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立人使命分析论文

时间:2022-06-25 08:40:47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育的立人使命分析论文

  一

语文教育的立人使命分析论文

  正如席勒所言,“美的整个魔力建立在它的神秘性的基础之上,通过魔力的各个因素的必然结合,魔力的本质也就随之被扬弃”。一旦我们从小开始就对孩子进行解剖式的技术化训练,我们优美的汉语文学宝藏就会在孩子的世界中变得荡然无趣。因为我们的孩子一开始就被训以不要直接地面对优美的文本自身,而是面对词句、结构。

  从小就开始的技术化的语文教学,其更深远的后果是什么?后果显然绝不仅仅是语文学习本身的问题,当然,会直接指向语文学习的兴趣以及由此而来的对相关人文学科课程的兴趣。与此同时,技术化的语文学习方式将极大地削弱汉语言文学中的美感,弱化学习者对汉语言文学及其经典作品的审美感受力与阅读中的亲近感,读任何作品都索然寡味,由此带来的是汉语中的个体从小就缺乏对汉语言本身的优美与趣味的切身感受,汉语言不过是作为个体生活的工具,由此而形塑出个体少美、少趣,甚至无美、无趣的立身方式。“语言是存在的家”,我们的存在在语言之中。“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我们总是以拥有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我们拥有语言的方式实际上就决定了我们拥有世界的方式。语言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须臾不离。语言的重要性,或者说我们拥有语言的方式的重要性,无论怎样论及都不为过。

  我们不仅需要孩子们在优雅的汉语言文学中习得优雅的汉语言文字与表达,更重要的是从小就培育他们对汉语言文字本身之优雅的敏感性,归根到底,是为了培育他们优雅、丰富而敏感的心灵,孕育美善而富于意义的生活。“最好的文学并不是拿来做教科书的,也不是拿来做考试范本的,而是使人觉得活着有意义,让人感觉活着是幸福的。”语文教学绝不是指向文本本身,而是指向生活,指向人。儿童教育的中心,或者说人文教育的根本,就是如何从年少开始就在个体心中种下美好事物的种子,以奠定一个人一生欲求美好事物的原型。所谓教育回归生活,就是指教育要回到人,着眼于人的生活,要在好的内容与人及其生活之间建立有效的关联,把公共性的“知识”转变成个人性的“知道”,转公共之“识”成个人之“智”,变成个人生活世界的开启与自我生命的启明,变成个体活生生的生命体验与生命智慧。

  显然,小学语文教育具有三个层面的人文教育意义:一是对语文学习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对相关人文课程的学习的兴趣启发;二是对汉语言本身的敏感性,也就是一开始就确立的对汉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以及由此而来的个体亲近汉语言与优雅地使用汉语言的能力;三是以语文学习所开启的美的教育与个体审美经验的培育,以及由此所孕育出来的个体的审美感与审美化的个体生命本身。

  二

  我们究竟如何来充分彰显以立人为中心的语文学科之人文教育品格?概言之,即以自由陶冶为中心,回到孩子,回到孩子与文本之间的生动联接以及基于这种联接的鲜活创造。所谓教育即回忆,人文教育的中心就是引导个体在接近、分享优秀人类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如何引导个体恢复并保持蕴含在人类文化经典中的高贵记忆,引导个体上升到人类精神的共通性,以获得自我在世的尊严与价值感。人文教育的根本路径乃是立足个体,启发个体内心的自主意识,成就个体心灵的自由,并将之转化成个体生命的生动实践。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思考我们的以语文教育为中心的人文教育体系与制度。

