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是教育的要义随笔

时间:2022-06-22 01:20:19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回归是教育的要义随笔

  流传已久的2017年高考新版方案,各省实施细则尚未发布,意味着另一只靴子还没有落下来。网络和坊间利益相关各方,尽力发挥想象,进入臆测状态。

回归是教育的要义随笔

  改革的指向,一是让外语回归工具性,恢复和提高母语的地位;二是消灭文理科分野,鼓励学有专长;三是带来教学方式、学习安排和校园文化的变化,教与学的互动增加,或望改善学校教学生态。

  我是一名将要经历高考的文科生,利害攸关,对未来高考政策的变化,难以做壁上观。对大多数应往届毕业生来说,由于担心对新政策不适应,没有好的预期,都想赶旧政策的末班车“逃”关。新旧政策交替的鸿沟,对本届高考生形成了破釜沉舟的压力,我愿临门一跳,舍我其谁!

  难能可贵的是,政策的主动变化,为探索中国教育变革带来了曙光。数十年铁板一块的高考幕墙凿出的这一块光亮,透出回归教育本意的微光。

  孔子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经典人文熏陶下的做人,比纯粹的知识来得重要得多。成人前的教育,更多应是培养爱国家、爱社群、爱生活的通识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认识事物、辨别事理、培养兴趣、涵养情怀、格物致知的生存及发展能力,把精英培养交给大学或更高阶的学历教育完成。当下教育的种种尴尬或许就来源于,把选拔性的精英培养定位在未成年阶段,艰涩、生难、刁钻的命题思维,世故、世俗、繁冗的成人世界,过早交给我们。想通过一揽子早期介入的成人化方法,来搭建通识教育和精英培养之间的坦途,却忽视了人的认知局限,违背了人的成长规律,造成了学生精力在高中阶段过度投入乃至透支,而大学阶段后劲乏力的窘况。学习变得不再是一件有满足感的事情,更谈不上如何去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掘和放大自己的潜能。

  高中阶段应该学什么?为衔接学历教育要做好怎样的准备?如何为后续学习和接轨工作提供充分的动力?是时候检视应试教育指挥棒所到之处带来的成才冲动和表面繁荣了。回过头来看未来的这次改革,语文成为高考分值最高的科目,达到180分,形成以母语为核心的“3+1”结构。作為中国人,学好自己的母语,在母语的阳光雨露中感受传统国文的积淀和精粹,让知识传习、人格养成,建立在较为厚实的文化土壤和现实根基上,这是基础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教会我们将来面对问题,独立思考,自身应该具有的资质。

  试想,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很难有我们这样,作为国家教育重点科目安排,把一门外语从小学学到大学毕业。外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历来应为使用者掌握,学无以用,更遑论学以致用,浪费了很多的教学资源。一个高中生做不到阅读流畅、文从字顺、交流顺畅,他没有从自己的母语中获得充分的自我认同、满足感和审美情趣,很难期望他从内心里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辨别潮流浮泛掩盖下的是非,服膺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符合主流价值的“三观”。

  回望自己读书以来十余年的整体感受,知识的获得,并非都来自内在学习驱动,也不全来自兴趣爱好、未来择业的指引,科目设置、教学安排、海量刷题、考试排名、高考倒逼,很难说学习知识是件享受的事情。当然,不可否认,学习能吃苦,是成人后经历风雨、有所担当的心理基础。为了追求更好的实现路径和教育效果,借鉴古今中外好的经验,从教育制度和内容安排上做好顶层设计,能够更好改善当下教育的困惑。即便语文考试,也可以结合书本知识运用和现实问题,包括纳入社会实践课程,启发学生的思考,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务能力。至少,逐步改善现在境况的积极变革,作为受惠群体,学生们也会积极参与支持。

  蔡元培在表述教育的功能时,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让高中生从神经高度紧绷的状态中走出来,充分吸收母语的养分,这也是本轮,为我们释放的一种善意和希望。抛弃与我们年龄、心理不相符的功利、浮躁,让一代学生变得从容、沉静,自我体认,自我觉悟,自我提升,从内在生发个人责任感和积极能量,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幸福生活的主体,这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负责任的态度,也体现了教育本身的要义。

【回归是教育的要义随笔】相关文章:

放养教育,回归社会06-27

回归自然的心情的散文随笔06-28

《回归教育的原点》评课稿06-28

教育随笔 随笔作文06-29

教育随笔07-02

教育的随笔04-03

教育的随笔05-07

[小班教育随笔]小班随笔05-24

教育随笔:鼓励教育05-14

教育随笔:爱的教育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