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1200字
论语,千百年前的经典。流传至今,有多少人曾今因论语而恍然顿悟。历经岁月淘洗,它汇聚了人类最重要的精神创造和知识。每一句话都含着无穷韵味,等待我们去发现。
学而篇有这样一句话: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这句话在书上的译文是“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话就能兑现”。用比较专业的方面来理解“义”,“义”便是一种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可“礼”又是什么?这样疑问是延伸出了更多的问题。我更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所谓儒家口中的“义”。
我认为,这句话中的“义”是自己的能力范围,是自己承担的事。摘星揽月,时光倒流,有那么多事是我们无能为力的,有那么多事情是我们只能幻想的。太过不现实的诺言最后也只能是化成虚无的泡沫。不管那个当年许下诺言的旧人是为这个诺言多么努力过或者是只当做一场一笑而过的游戏都只能无力地看着现实把曾经的海誓山盟慢慢吞噬。现实不是童话,诺言更不是一场游戏,“义”是我们能做到的,是在能力范围之内的,许下这样的约言才能做到“言可复也”吧!在绿野仙踪里,多萝西向奥茨大王请求送她回家,奥茨大王同意了,但最后却发现,奥茨大王仅是一个普通的魔术师,根本没有能力送她回家。这不就是能力之外的事吗?奥茨大王最后的下场是原形毕露,没有人再相信他。没有做到“信近于义”的奥茨大王最后落了个可悲的下场。
诚信的根本是信近于义,诚信是一种美德,“信近于义”更是如此。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态度容貌庄矜合于礼,就不遭受侮辱。
恭维和恭敬,仅有一字之差,相差却是甚远。一个是古老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另一个却是世俗中的不良行为。对待别人恭恭敬敬,别人也会如此待。反之,费尽心机去恭维别人,换来的只会是别人的鄙视与唾弃。恭敬对待别人是一种情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体现。恭维却是极不自然的,处心积虑的。
因不知其亲,亦不可宗也。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随随便便相信别人,自然是不可取的,自己熟悉的人,已经熟悉他的品质,依靠起来便踏实了。世说新语里就有这样一个故事:魏朝的时候,一个叫许允的吏部郎,管人事的,他用人多喜欢用自己乡里的人。有人就为此向皇6f56帝告状,说他任人唯亲。于是魏明帝把他抓了起来。他怎么办呢?他对魏明帝说,我所推荐的人,都是自己素日熟知的人,皇帝可以考核一下他们是否称职,如果不称职,自己甘愿领罪。皇帝一考核,这些人个个官声都非常好,十分称职,于是把许允释放了。
同样故事还有一个:晋朝的时候,朝廷积贫积弱,谢安想组建一支新式军队捍卫国家,在选将上一直颇费踌躇,因为他知道最合适的人选只有他的侄儿谢玄,最后他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用了他。淝水之战中,谢安又擅自做主,任命弟弟谢石担任前线大都督,侄儿谢玄任前锋,儿子谢琰任前锋中前锋,后来以少胜多的大胜利充分证明,这一任命是完全正确的。
这两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在某些时候,举荐自己熟知的人反而更能发挥出人才的优势。
“信近于义”、“恭近于礼”、“因不失其亲”这三句话,第一个讲的是对言语的要求,第二个讲的是对行动的要求,第三个讲的是内心的依靠。它们同样是做一个君子应该注意的三个方面。
乱世春秋,因为有了伟大的孔子,这段岁月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熠熠生辉。孔子面对一个个王朝的兴盛衰败,发出种种睿智的感叹。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仅是如此一句简单又复杂的话语,就可以让我们后人无限感慨,无限领悟。不得不说,孔子,真君子也。 chr()chr()12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论语》有感04-28
读《论语》有感(精选)07-09
(经典)读《论语》有感08-25
读论语有感11-26
经典读《论语》有感11-20
读《论语》有感10-22
读《论语》有感10-14
读论语有感10-21
(经典)读《论语》有感08-26
学习《论语》有感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