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阅读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有组织的集市,大约出现在殷朝。《史记·平准书》云:“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但在发掘周代以前城市遗址时,多见手工业作坊,还没有明确、固定的市场。
东周以后列国兼并,一方面迎来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另一方面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共同催化了城市内的手工业作坊和商肆集中的“市”的发展。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封闭结构的“市”。
随着国家统一及其带来的人口激增,“市”不断壮大。发展至大一统的汉代,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更有东西两市遥遥相对;商人需具备市籍,且只准在市内按业设肆交易,并需缴纳市租。唐朝盛世,商业繁荣,大都长安则更进一步发展,对东西两市采用严格、集中的市制,把整个“市”划分为九区,中心区设有市署。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 ,都是官府以命令行之,并设有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监督和管辖着上市商品、度量衡、交易契据以及价格的评定、市税的收缴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逐渐不限于两市,在两市附近,已有手工业者和商人摆摊、设店售货,甚至出现了夜市;与此同时,各行业商人形成联合组织,使城中出现了许多经营日用商品的“行”或“市”,并逐渐形成以之为中心的“街市”。这些变化自下而上地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市制。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其以宫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结构,更 是推动了街市的发展。到了北宋末年,东京沿街大量出现商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场景就是例证。
至此,街市的分布彻底改变了以往集市严格控制、集中市肆的方式。商肆沿街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这更符合城市人民的生活要求,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许多商市集中在某一街道或街道某一段,为了补充商业街的不足和便于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有的城市还在城门附近设置草市;还有在大型建筑内定期举行的集市,比如开封的相国寺就定期举办庙会,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市肆发展初探》寿劲秋、马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集市贸易历史上,最早的有组织的集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以物换物。
B.周代以前并未见明确固定的市场,至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第一个封闭结构的“ 市”。
C.唐代后期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由下而上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市”。
D.繁华的商业街、城门附近的草市、定期举办的庙会都表现了对传统集市的彻底突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时空为顺序,清晰完整地梳理了我国古代集市诞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
B.长安的“市”的不断发展,论证了“市”是伴随着国家和经济的发展而壮大的。
C.文章结合了商业活动、行业组织和交通结构等因素,分析“街市”发展的原因。
D.文章例证丰富,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艺术作品等方面展现了“市”的变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集市贸易发展的历程来看,城市的建设对“市”的发展、变迁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
B.唐代后期商人们自发组织夜市、街市,可见当时的商业活动已脱离官府的管辖和限制。
C.官府主导的“市”并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逐渐成为了对“街市”的补充。
D.从“市”到“街市”,不仅是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更是传统集市被逐步瓦解的过程。
试题答案:
1.答案:D
解析:A项偷换概念,原文表述是“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有组织的集市,大约出现在殷朝”,可见“以物换物”并非是有组织的集市;B项无中生有,原文表述是“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封闭结构的‘市’”,并没有称其为“第一个封闭结构的‘市’”;C项以偏概全,原文表述是“这些变化自下而上地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市制”,其中“这些变化”包含了不再限于两市的商业活动(包括夜市)以及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
2.答案:A
解析:A项“时空”错,文中未体现“空间”顺序;另“完整”说法也欠妥,本文时间范围仅至宋代,并非整个中国古代。
3.答案:D
解析:A项,还有另一重要因素“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最为重要”欠妥;B项,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包括了东西两市、夜市和街市,而文章第二段在阐释东西两市的市制时,提到“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是官府以命令行之,并设有……市税的收缴等”,可见东西两市仍在官府的管辖之内;C项,文中提及“草市”是对“商业街市”的补充,而没有提及官府主导的“市”是对“街市”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