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会馆建筑艺术解析论文

时间:2022-12-16 02:41:13 艺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陕南会馆建筑艺术解析论文

  摘要: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民间经济快速发展,商品贸易交流频繁。应对种种社会需要,会馆建筑应运而生,其作为的一种民间重要的公共建筑类型,是社会多元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了当时当地社会生活风貌及文化状态,是研究该特定时空的文化历史的最佳实物见证。

陕南会馆建筑艺术解析论文

  关键词:平面形式;会馆门楼;会馆乐楼

  以陕南地区的旬阳县蜀河镇为例,该地区是清末民初东通湖广、西通兴(安)汉〔中),北通关中的商品集散地。截至明国三十二年(1943年)蜀河有商铺69家,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蜀河镇仅河路货物年抽厘达6700两白银,被称为洵阳的“钱窝”。由于经济发达,移民商贾云集,各地的商帮商会纷纷此处修建会馆。在面积仅为0.8km2的古镇上先后修建了陕帮的三义庙(以毁)、黄帮的黄州馆、回帮的清真寺、武帮的武昌馆(以毁)、江西的万寿宫(以毁)、船帮的杨泗庙、湖南的湖南会馆(以毁)、和本帮的火神庙(以毁)。

  1建筑基本平面形式分析

  会馆通常具有一样“祀神、合乐、义举、公约”四项基本功能。为适应以上各种使用功能所需的场所,以及创造容“娱乐与庄重”为一体的空间氛围,陕南的会馆建筑皆有:乐楼(即戏楼)———演戏娱乐之所(视会馆组织的经济实力及宗教信仰习惯而定);厅堂(又称拜殿)——观戏、摆筵、吃茶、兼作日常商议处理来往事务之所;正殿一一供神、祭拜之所;乐楼与厅堂之间的大广场——看戏之所;以及耳楼、客廨、后殿、厢房等为仓库、留宿同乡或办公及办公人员居住之所。以蜀河镇的黄州馆为例:建筑均坐西北朝东南,乐楼、厅堂、正殿沿主轴线依次排开,而两侧则布置一些次要建筑。前区院落一般都是由三面建筑:厅堂(拜殿)、单侧厢房、乐楼和围墙围合而成。前区空间与这三座建筑共同属于会馆中的公共空间部分。整体建筑群中主体建筑部分保持的中轴对称,而附属建筑部分则较为随意,这反映出符合宗法礼教的中轴对称的四合院组织形式在受到具体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外在因素影响制约下,在当地产生了出一定程度的变形。会馆的第二进院落则是由正厅(拜殿)、正殿、两侧院墙或附属建筑围合而成。该院落狭长(黄州馆的宽3.5m、杨泗庙的宽1.85m)再加上前后建筑的屋檐出挑,使得院落上方更加狭小,整个院落形似一个狭长的天井。这种院落的处理方法显然是受到了湖北民居中小天井式院落的影响。第二进院落与正厅正殿属于会馆中的半公共空间。

  2建筑空间处理

  2.1入口空间处理

  建筑是一种通过造型和空间艺术来传达修建者的理念、追求和塑造气氛的艺术。蜀河镇的会馆建筑一般都与镇中心古街道相邻,同时又杂处于古镇民居中,由于人多地少,又地处山地,陕南山区的会馆建筑不能像其他处于平原地广地地区的会馆一样有很丰富的入口前导空间。但是其修建者还是会结合环境或利用台阶的铺垫,或利用大门的造型来塑造气氛,标榜其地位。会馆建筑的大门一般体量高大、形式丰富,以现存的会馆来看,蜀河镇会馆建筑大门采用的均是随墙式牌楼门,会馆的入口都在其主轴线上,由于戏楼也同样要求在主轴线上,因此建筑的入口多采用门楼倒座的形式,即牌楼门与其后的戏楼背靠背而立,分别面向街道和内庭院,戏楼下架空,从大门进入,往往要从戏楼底层穿过,才能到达观戏的院落,戏台下部空间本身比较低矮,再加上柱子格外粗大,空间就更显压抑。而穿过戏台下部,拾级而上,空间豁然开朗,为足以容纳百余人的大院坝,这一抑一扬在空间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2戏楼前区空间特色

