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再读名著《三国演义》有感
闲来无事,再读<<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如《火烧赤壁》、《三顾茅庐》《智收姜维》、《草船借箭》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生性多疑、周瑜的心胸狭窄,令人难以忘怀。但是我却对鲁肃这个人物十分敬仰。
在故事中,鲁肃是忠义、诚实、守信的代表,有时让人觉得十分木讷。其实不然,他的才华不亚于诸葛亮,他早就看出了三分天下的时局。《三国演义》中的鲁肃常常被人误解为优柔寡断,缺少智谋。实际上他同样有着超常的智慧和坚韧的品格。在《三国演义》中他也表现出了大智若愚、仁厚忠实、唯才是举等品格,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形象之一:大智若愚
我们以借荆州为例来看一下鲁肃的大智慧。赤壁之战结束以后,诸葛亮设计攻下了南郡、襄阳和荆州,周瑜大怒,想举全力攻打刘备,此时,是鲁肃把周瑜拦了下来,鲁肃曰:“不可。方今与曹操相持,尚未分成败,主公现攻合淝不下,不争自家互相吞并,倘曹兵乘虚而来,其势危矣。况刘玄德与曹操相厚,若逼得紧急,献了城池,一同攻打东吴,如之奈何?”纵观全局,不难看出鲁肃的正确性,如果刘备被孙权所灭,则孙权实力也会受挫,孙、刘联盟消失,他势必在曹操的强大攻势下难逃灭亡的厄运。是鲁肃借讨要荆州的名义,给了刘备发展的时间,让刘备有了立足之地,让周瑜得到了罢兵的合理理由,让孙刘联盟得以维持。我们来看鲁肃在讨荆州时所说的几句重要的话,鲁肃曰:“若公子不在,须将城池还我东吴。”跟周瑜复命时,肃曰:“吾观刘琦病入膏肓,现今面色消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那时往取荆州,刘备无得推故。”这两句话实在说得太妙了。第一,给了刘备发展的时间和地盘。第二,稳住了周瑜报仇心切的情绪。第三,使再讨荆州有理有据。第四,保持了孙刘联盟的关系,使曹操不敢毫无顾忌地南下。一举四得,东吴得到了最大的实惠。也正如鲁肃所料,孙权战合淝不利,周瑜只得罢兵。第二次讨要荆州时,刘备以没有地盘为由,拒绝交还,鲁肃没有强取,答应刘备再拖延些时间,给了双方回旋之地。在这里鲁肃善于谋划大局、善于筹划的才能一览无遗。但是人们在这里只看到了鲁肃被诸葛亮的几句话就“骗了”回去,把鲁肃讨荆州的两句话看成了他上当受骗的佐证,普遍认为鲁肃“傻”、“无能”,殊不知鲁肃在这两句话里包含了他的大智慧,表面上吃了亏,却获得了生存之道,表面上愚钝,其实有真正的大智慧。
形象之二:仁厚忠实
鲁肃的忠厚在《三国演义》中是出了名的,鲁肃讨荆州未果而回,作者这么描述当时的原因:“鲁肃是个宽仁的长者,见玄德如此哀痛,只得应允。”作者这样写包含了自己的深意,鲁肃在刘备的眼泪面前心软了,显得毫无对策,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他的心计远没有诸葛亮、刘备深,能被对手以眼泪征服,可见宅心仁厚。他的这种优秀品质还表现在几次“救”诸葛亮上。诸葛亮受刘备之托去与孙权联盟,他才华横 溢,备受东吴主帅周瑜的嫉妒,周瑜几次想设计除掉他,但诸葛亮都在鲁肃的帮助下成功脱险。第一次,周瑜初会诸葛亮,便渐生杀意,肃曰:“不可。今曹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去其助也。”第二次,周瑜以让诸葛亮断曹操粮道为由,想除掉诸葛亮,诸葛亮佯装中计时,“肃不忍,以言挑之曰:‘先生此去可成功否?’”“不忍”二字展现了鲁肃的仁厚品格。第三次,草船借箭时,他帮助诸葛亮打点一切,成功地助其完成了任务。如此种种,且不管鲁肃如何冠冕堂皇地用以国家大局为重来劝说周瑜不杀诸葛亮,当然国家大局是最重要的,但“不忍”二字才是发自他内心的呼声,有如此仁厚之心怎能见死不救。
形象之三:唯才是举
这一点看似无关紧要,但实质上意义非常大,这也同样涉及一个人的品质问题,一个人如果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便能够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别人有才华而自己不嫉妒,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便可谓是真正的君子。鲁肃一生推荐过很多人才,如诸葛亮。
综上所述,鲁肃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谋者,虽不像诸葛亮、周瑜、曹操那样叱咤风云、独领风骚,但他却是尽职尽责的典范。由此我想到,生活中的我们,比如我,可能没有选择的机会,但是我却有选择做好的权力与机会,也可以像鲁肃那样力争看得远些、顾大体全些、做得认真、仔细些!我们每一个人积极向上、拼搏进取,那么,我们的前途一定是远大的、光辉灿烂的!
【再读名著《三国演义》有感】相关文章:
有关名著《三国演义》有感08-29
再读《三国演义》有感作文06-27
有关名著《三国演义》有感【通用6篇】11-19
有关名著《三国演义》有感(锦集7篇)09-19
再读凤辣子1000字04-19
再读《红岩》有感06-26
再读王小波有感06-30
再读《刻舟求剑》有感11-02
名著《童年》有感12-09
名著《童年》有感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