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语文课中情境创设分析的论文
【摘要】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从整体出发,把某一环节的情感基调与全文的情感基调结合起来,把局部的情境创设与整体结合起来,把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小同作品的情感基调结合起来,把对文本的认知与人文精神的浸染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可能有较好的情境创设的诞生,才可能真正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情境创设语文课技巧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缩短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文本的熏陶浸染功能,应该是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课堂教学不注重从文本的整体氛围出发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使得通过文本进行精神浸润的教学目的落空。请看以下几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一教师讲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确立的教学重点是:(1)把握本文的结构层次.理解其严密的逻辑性;(2)体会本文感情深厚蕴籍的特点。主要的教学流程是:①解题,交待学习目标。②听读,理清全文脉络。③讲读第三段,讨论:马克思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个发现有什么意义?④讲读第四段,讨论:马克思还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个发现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⑤讲读第五段,讨论:马克思还有哪些发现呢?⑥讲读6、7两段,讨论:马克思这些天才的理论发现为历史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恩格斯却说“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原因何在?请找出答案。另外,马克思作为革命家都有哪些革命方式?⑦略讲8、9两段。⑧总结全文。
案例二:同样是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教师臂缠黑纱,神情肃然,要求学生面朝黑板上的马克思像默哀三分钟,而后才开讲。
案例三:一位教师讲鲁迅的《祝福》:一上课,老师满脸的严肃,煞有介事地说:“昨天晚上,在一个古镇的郊外,公安人员发现一具无名女尸,年龄大约四十五岁,身体未见刀枪痕迹。为了查明死者的身份、死因,我已派出三个调查组,分别到鲁四老爷、贺老六家、卫婆子家进行调查,要求迅速侦破此案,现在请二三个调查组汇报调查的案情。”接下来几个学生先后发言,述说样林嫂不幸的身世,最后共同认定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鲁四老爷、卫老婆子,还有鲁镇的人。下课时老师赞扬这几位同学办案神速,有侦破天才,将来可以做一名出色的侦探(《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3期)。
案例四:这是笔者亲历的一堂课。同样是执教《祝福》一文,教师将课文的第四部分改成了课本剧“祥林嫂的哭诉”,力邀四位女生到台前表演,她们分别扮演祥林嫂、卫老婆子、四婶、柳妈,还有两位男生在旁边客串。由于准备不允分,表演不到位,笔者发现底下有不少学生在偷偷地笑,还有个别学生甚至在喝倒彩。
以上是教师对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不甚了解使然。仅仅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教学创新着眼是不够的,如果不能把这些与教师对文本情感基调的深刻把握有机结合起来,不从文本的整体氛围出发,我们的情境设计可能是无根的。
从作品解读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篇作品,从情感上讲都有一个基调。它“是统摄作品的灵魂,是充溢在作品中的生活气息,是蕴藏在作品中的感情潜流,是贯通作品的主旋律”(曹明海《文学解读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116页)。这个贯穿并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是我们进行情境创设的基点。
文本的情感蕴含着作家对世界的主观评价,它有机地熔铸于作家的叙述、描写、说明、议论之中。情感基调可能在作品中有起伏,但总体上是统一的。比如阅读《祝福》,我们能体验到,笼罩着作品的是一股浓浓的压抑与悲凉的气氛;朱自清的《背影》则让我们品味到感伤之下的父子情深。因而,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我们常会感到,随着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命运的沉沦起伏,我们的感情时则欣悦,喜笑颜开;时则悲凉,含泪叹息;时则慷慨,激越昂扬。这种现象的发生正是由于文本内部灌注的情感基调引起,由文本的整体氛围决定的。
从以上观点来看,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了文本的情感基调,而应该把它作为教学设计的首要出发点。而上述的四个案例,恰恰存在着情境创设“无”、“过”、“不当”、“不及”的毛病。
案例一:“无”情境创设。这是一篇以议为主的悼词,实际的教学流程下来,我们发现,教者除了可以部分实现文本的认知目标之外,很难实现第二个情感目标。教者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文本条分缕析,用冷冰冰的说明性语言进行实质上的阅读训练,整个过程忽视了借助一定的情境传达出对伟人崇高人格和伟人心火的深刻关照。因而难以实现“精神浸润”的目的。长期以来,议论文等实用文体的教学往往成为教者单纯用来进行阅读训练的“最好材料”。写作范式的抽象介绍,论点、论据的反复分析、各种技法的罗列总结,慢慢地,这类文体便成了令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三等文章”了。而实际上,这类文体尤其是议论性文体是最能旗帜鲜明地体现出作家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的,对这类作品的解读往往更能深化人的认识,提升人的思想境界。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挖掘出蕴含于这类作品中的人文因素,更多地体现出对这类作品的“人文关怀”,通过合适的情境创设达到上述目的。
案例二:“过分”的情境创设。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是恰到好处,既不过分夸饰又与文本的情境基本吻合。如此,才能达到通过情境创设实现熏陶浸染的目的。但案例二的创设明显过了头,演戏的味道太浓,失去了真诚的一面;而且,《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虽有哀情,但贯穿全文的情感基调却是以崇敬与赞美为主。以此种哀情开始,会造成情感的过分压抑和沉闷,反而会消解我们对伟人的敬仰之情,不利于体验伟人的光辉形象和人格魅力。
案例三:“不当”的情境创设。这则案例,笔者以为它实际上是一个情境创设不当引发教学失当的例子。《祝福》一文透露出的是浓重的悲剧气息和令人揪心的凄凉,但案例的创设者却把它制造成了一出颇有点令人毛骨悚然的侦探故事,显然是十分不妥的。脱离文本基调的情境创设。无论多么富有创意,结果可能是令人失望的。
案例四:“不及”的情境创设。课本剧似乎成为时下语文课章的一种时尚,但课本剧却不是随机、随时、随意上演就能产生它应有的效果,它需要准备必要的设备、道具,需要课前精心编排演练,课堂认真组织实施,否则仓促上马,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变成“闹剧”。
由以上分析可见,情境创设恰当与否,可能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影响到情感、念度、价值观的实现。而情境创设是否恰当,又与教学设计者能否首先从文本出发有密切的关联。因而,笔者认为,文本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有必要对从文本出发进行情境创设的观念予以充分关注。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从整体出发,把某一环节的情感基调与全文的情感基调结合起来,把局部的情境创设与整体结合起来,把作家的创作风格与不同作品的情感基调结合起来,把对文本的认知与人文精神的浸染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可能有较好的情境创设的诞生,才可能真正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
【语文课中情境创设分析的论文】相关文章:
分析如何创设情境进行小学作文教学07-02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思考的论文07-04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论文07-04
创设情境激活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07-0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情境的创设07-03
小学作文教学中模拟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07-02
教学情境的创设历史教学反思07-05
语文情境教学法应用分析论文06-25
创设情境进行小学作文的教学的方法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