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山地的形成》课后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
根据新课标准的要求,《山地的形成》这一节是作为认识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到内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这一节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不多,但 “山地的形成”涉及到地壳运动,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讲解背斜、向斜及断层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迁移出背斜向斜断层的地理意义,这是该节课的意义所在。在背斜与向斜的判断讲解中,岩层的新老关系通过动画演示,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地形倒置的原因分析特别要指出背斜主要是顶部受张力作用而向斜则是槽部受到挤压作用形成的,其受力部位和受力方向不一样。对于向斜的槽部在受挤压作用的讲解中采用了两手的相互挤压方式,学生理解较简单。在背斜的储油构造中应指出岩层都是致密的,没有空隙的,而在岩层的交界处有小的缝隙,在地壳运动中油气会向此聚集形成富集区。关于背斜、向斜和断层的地理意义,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加以分析说明,让学生产生理性认识。同时结合教材p74“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火山的成因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对于火山的教学,通过视频(如维苏威火山的喷发)资料,边看边想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这部分教学难度不大。对“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高考热点。本知识教学可以围绕“活动”内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活动1,通过对表4.1和表4.2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活动2的探究重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图4.16中不同地区地表形态的差异;
2.观察、对比图中不同地区公路形态特点;
3.引导学生提取图中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分析在山地地区不同位置,影响公路线路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以加深对“山地影响交通运输”这一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关系非常密切,以实现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
【《山地的形成》课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课后教学反思01-25
课后教学反思04-10
雨点课后教学反思07-02
《影子》课后教学反思07-02
《秋天》课后教学反思07-02
西湖课后教学反思07-02
蜜蜂课后教学反思07-02
麋鹿课后教学反思07-02
秋天课后教学反思11-01
音乐的课后教学反思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