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18 14:06:44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生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此实验在过渡教材中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而在课标教材中是一个重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探究性实验,这是教材中第一个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的实验,所以上好该实验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探究思想,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材设计理念。

  课标教材把此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知识内容之前,目的在于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本实验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实验,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明特定的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相应的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简述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据所选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做出预期实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参与合作学习,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按照实验操作规则操作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力目标: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淀粉。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2)难点:

  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

  (3)突破:

  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材料仪器准备和学生的情感、知识准备;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三、学情分析。

  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实验的内容与日常饮食有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极易产生学习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但材料试剂多,规范操作细节多,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法学法。

  1、教法:组织、引导者,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

  1、学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享交流。

  五、教学反思。

  本节实验课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维度,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重点,在实验操作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协助作用,管理调控课堂,分工合作,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发现,试剂用量的差异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推断,实验中要掌握统一恰当的标准。另外,开展探究性实验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对实验结果也需要认真分析,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并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和预设,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实验原理。

  还原糖+斐林试剂→(水域加热)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Ⅳ→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淀粉+碘液→蓝色

  2、实验材料。

  未知组织样液(苹果汁、马铃薯匀浆、蛋清组织样液、花生种子匀浆)

  3、实验程序。

  (1)分组实验,对未知样液进行鉴定

  (2)填写实验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3)得出结论

  (4)评价交流

  4、拓展探究。

  (1)雪碧饮料与木糖醇饮料所含还原糖有差别吗?

  (2)米粉和奶粉的营养成分有什么主要区别?

  拓展:《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一)知识目标

  1、能说明转录的场所、模板、原料、条件、碱基配对、产物、信息传递。

  2、能识别三种RNA。

  3、能区别转录和DNA分子的复制。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对比方法,分析转录与DNA复制的区别。

  2、能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来更直观的分析事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和谐美,基因表达原理的逻辑美、简约美。

  2、认同人类探索基因表达的奥秘的过程仍未终结。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前二章分别学习了“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什么”。本节进一步阐明“基因如何起作用”,这既是前面内容的进一步深入,也是学习后面章节不可缺少的基础,本节内容在必修2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基因如何起作用”也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问题,学好它对于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教学内容抽象复杂,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主干知识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侧枝内容是DNA和RNA结构的比较、核糖与脱氧核糖的比较、三种不同种类的RNA以及遗传密码的组成。在侧枝内容中,前两个知识点在《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已经学习过,在本节只作简短的回顾和比较,后两个知识点虽是新内容,但也不必加深和拓展,只需初步了解。在学习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对上述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使学生充分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DNA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一般过程,重点认识转录的过程和原理,比较转录与DNA的复制。第二课时重在翻译的过程、原理,比较转录、翻译与DNA的复制、完成巩固练习等。本部分设计针对第一课时展开。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必修1中学习过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在必修2中学习过DNA分子的结构、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段”,这些都为学习“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奠定了基础。但是受生活经验及知识水平的影响,对于微观世界学生无法亲身感知的转录的知识内容,始终缺乏感性认识。通过信息技术可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能更快、更准、更深的把握教学重点,理解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转录的过程和原理。

  2、转录和DNA分子复制的区别。

  教学难点:

  转录的过程

  五、教学策略

  1、采用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教学顺序。先学主干知识再学侧枝内容。以转录和翻译为教学主干,在此过程中,插入相关的其他知识,把各方面内容贯穿起来。先播放转录与翻译的动画,使学生了解转录与翻译的概况,然后再详细学习转录与翻译的过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希望学生先搭建起基因表达的大体框架,然后再把细节内容有序地填充到框架中合适的位置上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2、突出直观教学。尽可能运用示意图、动画等信息技术手段来模拟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化微观为宏观,化不可见为可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上的图4—4和图4—6分别是转录和翻译的流程图,是学生应掌握的主要内容,要讲清、讲透;图4—1和图4—2是让学生区分核糖与脱氧核糖、DNA与RNA化学组成的差异,教师只需提醒学生依图区分即可;图4—3和图4—5只需了解;至于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的示意图,也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小字部分的内容,不需做过多的解释。

  3、努力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各种直观素材结合问题、和“思考与讨论”等栏目,激发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和讨论,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切实培养各种能力,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引入新课,让学生各抒己见,调动学习的热情。出示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图片,配上文字:美国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曾轰动一时。在侏罗纪公园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恐龙,它们在原野中跳跃飞奔、相互争斗,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影片说,复活的恐龙是科学家利用提取出的恐龙的DNA分子培育繁殖而来的。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讨论:

  1、现在地球上还有恐龙这种动物吗?(答:没有)

  2、利用已灭绝的生物的DNA分子,真的能够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吗?

  让学生提出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形成思维上的矛盾冲突。(答:一种生物的整套DNA分子中贮存着该种生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是构建生物体的蓝图。但是,从DNA到具有各种性状的生物体,需要通过极其复杂的基因表达及其调控过程才能实现,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利用DNA分子来使灭绝的生物复活仍是难以做到的。)

  复习提问:

  1、什么叫遗传信息?(答:遗传信息是指DNA分子中碱基或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2、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基因。)

  3、生物体的性状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答:蛋白质是生物体性状的体现者。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的过程叫做基因的表达。)

  出示本章章图,问:

  1、DNA主要存在哪里?(答:细胞核)

  2、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又在哪里?(答: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那么,细胞核中的基因如何指导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呢?

  (二)学习新课

  教师指出:在DNA和蛋白质之间,确是有一种中间物质充当信使,这种中间物质就是—RNA。

  一、 RNA

  为什么RNA可以作为这种中间物质,而不是DNA呢?

  温故知新: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填写表格。(通过阅读课文,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1、细胞中的两种核酸的比较

  思考:构成人体的核酸有两种,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有()

  A、2种D、4种C、5种D、8种

  2、种类

  教师补充:RNA的在细胞中有三种:mRNA(信使RNA)、tRNA(转运RNA)、 rRNA(核糖体RNA)。在本节将提到前两种的用途及构成。

  二、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

  通过播放动画,回忆DNA复制部分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初步对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形成大致印象。

  然后利用多媒体,动画显示转录过程。结合课本示意图和课件动画演示,一步步详细讲解转录过程

  (一)转录:

  1、场所:细胞核

  2、模板:DNA解旋,以其中一条有意义链为模板;

  3、原料: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4、所需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

  5、产物:mRNA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U、C与G配对)

  7、结果(就原DNA分子是否存在展开):

  8、过程特点

  9、小结:

  定义:

  【巩固总结】

  利用课本思考与讨论部分。以与DNA复制的形式来总结转录的过程。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以小组发言,列表比较DNA复制和转录的区别

  七、巩固练习

  回顾复习基础知识,完成下列习题。

  1、下列关于DNA复制和转录区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B

  A、复制和转录的产物不同

  B、复制和转录的原料不同

  C、复制和转录的模板不同

  D、复制和转录的酶都相同

  2、在一个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含量的46%,其中一条链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22%是胞嘧啶,求:由它转录的mRNA中,腺嘌呤与胞嘧啶分别占mRNA碱基总数的C

  A、22% 28% B、23% 27% C、26% 24% D、54% 6%

  3、对于下列的式子,正确的说法有C

  ①表示DNA复制过程②图中共有5种碱基③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

  ④图示结构共有2种五碳糖⑤图中的A均代表同一种核苷酸

  A、①②③ B、④⑤⑥C、②③④ D、①③⑤

【高中生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6-21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荐】02-15

【精】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2-15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推荐】02-15

【热门】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2-15

【荐】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2-15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热】02-17

【热】高中生物教学设计02-17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精】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