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平方公式的课后反思

时间:2022-03-23 23:51:49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完全平方公式的课后反思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跟课文打过交道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完全平方公式的课后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完全平方公式的课后反思

  开课前,在3班先试讲了一次,主要为了看看时间是否足够。课后感觉时间很紧,而且感觉很乱。主要疑惑在于:1、新知的规律探索。学生能够得到规律,并且已经考虑到了项的符号问题对结果的影响。但是教材上是要先套公式来解题的。2、例题1的处理。让学生自主阅读是我课堂尝试的一环,但学生自主阅读的效果如何掌控?老师经常觉得不放心,所以都要把例题进行板演、讲解。我是通过同类型与同难度的练习来检测阅读效果的。例题1还有另一种解法,也要讲解势必花很多时间。3、教材的处理。书上关注的是对公式的理解与套用。而例题1所要求的思维能力其实是很高的。看似要学生套用公式,但如何选择两个公式之一,如何处理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学生很容易思维混乱。书上并没有把两个公式统一起来,也没有对确定中间项符号的规律性实质性的总结。其实只要口诀一背“首平方,尾平方,首尾2倍中间放”,窍门一讲“把所有的+-看成项的性质符号,中间项的符号按照首尾两项积的符号来判断”,学生很容易就能做对题目。而套用公式,要求则高得多,操作难得多。这也就是我觉得课堂乱的原因。

  于是我静下心来考虑这个关键的问题:教材编排的意图何在?如何用好例题?教材的编排一定是有意义的,也一定是正确的。只是教师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就不单使得例题变得无效,还会让课堂混乱。所以我决定要用例题,注重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注重过程,理清思路。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体操,在不断的操作与整理中让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也许我对教材还不够理解,但还是尊重教材,力图用好教材。

  开课后,听取了三位老师的意见建议。我再次反思,得到以下启发:

  1、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正确性。这个问题我早已发觉。有时在表述时用词比较随意。因为备课都是备主要内容,而不会备每句要说的话。但是在主要语句的表达上,比如:定义的描述、提问的设计,都应该斟酌用词。

  2、教学目标的取舍。一节课要探索,要练习,要反馈,要拓展。如果每个环节都要关注,甚至都要做好,四十分钟肯定是不够用的,只会蜻蜓点水,看个热闹。新知探究课,就应该以探究的过程与对知识点(公式)的理解与简单运用为教学内容。因为探索的过程不能形式化,花了时间就要让时间花得值得。

  3、课堂练习要多种形式结合。口头练习适用于较简单的题,对于考察个体、时间紧凑很有利。但对于有步骤的题,需要书面练习,并且可以了解全体学生的情况。让每个学生都参与。

  4、要更深刻的去挖掘教材编排的意义。对于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力去体现它的意义。让学生知道例题或练习题想要告诉他们的是什么。

  5、要有反馈。教学目标的实施的有效性还是要通过反馈练习来检测。课堂时间太紧张,但还是需要安排课后的反馈。对于学生易错的细节,在下一节课中再进一步学习。

  6、注重体验。在例题的阅读、公式的理解等一系列活动后,我给学生总结了公式的口诀,提供了简单易操作的解题方式。但是这恰恰剥夺了学生通过练习,自己去体会、寻找规律的过程。使得学习的意义大打折扣。学习就是不断探索、总结、反思、改善的过程。正是因为教师总是自以为是的把所谓的“规律”、“口诀”、“窍门”灌输给学生,而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学习的乐趣与意义无法获得。学习是一个必须允许失败和走弯路的过程,在失败中不断调整,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老师过多的引导,恰恰是使得学生成为路盲的重要因素。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打算做一个尝试:对于三项式乘以三项式这一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综合应用的内容,我让学生去练习,在大量的练习中自己去找规律。每天做5题,几天后统计能够找到规律和解题方法的学生。

  探索总是好的。课堂上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不断尝试,不断改变,这就是教学的乐趣。当然对于探索,可能意见分歧较多。探索的过程中也难免失败与弯路,教师的课堂教学探究和学生的学习是一样的。但我相信,每一次学习与探索都是有益的,及时失败也是经验的积累。只要你善于反思,善于改变。

【完全平方公式的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完全平方公式》教学设计10-27

完全平方公式教学设计06-08

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10-20

《平方差公式》评课稿07-23

《背影》课后反思04-18

《散步》课后反思06-06

教案课后反思05-26

《人生》课后反思05-19

课后教学反思01-25

《草》课后反思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