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与人文融合的科技教育特色课程设计

时间:2023-02-28 00:54:15 科技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创建与人文融合的科技教育特色课程设计

  在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中,我校坚持“人文融合的科技教育”特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来提升学校的课程领导力。在具体实践上,我校抓住实验教学改革的契机,以科技教育为抓手对HEMTS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创建与人文融合的科技教育特色课程设计

  一、HEMTS课程的设计

  1.课程内容设计

  我校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特色化融合两个方向,构建了人文(Humanities)、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技术(Technology)和科学(Science)五类课程的“人文融合的科技教育”特色课程即HEMTS课程。该课程以科技教育为核心,在教学时挖掘科技教育中蕴涵的人文教育资源及人文价值;在人文教育过程中兼容科技教育的逻辑思维元素。其中,人文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养成其创新人格;数学类课程和科学类课程,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工程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则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课程架构请见下图)。

  2.课程目标设计

  HEMTS课程的总目标是“厚实人文底蕴提升科技素养”,我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细化了课程目标:(1)高一年级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识别、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培养其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并让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2)高二年级课程目标。培养学生主动获取、选择、判断、组合、加工信息的能力;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提出猜想、假设,并从中提炼出新课题;具备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并进行研究的能力。(3)高三年级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用思辨的眼光观察事物,并能提出合理怀疑的习惯;能养成从多角度综合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HEMTS课程的资源开发与教师队伍建设

  1.特色实验室开发

  为了给课程实施提供硬件保障,我校积极建设能支持多类型、多学科课程和开放性实践活动的创新型实验室,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目前,我校已建成科技创新实验室、科学长廊等科技类实验室,中国古代历史教育实验室等人文类实验室,森林生态文化教育创新实验室、地理创新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等综合创新实验室。

  以科技创新实验室为例,教师在实验室中开设科技史课程,让学生在直观的图文、实物展现中,学习“认识久远的世界”“改变昨天的世界”“推动当今的世界”“开拓未来的世界”这四个板块人类科技发展史的内容。又如在森林生态文化教育创新实验室,以“森林起源与演替”“森林种类”“森林功能与人类的关系”“森林保护”“森林文化”等内容为主线,以生态文化教育课程为载体,让学生感受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校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加强对教师改进、完善教学行为的培训,开展课题研究、教学研讨,进一步探索HEMTS课程与其他课程融合的有效途径。我校坚持课题驱动来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组织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劳技等学科教师,以及实验员、有科技特长的其他教师组成学校特色课程的教师队伍,打造出了物理学科团队、化学学科团队、生命科学学科团队、森林生态文化教育实验室团队等。我校聘请结对的科研院所专家担任校外兼职教师,弥补了本校教师的专业局限,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准。同时,我校还邀请高端科技教育教师协助进行课程的长远规划,使特色课程教师的专业、年龄结构更趋合理。我校出台“教师专业发展‘1369’计划”和“新秀型、骨干型和专家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等相关政策,加快中青年教师成长的步伐。先后启动了青年专业成长的“青蓝计划”、优秀教师发展的“地平线计划”和学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的“阿基米德计划”。在整体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侧重培养教师的人文融合的科技素养,与特色课程教师开展联合教研,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性学习。加强对教师改进完善教学行为的培训,开展课题研究、教学研讨,探索基础型课程中开展人文融合的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三、HEMTS课程的实施

  我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统整了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并将其与HEMTS课程进行深度融合,通过“人文渗透、科技兼容、综合学科、实践体验”等策略,探索了课程的融合方式及其实施方案。

  1.HEMTS课程与基础型课程有机融合

  我校在挖掘和梳理特色课程与各学科基础型课程结合点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反思意识、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在理科教学方面,我校非常重视HEMTS课程的实验教学,除国家规定的实验课程外,学生还要完成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等学科的近百个拓展型实验。在文科教学方面,我校在语文课中增加了科普类现代文的阅读与写作模块;在英语课中增加了科技类内容,来提高学生对科普类英语材料的阅读量和写作能力;在历史课中,增加有关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内容,如教学宋元两朝的历史时,教师会引导学生探索科技发展历程与社会经济发展、世界文明进步之间的联系。

  2.HEMTS课程与拓展型课程广泛融合

  借助优质、庞大的专家资源,我校优选、优化了拓展型课程,并以限定类拓展和自选类拓展两种方式,使HEMTS课程与拓展型课程广泛融合,彰显了校本特色。在课程实施中,我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分析、探究。为此,我校开设了“创客空间”动手实践课程、暑期科研院所实验室体验课程、海外游学课程等,让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性学习课程”中收获学习经历和实践体验。如在“3D打印”课程中,教师会设计打印手机架任务,引导学生在进行软件编程的同时,学会从功能性、审美性角度出发设计手机架。

  3.HEMTS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深度融合

  在各类科研院所导师的指导下,我校以课题为项目,以社团、课题组为单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批判反思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并以社团活动和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考察调研、实验操作、完成课题报告等活动,使HEMTS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深度融合。

  我校HEMTS课程的实施坚持普适性与普惠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增强学生学习过程的选择性。

  四、HEMTS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

  我校围绕HEMTS课程,积极构建符合校情、学情,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来探索学分制管理机制,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作为上海市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学校,我校积极开展高中生科技创新素养评价研究,设计了“基于HEMTS课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特色指标”。

  1.基础型课程学分认定

  基础型课程的学分认定由终结性测试与过程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按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要求统一进行终结性测试。

  2.拓展型课程学分认定

  拓展研究课程的学分认定侧重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只要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就能获得学分。

  3.研究型课程学分认定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必修课程。研究性课题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凡是未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均不得给予学分。

  4.奖励学分认定

  我校还设有奖励学分,来嘉奖一些在某些领域有突出表现的优秀学生,这些领域主要包括学科活动、科技活动、艺术展演、体育竞赛等。※

【创建与人文融合的科技教育特色课程设计】相关文章:

创建体育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实施方案06-25

小学特色创建材料10-09

大单中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创建计划11-26

科技与人文齐飞作文07-19

学习小组创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论文12-17

科技和人文主义的矛盾作文12-16

科技特色学校汇报材料12-16

科技与人文相伴,创新与情怀并存作文03-25

“人文教育”我们做到了吗?03-07

创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申报报告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