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析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论文(通用5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析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浅析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论文 篇1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此较晚,目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参考普通教育课程的体系,适应两型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太完善。正确和充分认识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是建设符合职业教育自身规律、符合职业教育课程要求、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的前提。
我国早期的职业教育课程是以职业工作情境为前提开设的,主要是职业技能、职业经验的传授,这种传授方式存在知识面的随机性、狭窄性和经验的互不连贯性,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为了建立我国完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进行尝试和探讨,不断将相关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组织和编排,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特征
职业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实际生产、服务和管理紧密相关的,是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职业领域中所涉及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的整合,其重点是传授操作技能,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关注运用的条件、方法、手段及效果的评价等,而不是过分强调原理分析和理论推导。课程的重点在于生产、服务等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态度的养成。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基本上以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度。因此,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在内容上既有别于高教课程的理论性,又不同于普教课程的基础性。
另外,职教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使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最快的反应,把社会需求当作职业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特别是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和技术的层出不穷,新的科学理论从产生到应用与生产实践的周期越来越短,每3~5年就有约50%的职业技能需要更新,原有的工作岗位的职能、技能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越来越细化。所以,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对劳动者的要求,适时地更新课程。
二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特征
从社会活动的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可以将人才大致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其中职业教育主要担负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这类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他们是一批掌握成熟的技术和服务规范的人才.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为物质形态的物品或者对社会创造直接价值,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工程施工员、农艺师、车间主任、工段长、护士长、会计、统计、导游、以及企事业机关的中高级职员等等。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能适应学生毕业后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需要。这要求其课程结构体系不是按学科要求而是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与生产有直接的关系,这也是由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在社会上找到本专业的工作,在课程设置上强调明确性:不仅人才培养的层次明确,而且工作方向明确,其专业或工种的设置与职业的对应性较强,有的甚至直接与工作岗位相对应。因此,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十分明显,这种定向性可以是针对一个工作岗位,也可以是针对一群工作性质类似或相近的工作岗位。近年来,随着工作环境变化的加速,工作岗位的流动性增强,课程体系中对增强职业适应能力的课程逐渐引起重视,尽管如此,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仍是不可忽视的。
三 职业教育课程实践环节的特征
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短暂的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是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毕业生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的原因之一。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十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大大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环节中,缩短了对知识的验证期,缩短了与就业单位的磨合期。如:现代职业教育实践性课程中就包含了实验验证、实训模拟、代岗实习、代岗作业、创作设计等内容,这些实践内容有绝大部分是在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里完成的,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学生就有机会去了解或熟悉以后工作的性质,有时间去总结经验和调整下一步学习的重点,为明确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提早做出相应的计划。当然,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但并不排斥必要的理论性课程的教学,在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也讲求理论性,这种理论性课程结构强调宽基础(与专业相关的姊妹学科),以利干学生后续的发展。保证主干学科,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覆盖面,加强高新技术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职业教育教育的另一个特色。
四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特征
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不但要适应职业世界和各地区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变化,而且要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因而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上要求具有灵活性。近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了CBE(能力本位课程模块)、MES(技能培训模块)教育方式,这种模块化的特点是将对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的各学科,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打破学科课程过分知识化、系统化的倾向,以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为重心。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培养方向,将相关单元组合成不同目标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整不同模块的组合.及时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还能够较为灵活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模块课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习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根据就业需要和个人兴趣随时转换方向,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另外,灵活性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有极大的弹性和应变性,以提高其适应性,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的趋势正是这种灵活性特点的反映。
