?
生:还写了家乡的柳。
师:哪里的?
生:灞河的。
师:板书:灞河柳,作者是怎样评价灞河柳的?(极其平常)
师:书上哪里出现了?
生:第一自然段
师:读给我听听。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板书:极其平常
师:而什么地方的柳称之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呢?你说。
生:在人们认为不可能生长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柳,那样的柳人们称为神奇的柳。
师:课文说的是哪里的柳?
生:青海高原。板书:高原柳
师:同样是柳树,可是生活在灞河上的水边就说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生活在高原的却说是神奇的柳,为什么?为什么生活在高原上称之为神奇的柳?高原柳的环境怎样?请同学们读读课文,从书上找出描写高原环境的语句,用画出来,读一读。
生:指名读:蓝天和明净的云彩……苍凉。
师:这时你对青海高原有什么感受?
生1:十分荒凉。
生2:几乎没有生命。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3:因为那里寸草不生,没有树。
生4:青海高原就是所谓的不毛之地。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在青海高原上……悲壮和苍凉”。
生齐读。
师:我没听出悲壮和苍凉,谁再来读一读,一个人读。
生:指名读。纠正苍凉的读音。
师:相信他下次能读好。还有没有写这株柳神奇的句子?
生:“我站在这里……苍茫”。
师:听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受到青海高原环境恶劣。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那里山上什么都没有…….
师:说得真好,就是这么一个词,就能想象到山上没有花,没有草,没有树,在这片草地上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这就是青海高原。我们读一读这句话:我站在这里…….
生:齐读。
师:就在这么一种环境下,就在这青海高原上却。
生:生长着这一株神奇的柳树。
师:我们看看,苍茫大地,起伏的原野,没有草,没有树,可是这株柳却生长着。我们看看这是怎样的一株柳?第几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生:第五个自然段。
师:先自己读。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这株柳的外形。具体每一句话写了什么?让我们近距离地欣赏这株柳。
生:齐读。“这株柳大约……锻铸”。
师板书:铁锭,生读——标音dìng。写柳树外形特点的句子有几句。(3句)
师:第一句写它什么?
生1:写它有多大。生2:写它有多粗。
师:从整体写出了它的外形,这株柳有多大?
生:两合抱粗。
师:有粗,两个人抱在一起,这是我的一边,你站起来比一比,有这么粗。
还写了怎样?(大)
生:百十余平方米那么大。
师:百十余平方米有多大?
生:两个教室那么大。
师:我们想象一下,它的树叶这么大,刚才我们读到青海高原怎样?
生:不毛之地。寸草不生,根本看不到一棵树。
师:可是,它却长得这么粗,板书:粗壮。
它是怎么长起来的,我这个时候有点疑惑了?
师:出图,济南的柳树。
那年,我到了山东济南,济南被称为“泉城”,到处都是树,在水边我看见了这么一株柳,当时我拍下来,是惊叹于它的树阴大概有50-60平方米,在水边的一株柳树,,我看到的在济南这么一株柳树,也就是50-60平方米,没有两合抱粗,可是这株柳却有两合抱粗。这株树大约有:齐读第五自然段。
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我心里边当时就产生了疑问。你有这样的疑问吗?你说。
生:生长在高原上的柳树这么大,而在河边的柳树却没有这么大?
师:为什么就没有这么大呢?河边有水,它的生长环境优越,却没有青海高原的柳长得这么大?我们再来把这一句读一遍。我要听出:粗、大。
生:齐读第五自然段第一句。
师:这是写它的整体,第2句写了什么?
生:写了树干和树枝的颜色。
师:纠正是树干ɡàn不是树干ɡān。树干和树枝怎么样?
生:粗实坚硬。
师:板书:粗实坚硬,还有吗?什么颜色?
生:生铁铁锭的颜色。
师:这是什么颜色?铁锭是什么?见过秤砣吗?
生:见过。
师:秤砣就是可以称之为铁锭,而生铁铁锭就是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有点苍伤的感觉,这是它的枝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平时我们说的柳树怎么说?
生: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师:板书:婀娜多姿,风情万种。还说什么?描写春天的柳树,你会怎么说?
平常我们称柳树,一般成为“柔柳”,板书:柔柳。
这时候这株柳树给你怎样的感觉?
师:这株柳树一点也不(柔),反而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给我们的感觉是(粗实坚硬,有点苍伤。)这种感觉。这时心里有点疑问了没有?(有)我们平时说的柔柳,柳树非常的柔美,而这株柳树却是(粗实坚硬)。
师:第三句话写了什么?
生:叶子的颜色绿得深沉。
师:我们平时见到的柳树叶子是什么颜色的?
生:翠绿,嫩绿。
师:你能想到哪句诗?
生:《咏柳》
师:出示,全班齐读《咏柳》,这株柳树什么颜色?
生:翠绿
师:再看看这一首。出示第二首诗。全班齐读。这株柳怎样?
生:清新的翠绿。
师:那么我们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是什么颜色?