  由于会馆中的戏曲表演其主旨在于酬神,因此乐楼一般都和拜殿呈正对的关系。又由于演出观看所需的大空间要求,乐楼之前都会有一个较大的院落空间形成剖面为乐楼-院落-拜殿(厅)的基本形式。蜀河镇地处丘陵地带,地形自然起伏较多。会馆在建设时对地形的这一特点进行了充分的利用,会馆依山坡而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起,整座建筑的地坪高度也随地势自前向后增加,给人以“步步高”的感觉。这种利用坡地前后高差,分层筑台,筑台加高来解决房屋平面的安排,不仅减少了土方开挖量,而且对于会馆观演区的处理十分有利。同时有效的满足了观演距离和观众视线的要求。

  3建筑造型处

  3.1气势恢宏的山门造型

  会馆建筑的门楼都十分的高大、华美,在调研中发现偏远地区的会馆建筑尤为如此,似乎会馆的修建者也将会馆的门楼作为了张显其实力的重要手段。杨泗庙门楼正面为砖砌三间四柱三楼式墙面。通面阔11.2m,主楼高8.5m,庑殿式屋面,檐头装彩绘花板,其下为无斗栱,栱下有平板枋,平板枋下有单额枋,次楼檐头下为5层莲花形如意栱,栱下设平板枋。门楼四柱均不接地,主楼的两边柱柱面阴刻楹联“福德庇洵州看庙宇巍峨云飞雨卷,威灵昭汉水喜梯航顺利浪平风静”。这座门楼和附近的黄州会馆门楼相比没有过多的装饰和雕刻,显得较为朴素。

  3.2浓墨重彩的乐楼造型

  蜀河镇的黄州会馆乐楼由主楼和戏台组成部分,两者既有分界,又相通相连,通过巧妙的结合成一整体。主楼面阔三间,分上中下三层,长14.9m,深4.2m,歇山式顶,其背后为门楼墙体的背面。中间一二层贯通为人行通道,两侧次间为门房;二层两侧次间作为会馆的仓储用房;三层明间即戏台后室,汉剧是会馆中经常上演的大剧种,汉剧、秦腔等大剧种一般都是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对服装、布景、伴奏都有较高要求得剧种。除了需要有宽敞的表演空间以外,还需要有安放道具的空间、化妆更衣的空间以及伴奏的空间。因此,蜀河镇会馆乐楼的规模一般都较大,黄州馆中主楼三层上两侧的次间便是为了满足这些功能上的需要而设置的。戏台面阔6.8m,进深4.2m,分上下两层,一层架空,二层为演出用戏台。戏台正面在额枋与平板枋之间有多种木刻装饰,平板枋正中嵌匾额,阳刻正书“鸣凤楼”取意“鸾凤和鸣”,为当时会首出资请湖北麻城状元梅志焕所书;额测斜出博缝板,板心浮雕楼阁、树木等图案,板后为四层如意栱。屋顶为庑殿顶,内檐一周为垂楣子,其下正面有一内倾的倒梯形斜面,其内有圆雕的龙凤头叠成的五块三角形界面,内套四层如意栱,栱间再套以各种透刻的团花,而两侧进深方向只装如意栱。由于戏曲表演在声学上的一些要求,戏台造型上将这方面的要求与造型艺术相结合,在戏台天花上设置藻井,以产生共鸣和扩音的效果。除以上造型处理外,黄州会馆戏楼还有大量精美的装饰,其装饰重点为屋脊、角柱、台口栏板等处,这些装饰大大加强了乐楼的建筑艺术感染力。

  4总结

  会馆建筑无疑是各会馆组织综合实力的最突出的体现同时也是各会馆体现家乡民风民俗的重要手段。为此明清时期各地的客民及商贾们在修建会馆建筑有时常常不惜重金请来家乡的优秀匠人技师购买家乡的建筑材料,按照家乡的建筑风格,在客地构建一个乡土环境,借以展示实力和确定其地位。会馆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物异地而建,其建筑文化艺术必然会与当地的文化发生相互影响。深入了解该地区的会馆建筑对于了解研究该地区及其周边的建筑特征及其民俗文化无疑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陕南会馆建筑艺术解析论文】相关文章:

绘画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的比较论文07-03

音乐感在建筑艺术中的体现论文06-25

解析服装专业的教学论文06-24

工业能源强度解析论文07-04

问题为导向的建筑艺术历史阅读教学论文07-02

对工业能源强度解析理工论文06-23

机械加工工艺环节解析论文06-21

解析毕业论文答辩规范07-10

科技英语翻译策略的解析论文06-23

解析大学生的职业决策的论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