五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特征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客观标准,评价标准具有双重性,在评价过程中既采取校内成功标准.同时又采取校外成功标准。校内成功标准是指判断学生成功与否不是看分数高低,而主要是看实际操作能力,考查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定的程序完成某项任务;校外成功标准要求学生在劳动世界中证明自己的成功,其主要指标包括技术水平、求职能力、职业生存能力以及创业能力。例如,许多职业院校根据学生创作.设计的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来判定学生的课程成绩高低的依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校内成功标准是依据劳动世界要求制定的,而校外成功标准是职业教育者特别关注的,是课程体系的主要评价标准。
浅析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论文 篇2
摘要:职业教育是一种直接面向市场和促进就业的教育,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要服务和服从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相对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明显滞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那么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结构又应如何选择呢?本文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这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 改革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选择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呈现了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作为与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职业教育, 其课程设置应该和经济的发展同步。 但实际上,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却存在着缺陷与不足,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无法形成一种动态的融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是一种必然,而其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优化课程结构,于是就存在一个课程结构选择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的分配。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反思一下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必须进行改革。
(一)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缺陷与不足的表现
1、设置课程盲目,没有形成教学活动有机的整体
无论哪一种课程设置模式,都受到本校办学形式的制约。现在的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忽略教学活动是有机的整体,往往随意更改或设置课程。
2、课程之间不衔接,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组织形式也在急剧变革,学科与行业之间的界限被逐渐打破,社会需要宽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而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论证,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没有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甚至相互脱节,
不利于为学生今后工作奠定一个较为宽厚的基础 。
3、课程设置定位不当,与人才需求标准不符
课程设置在目标取向上,没有把现实和未来对人才需求标准结合起来考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没有以“必需”为纲,以“够用”为度,以实际“应用”为重点。
4、课程设置轻素质教育,急功近利
在课程设置与实施时,为了暂时需要,增减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甚至没有把理论和道德溶化在各种教学内容和过程内,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改革的方向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应立足本校,着眼于本地经济的实际需要,贴近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经济生活服务,这样才有可能为发展着的生产力提供人力资源。
1、立足本校,培养复合型人才
课程设置是由学校实施的,学校是课程设置的实践者。职业学校应从“学科本位”教育质量观过渡到“社会本位”教育质量观的情况下,开始引入“人才本位”教育质量观,根据本区域、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学校允许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积极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或“双专业”以及系列实用课程等, 以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 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未来岗位的能力的要求。
2、依托本地经济发展, 培养应用型人才
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区的资源和主导产业也不尽相同,而且各地区的经济由于诸多原因,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 更主要的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 必须建立在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基础之上, 使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既具有国家规定的统一性, 又具有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灵活性, 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适应经济发展趋势, 培养先进型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出现。职业课程体系中过时的、陈旧的, 甚至是错误的东西,不能按社会需求剔除、摒弃, 融入新的科技因素,优化课程来培养人才,必然造就一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无用人才,所以,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更新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更新教育观念,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灵活的学习制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学会掌握并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体现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选择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必会引起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变化, 从而就存在一个课程结构选择的问题。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结构选择的探讨应从其特性入手,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课程开发,从而构建能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和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一)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特性
1、讲求课程相对的独立性
职业教育是把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通过教育让学生掌握,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毕业后到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现行的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来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讲求课程的相对独立。
2、课程存在显著的跳跃性