生:苍郁、深沉,师板书。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受到青海高原的柳是在艰难中锻铸出来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长得和其它柳树不一样。
师:不能这样说,它和生长在水边的柳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指着黑板它(高大粗壮),叶和枝干(粗实坚硬),而它的颜色(苍郁、深沉),绿得(苍郁、深沉)。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下。
生:全班齐读,这一段的123句话。
师:读到这里,你知道,它为什么绿得如此苍郁,绿得如此深沉了吗?
生:高寒而缺水。
师:高寒什么意思?文章中找到答案,找到描写高寒的句子。找到的举手告诉我。
生:第六自然段。指名说。
师:这一句描写了什么?
生:高寒和缺水。
师:所谓的高寒就是严酷的寒冷,到底有多冷,你知道吗?
生:可能是零下20-30度;可能下雪、冻雨、结冰。
师:昨天同学们感受到冷了吗?下了点雪,可是跟在青海高原上的根本(没法比)。零下30度,刚刚有位同学说,寒冷决不会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
师:缺水的,哪里可以看出?你来说。
生:说“一条一条……夏天。”
师;说出自己的感受,没有关系。读书就是把你的感受和我的感受相互交融的一个过程。
生:绿色生命的死亡。
师:知道青海高原上缺水吗?
生:因为缺水,寸草不生。
师:示范读。在青海高原,一年的降雨量可能就是我们昨天下的那么一点雨,整个一年,想想看是一种怎样的概念。
生:人类都很难生存。
师:想象一下,这就是高寒和缺水。一起来读读这句:“风把一团团柳条……活到一岁”。
注意节奏。
这一段告诉我们高原和缺水,我想请你们再来读好,让我感受到高原的高寒和缺水。
师生共读。
师:在这种情况下,正在高寒和缺水的情况下,这株柳却生长起来了。不但有两合抱粗,而且浓密的枝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和
数值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坚硬),它的叶子也是那么绿,不是碧绿,不是翠绿,可是它的叶子却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见到,你是在水边,不是在极易生长的水边,而是在高寒和缺水的(青海高原)。为什么这株柳能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生长起来?而且长得如此粗实坚硬,叶子绿得褥子深沉和苍郁。读到这里,刚才我们一个又一个的疑问堆积起来,为什么它会长得如此粗壮。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再来看一看,这株柳树想这个问题。
生:全班读,“这株柳大约有两合抱粗……锻铸”。
师:为什么它长得如此高大坚硬,粗壮?
生1:也许它心里有一个目标,要长得粗实坚硬,粗壮。
生2:这株柳树有不屈不饶、不放弃、不怕的精神。
师:你怎么知道?
生2:猜想的。
生3:可能这株柳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顽强的毅力,克服总总困难,成为一片绿荫。
生4:不甘心这样死去,靠着一种顽强的精神,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
师:这都是我们想的,对不对,可是我在书上发现了一个词,它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
第二课时
师:还记得上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提出的问题吗?
生:锻铸和柳树有什么关系?
师:有关系吗?
生1:有一定关系,锻铸用在这里它不是一般的意义,不是像千锤百炼,而在这里指,柳树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高寒和缺水及干旱的考验。
师:经过考验。
生2:这个锻铸不是一般的锻铸,而是独特的(锻铸),环境的锻铸。
师:说得好。
生3:原意是,一次又一次地烧,一次又一次地打,而是说柳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高寒和缺水而生长起来的锻铸。
师:这样锻铸出这样一棵独特的柳树。
生4:柳树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因为锻铸表示一次又一次。
师:千锤百炼,书上有一个自然段也诠释了锻铸的意思。你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
生:你读第7段。
师:谁来读,你来。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这时你对锻铸有不有新的理解和体会。
生1:它是千锤百炼的锻铸。
师:为什么。
生:有三个“多少”。
师:锻铸了很多次,排比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7自然段。
生:齐读第7自然段。
师:你还有其他感受吗?
生1:想活下去,虽然经历那么朵风雪高寒,雷轰电击,可它还是靠着这种顽强的精神,靠自己的信念活了下来。
师:靠着这种顽强的精神,靠自己的信念活了下来。这是你的看法。
生2:对柳树来说“锻铸”和人类“死亡”非常接近,因为文中用了一个词,“起死回生”来这样写的这株柳树的。
师:起死回生,每一次都在濒临死亡的边缘,可是重新活了回来。
生3:我从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体会出来的。
师:这个词语你抓到了,板书:说说看什么?
生:锻铸就是一次又一次把它捶打,一回又一回地用火烧。
师: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柳树就是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听老师读这一节,等下你来说说。“长到这样粗的柳树……起死回生”。
你们来读这一段。
生:齐读。
师:在这一片风雪中,柳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雷轰电击,同学们想象一下,柳树生活在高原风雪上,柳树怎么样?脑海里想象一下,当雷轰电击时会怎样?
生1:它可能会被劈伤,枝叶都被劈烂了。
生2:面对高原风雪,无疑是给柳树披上了一件白色的大衣,这株柳树并没有被寒冷屈服。
师:面对虐杀的高原风雪,它没有屈服,面对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没有屈服,它能够一回又一回的起死回生,为什么?它靠什么一回又一回的起死回生?
