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抽屉原理的课后反思

时间:2022-06-22 12:44:27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抽屉原理的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与发展的过程,同学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为同学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同学在观察、猜想、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学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抽屉原理的课后反思

  一、“创设情境——从同学熟悉的“放球”游戏开始,让同学初步体验不论怎么放,总有一盒子里至少放两个球,使同学明确这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同学利用已有的经验初步感知笼统的“抽屉原理”。

  二、建立模型——本节课充沛放手,让同学自主考虑,采用自身的方法“证明”:“把4枝铅笔放入3纸个盒中,不论怎么放,总有一个纸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然后交流展示,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此处设计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同学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同学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同学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同学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同学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同学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笼统的数学思维。在评价同学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同学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同学在自主探索中体验胜利,获得发展。在同学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同学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考虑问题。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抓住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用“有余数除法” 形式表示出来,使同学同学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假如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里,看每个抽屉里能分到多少本书,余下的书不论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比平均分得的书的本数多1本。特别是对“某个抽屉至少有书的本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同学从实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三、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议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同学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从探究具体问题到类推得出一般结论,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再到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找到实际问题和“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同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考虑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同学的数学思维能力。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注重层次,有坡度。第1 、2题,同学可以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加以解释。第3、4题同学需要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同学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同学在运用新知灵活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第5题是用理论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游戏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抽屉原理的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材《抽屉原理》评课稿07-21

抽屉原理教案07-09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通用12篇)03-24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02-01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02-22

抽屉原理及电脑算命06-25

《抽屉原理》教学实录06-29

《抽屉原理》评课稿04-08

抽屉原理评课稿(经典)10-19

抽屉原理评课稿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