以满足“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由若干个符合大岗位群的课程模块组成,职业岗位的要求不一样,要求其课程也是不系统的, 要突出实用性, 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条块分割的`界限, 把培养目标、专业发展方向、教学内容等融合到课程建设中去,跳跃性的课程结构是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最显著的特色。
3、课程重视实践性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必然决定职业教育要重视实践性课程的教学。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课程包括动手操作的实验、模拟试验、实习、设计、实训等。职业教育也强调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但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的理论性,到底传递什么类型的理论知识,传递多少理论知识,什么时机传授为宜,还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也就是适当兼顾一些学科理论知识,是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作铺垫,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
(二)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选择的理念
课程理念是指人们对于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管理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或哲学观点。当前,职业教育课程确立了“做人与做事双维度、社会与职业双向度”的基本理念。
1、做人与做事双维度
职业教育通过课程活动,使教育者自觉地把学生素质提高与能力培养、知识学习的过程融为一体,要让学生树立高尚的精神境界,学会做人,也就是促使学生自主地形成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优秀品质的人,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人,能融入社会、具备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并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要让学生学会做事,也就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娴熟的职业专门技能,形成独特的智能结构 ,具备职业岗位任职需要的就业能力、具备职业岗位任职需要的就业能力和个人发展要求的就业竞争能力并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2、社会与职业双向度
职业教育应十分重视受教育者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训练,它包括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和判断能力、承受能力、创造性和适应能力、独立性与参与能力、反省能力、思维能力及责任感、以及使用信息的能力,即“通用能力”。通用能力在众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中都受到重视,主要在于它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应责无旁贷地在学生职业生涯开始以前,有意识、有目标地训练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通用能力”,做到社会与职业双向度。
(三)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结构选择的现实因素
1、学生的文化基础
近几年来,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及高中扩招,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下降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普遍文化基础课差,学习习惯差,在基础教育阶段班集体中是经常受批评的群体。
2、学生学习的时间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职业学校普遍实行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传统学制,学习期限的长短、教学计划的安排基本上由上级教育部门统一制定。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大多为二到三年,在这二到三年时间内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又要发展职业实践能力, 所以相对而言学习时间比较短。
3、职业教育的功能
职业教育的功能就是为职业教育活动提供服务,最终目标就在于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和更健康地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4、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走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和劳动力市场化步伐加快,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也在不断地向多元化发展。从近几年的毕业生出口看,对口升学、本地就业、外出就业、创业等并存,就业和自谋职业并存。同时,各行业专业就业需求也存在不平衡,非专业对口就业和创业逐年增多,这与现行的教学机制产生了无法回避的矛盾,而且呈加剧趋势;另一方面,非对口就业增多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声誉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此外, 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品位、充实个人知识的需要等也是选择课程结构应考虑的因素。
(四)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的开发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是指构建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课程方案的整个过程。无论课程开发过程、还是最后采用的模式,都必须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服务,为学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打造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品牌服务。
1、课程开发过程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要经过课程分析、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三个阶段。其中,课程分析是课程开发的客观基础;课程设计是在课程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课程观,确定课程的目标、内涵、结构等总体构想和具体课程标准的过程;课程编制是遵循认知规律和循序渐进原则,对形成的课程方案以一定的模板进行选择和组织的过程。经过课程编制,最终开发出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形成的培养方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科技进步、市场需求、教育学与心理学以及教育技术学发展、教育政策导向等进行调整。
2、职业教育课程结构选择的模式
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课程开发活动和课程本身的原则规定、具体的课程开发活动及其成果。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教育,培养不同的专业人才,应采用不同的课程模式。农业经济或工场手工业经济时代采用“知识本位”的课程模式,人们看重的是经验和知识的价值;工业经济时代采用“能力本位”的模式, 以提高效率;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需要学习借鉴国外职教的课程模式,突破更适合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学科本位”模式和拘泥于专门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能力本位”模式的束缚, 坚持“职业知识是基础,职业能力是关键,素质与人格是根本”的课程观,承担起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知识的增长是快速的、无限的,而职业教育的学习时间、学习周期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学习兴趣、能力又是多样化的,所以,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形式下课程应采用“以就业为导向,基于职业能力,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模式,即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职业岗位群,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横向有机联系、纵向衔接贯通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的选择是课程设置改革后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关系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研究与实践,惟有如此,才能使职业学校的课程成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柔性接口,使适用社会的职业人才的学校培养与企业使用之间真正实现“提前培养,同步使用”。