生1:虽然它经历了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和高原风雪,但是它的信念却没有打倒。
生2:这株柳树就像是谈迁一样,有打不垮的信念。
师:有打不垮的信念,说得好。
生3:求生存的信念。
师:有坚强的信念,它的心中有这种信念,可是我总觉
得为什么是不是,只要有这种信念就能起死回生吗?
生:不是,还要有顽强的生命力。
师:老师最近听了一首歌,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听听,它的歌词特别吸引我。播放歌曲《怒放的生命》,会唱的一起唱。
师:看了这段歌词,我们再来体会这株柳,为什么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的起死回生呢?有没有一种新的感受和理解。
生1:它想得到一种生命的怒放。
师:它想让自己的生命得到怒放。
生2:想超越自己生长的环境,生命得到释放。
生3:它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生存了下来。
师: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它一点要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怒放。
生4:首先它想让自己的生命得到怒放,其次我还想到一首歌《真心英雄》,其中有几句歌词特别吸引我,“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师:生存,他知道只要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虽然它知道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它坚持信念最后它成功了。
师:给他掌声。这种就是阅读之间的交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由此想到《真心英雄》,这株柳树终于见到了彩虹。正因为它经历了(雷轰电击),才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起死回生),一次又一次地傲立在(青海高原上),它才能巍然地站立在高原上。正是因为它有这种信念,它要让它的生命得到怒放,它要它的生命得到延续,所以它才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起死回生。我们再读一次,柳树在高原上经历的千锤百炼。
生:齐读“长到这样一株柳……精神”。
师: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有了种信念,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梦想,所以,这株柳树才能长得这样(高大粗壮),树叶和枝干才能长得如此(粗实坚硬),它的叶子才会绿得如此(苍郁、深沉)。正因为如此,让我们看到了青海高原上的那一株独立的风景。让我们再来一起走进这株柳,全班齐读。
师:一种顽强的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可是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来写家乡的柳,为什么?
生1:用家乡灞河柳与高原柳进行对比。
师:为什么?
生:环境对比,突出它的精神。
师:灞河在哪里?
生:陕西省西安市,陈忠实的家乡。
师:灞河柳有什么特点?
生1:极易生长。
师:哪看得出?
生2:折一条柳枝插进泥土就可以生长。
生3:无心插柳柳成荫。
师:说明灞河柳极易生长,随手插下就可以发芽。他现在会想问题了。会读书了,把以前学的知识和今天学的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会学习的孩子。
还从哪里可以看得出它极易生长?
生:急骤。
师:什么意思?一片又一片。
师:高原柳容易生长吗?(不容易)我觉得挺容易的,我找到一段话,6自然段,“风从遥远的河川……有幸萌发”。其实柳树都容易生长。
师:对灞河柳极易生长,生命力强,而对高原柳用一个词(望而生畏),板书:望而生畏
畏,什么意思?
生1:害怕。生2:敬畏。生3:它与第8自然段相呼应。
师:你真是会学习,真了不起。你读一读这一段。
望而生畏的畏是什么意思?(敬畏)
师:作者为什么说,高原柳神奇,而灞河柳极易生长,生命力也强,急骤就冒出一片有一片,却说它极其平常?
生:灞河柳有充足的阳光,有充足的水源,适宜生长的环境和气候,这样生长出来的柳作者却认为极其平常,可是?你说。
生:第六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有联系。
师:这节课我很高兴,他学会了读书的方法,他知道文章前后比较联系相呼应来理解课文。
师:高原是怎样的?干旱。而在平原也能生长出一棵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这是对比。
生:第八自然段还有一句话也是对比,可以概括这一段。作者拿两种柳树进行对比,突出高原柳的神奇,望而生畏。
师: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道路相差很远,同样是一株柳,为什么命运却这么不公平,让我生活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柳树是不是抱怨了?(没有)
生:齐读“柳树没有……土地”。
师:是啊,命运和道路相差,看看在岸边的柳树,有着丰富的水源,充足的阳光,怎么不能成为高大的柳树?高原柳是不是因为它生长在高原所以就长得如此粗壮高大?在平原它就不能长得这么壮?
生:高原柳是一种对生命的渴望,而生活在岸边的柳树体会不到的。
师:因为它的道路太平坦了。在逆境中(成才)。温室里的小花固然让人心动,可是在高原上的花更令人望而生畏。
这节课上到这里,回到第一个问题,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能有所体会吗?形是什么?我们刚才通过读它的段落,发现不管读到哪一段,都能找到相关的理由,相关的依据,可是所有的依据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来写的,这点我们以后再慢慢地谈。这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大概有了了解,以后会深入学到。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知道了在逆境中成才,我想我们最终得到了这个启示。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04-12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教后记06-26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07-01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范文07-02
关于《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07-02
《青海高原一株柳》读书笔记07-03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记参考06-25
《青海高原一株柳》语文教学实录07-02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记参考内容06-25
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稿范文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