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课后反思

时间:2022-06-23 07:03:48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是这一章的重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即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两条基本思路,以及发现未知天体.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规律来计算太阳的质量,由此迁移发散到各种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方法上。突破方法:对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之一模型进行演变,类比到一星一绕的所有模型,启发学生利用先逐一对照再深刻体会的过程来掌握本节知识。 本节课的难点是在进行知识点迁移时,学生对准确抓住模型中的各个星体所担任的角色较为困难。此处应为本节的教学难点所在。突破方法:在进行已有知识的迁移时应重点重复围绕和被绕的关系,让学生理清星体角色,并应用错误分析的方法,加强对认识的刺激。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方式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对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中间过程给予适当的调控与点拨,启发学生最终突破核心问题。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课后反思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突破的问题:

  1、在 “称量”地球质量的探究过程中,前提条件是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原因是向心力很小,如果定性分析,会给学生留下模糊的印象。经过反复琢磨,最后决定采用定量分析,计算出向心力和重力的具体数值,然后比较大小,学生很容易得出向心力远小于重力的结论,就会很自然的接受“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

  2、在“称量”太阳质量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引出行星(卫星)绕中心天体匀速圆周运动,应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时,提出如何用这个思路“称量”月球的质量?启发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可以发射人造卫星绕月圆周运动,测出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周期,进而计算出中心天体月球的质量。

  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时间关系,计算天体的密度没有加进去,很是遗憾,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拓展知识,让学生讨论如何计算天体的密度,授课内容会更丰富一些,同时也开阔学生的视野。

  2、在分析物体所受重力等于万有引力时,在教学实施时,是从赤道位置入手,由于赤道位置向心力最大,而且远小于物体所受重力,所以忽略地球自转影响条件下,物体所受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如果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无论是赤道还是地球表面其他任何位置,向心力都远小于物体所受重力,那样效果会更好。

  3、在设计发现未知天体这一板块内容上,教材对于冥王星具体是如何发现的,没有做确切的说明。实际上经现在科学证明,冥王星对海王星的引力影响很小,所以冥王星的发现,不是因为海王星的理论计算轨道和实际轨道有偏差而得到的,而是因为偶然发现的冥王星。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说明确,也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反馈情况学生存在的问题:

  1、对于环绕天体绕中心天体圆周运动的物理模型中,学生对于谁是环绕天体和谁是中心天体还是显得模糊不清,以及轨道半径和中心天体半径的大小书写上,还是容易混淆,所以应该重点强调。

  2、不列原始公式,而是直接把课本上推导出的结果写出来,然后代入数值求解,在此要特别强调列出原始公式,因为这是考试的采分点,也是考察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程度。

  3、数学计算错误,由此可知学生代数式运算能力不够,所以在此应特别要求学生细致认真计算结果,并点拨关于该类计算的方法。

  通过参加这次研究课活动,有很多体会,要想上好一堂课,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花时间,关键还是要用心。用心去备课,用心去查找资料,虚心学习,认真钻研,每试完一堂课,都要认真分析不足之处,还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即便这样反复了几次,最后正式上完课后,还是觉得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只要善于发现,用心去领悟,我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课后反思07-03

《秋天》课后反思07-30

《海燕》课后反思04-02

《背影》课后反思04-18

穷人课后反思03-10

小班课后反思03-10

海燕课后反思06-28

《草》课后反思06-30

《周长》课后反思07-10

长城课后反思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