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是保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今后15年主要任务和战略布局:首先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继续把发展农业放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首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育约占世界22%人口的举世瞩目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我国农业走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农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很严重,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低,农业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长多。虽然我国粮食总产1994年与1952年比,增长了3倍,但人口增长多,就增的粮食被新增人口所消耗,1994年人均占有量379kg,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农业的任务艰巨。
为了摆脱我国农业的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增加投入,从根上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首先,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提高防洪能力。我国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海河,辽河、松花江七大河流中下游地区、分布着我国1/3耕地,居住着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农业发达的地区,可是,这些地区地面高程一般在江河洪水位以下,是历史上的洪涝地区,历次洪灾,都会给这里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如1991年淮河大水,大片农田受淹,粮食减产2×1010kg,直接经济损失700多亿元,几乎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40年水利基础设施投资的总和。随着经济的发展,洪灾损失虽不像贫穷地区闹水灾出现的灾荒现象,但损失会更大。因此,必须加快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在加高加固堤防、清除行洪障碍和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的同时,兴建必要的骨干枢纽工程。提高防洪能力,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创造安全稳定的条件。
其次,努力发展农业灌溉面积。我国灌溉面积49330万公顷,其中旱涝保收面积3400万公顷,大面积的商品粮基地,吨粮田和经济作物高产区都分布在这里。每年实际灌溉面积约占全国耕地的2/5,但提供的粮食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3,灌溉是确保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基础条件。从统计资料分析,1990~1994年,5年平均冬旱面积达1330万公顷多,特别是北方冬春连旱,而现有灌排基础施设老化失修,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必须在维修现有灌排设施,提高效益的同时,根据我国水土资源条件,适当增加农田灌溉面积,并发展节水灌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供水要求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多,水资源紧缺问题日趋严峻。
第三,加速中低产田改造。据统计,全国共有易涝耕地约244600万公顷,盐碱地约7330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黄河中游和西北内陆河流域,南方地区共有渍害低产田733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滨湖圩区。我国高中低产田之间粮食单产平均每公顷约相差1500kg,如果每公顷增产375kg,全国可增产1.5×1010kg~2×1010kg,如东北地区,对低洼易涝地进行整治,打井种稻,以稻治涝,生产优质大米,产量即可翻番,效益十分显著,因此,结合除涝改碱、治渍,加速中低产田的改造,潜力很大。
第四,大力依靠科技兴农,我国农业生产要具有后继能力,更多地要靠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深度的技术改造,向现代农业迈进,一方面应注意研究和推广适用农业生产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各种优良品种和作物栽培技术,使农艺科学化,另一方面,必须继续发展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化肥化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改造,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的落后状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使我国农业发展到高产优质高效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