  一是文本的选择,也就是教材编写与教学内容安排。优良的人文教育乃是建立在优良的人文资源之上的,优秀的蕴含着充足人文理念与价值的文本可谓优良人文教育的基础,甚至是根本所在。文本选择主要是两大标准,即文学标准,也就是美的标准;儿童标准,也就是体现儿童的趣味与理解力。优美而充实,富于生活气息而充满童趣,这就是优秀语文文本的基本特征。文本选择涉及文化传承的问题。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无可厚非的主题,问题在于,我们究竟要为什么传承,传承什么,如何传承?我们的中小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材,应该把那种无文、无真实内涵,又无童趣的文章毫不留情地除掉,以避免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容易出现的 “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事实的缺失”等问题。

  二是教学方式的安排。有了好的内容体系,还需要好的教学体系,应试的教学模式会极大地弱化甚至彻底消解人文教育载体的人文教育功能。以自主体验、独立思考、自由陶冶为中心的开放性的人文教学体系,可谓优良人文教育的关键所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通病所在。回到文本,回到文本与儿童的联系,这是语文教学的要旨所在。即使是孩子,同样有直接面对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或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进入文本的可能性,儿童也一样。以诵读为中心的古典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优点就是保持了个体与文本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得个体进入文本成为可能。目前,以导学案为依据、以小组学习为载体的杜郎口教学模式正在成为国内风行一时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较好地凸显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但其间的问题同样明显:一是弱化了教师的文本理解对教学的参与,教学过程中缺少师生对话的充分融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学因为教师的充分介入而具有的必要的高度,真正的教育乃是代际生命精神的传递,缺少了教师生命的融入,教学就被简约成了作坊式的知识点之间的起承转换,而缺少了生命精神的高度;二是这种以导学案为基础的分步、分小组、分门别类的训练方式,弱化了学生个体面对文本整体的可能性,换言之,这种教学模式进一步强化了语文教学的碎片化。

  

  语文教育之人文教育意义的弱化不仅仅源于语文教育自身,同样跟整个教育体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像洗衣机里飞速旋转的滚筒,把每个人像衣服般卷入其中,也把我们对教育的各种看似不切实际的人文想象统统甩掉,使我们今天的教育越来越多地成为干净整齐、千篇一律地适应竞争和讲求效率的教育工厂。一个民族,其人文素养的提升有赖于整体社会空间的合力,合宜的制度、对知识的尊重、公正的秩序以及学习化社会可谓历练民族人文素养的重要社会基础,注重人文涵养的家庭、学校教育则是提升民族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家庭阅读重在以个性化阅读选择与亲子共读的方式来培养个体的人文阅读兴趣,以补充学校人文教育的不足。人文素养深度提升的关键在于大学,在于大学人文通识教育。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的目的乃是以开阔的大学人文课程体系来启迪人的人文理性,在对世界之整全性的理解与追求中带出自我存在的整全性。值得一提的是,家庭教育的改善还是仰赖受过良好教育的成年人,而大学通识教育同样与个体低龄阶段人文敏感性的培育密不可分。综合比较,在目前的条件下,对一个人的语言、阅读、审美兴趣起着关键性的意向开启作用的小学语文教育更具决定性的意义。

  这意味着我们或许需要重启以语文教育为中心的人文教育改革,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注语文教育,重视语文教育,特别是重视以立人为中心的语文教育。围绕“立人”这个主题,积极拓展语文教育的视野,鼓励多样化的语文文本选择;建立小学、中学、大学多层次、各有侧重、立体的语文教育体系,促成大中小学人文教育的一体化;建立开放的语文教材编写制度,从国家层面扶植民间语文编写,遴选优秀民间语文教材进入学校;加强教辅读物的管理,避免粗制滥造的教辅读物进入课堂;拓展语文学习方式,鼓励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方式;倡导家庭阅读,积极推荐社会阅读,增进社会空间阅读氛围。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实践的基础形式,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不仅事关民族身份认同与个性彰显,更重要的是,事关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品质。

【语文教育的立人使命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语文阅读教学分析论文07-0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论文07-02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分析论文07-03

基础医学多媒体教育分析论文07-03

关于职业教育思想探究与分析的论文06-24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12-01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育分析07-02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建构分析的论文07-02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分析论文07-0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论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