浅析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论文 篇3
一、概述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之下,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已慢慢演变为一种新型的课程教育模式,它主要以工作任务为职业活动的核心内容,以职业活动的过程作为教学组织的重要线索,与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的一种能力培养、知识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职业教育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中就获得了较为突破的成果,并且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作为课程的改革方向,同时提出了新的课程有效改革模式。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有效地加强职业教育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开发,建立适合我国目前教育模式的课程,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项目课程的改革,需要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观点具备最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观点不仅是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获取到有用的专业知识,还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首要目的,课程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是社会与个人的沟通桥梁,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知识,还要通过外部的资源挖掘来融合到课程结构中去。从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角度看,课程的教育都有着两个最为基础的出发点,它们分别为工作体系和学科体系。工作体系的课程主要是将学生个体引入社会体系中去,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学科体系则是把学生个体引入不同学科中去,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力的高低来源于知识的吸收程度,也来自于不同的知识结构体系之中。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就要将学术教育与学科体系相结合起来;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将职业教育与工作体系相结合起来。
(一)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和杜威的“做中学”原则
多元智能的人才观通常会被认为:人只有智力类型上的不一样,绝对没有智力程度的高或低,有的人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有的人则拥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并不说明人存在有智商的强弱。很多人普遍认为,职校大多数的大学生之所以是高考的失败者,是因为职校大学生的逻辑和思维能力较弱,从而使得对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提升都不如本科大学生,同时,职校大学生还存在着较弱的数理智能,预示着各个职校需要加强学生的数理智能以及其他智能的开发。职业学院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将陈述性的理论知识点融入到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然后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杜威则作出了学校即为社会和教育即为生活的教育理念,同时还提出了“做中学”的原则。职业学院务必要以理论为项目课程的基础,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案,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作为首要目标。
(二)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以及工作本位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指的是:教师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来讲授知识,必须对学生给予一定的尊重,耐心教导,细心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并挖掘出来。同时,课堂的氛围十分重要,教师要制造出良好的课程氛围,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学习关注度,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激发、自我改进等良好的习惯。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指的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因为知识不仅仅是从教师的教学传授中获得,还需要学生自身通过自己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借助如教师、同学等的帮助,充分利用所需要的学习资源,以建构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工作本位的学习理论主要指的是:技术实践的知识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核心,主要以发展特定的工作活动和必要的相关技术理论知识为目的。技术理论知识都是与工作任务在相关联的过程中被教师有效地进行传授,让学生得以吸收。学生还需要通过完成制定下来的工作任务来建构起属于自己并与职业相关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将其发展成为较为完整的'劳动者品质。上述的三种理论都是将项目课堂基于工作任务而充分地引入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由教师制造出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安排学生、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作为学习课堂上的主体,让他们能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够拥有较高的自主性和自由能力,注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价值,细心地发现学生所存在的潜能并加以指导然后挖掘出来。同时,还要多组织学生多参与实践,在实践中体会社会经验,引导学生对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学习、合作、讨论以及到最后对问题的解决,有效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三)行动导向和能力本位的理论
行动导向的课程观念主要指的是: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中心主体,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主体和组织者,应当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信息、制定计划、评估计划以及实施计划,通过参与实践掌握更多不同的技能和知识,在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的积累过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念主要指的是:强调各个高职院校必须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型的教学理念及新的理论知识为主要的培养方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技能,抛开传统的理论知识,将新的理论切合实际地融入到技术学习中去。
三、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有效措施
(一)工作分析的技巧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最先要做到的就是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工作分析,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对于工作的分析只能是进行有效的、系统的工作分析,这样才能够做到对工作结构的准确把握。对于工作分析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企业家的选择。企业家的选择在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而从事工作分析的企业家应当来自于毕业生的求职范围之中,其就业岗位能够根据毕业生不同的性质、特点、类型、规模、等级选择相对应的企业,能够保障工作分析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以最大的程度来保障工作模块能够覆盖工作岗位。
2工作分析专业的引导。企业家都是来自不同的企业,其工作内容和性质都存在许多差异性的类别,工作分析专家应当鼓励企业家沿用高效的头脑风暴法,将不同的意见完整地表达出来,以具有线索清楚、层次分明且获得专家小组认可的特点的工作任务分析表,通过整合将专家提出的不同意见分别以其呈现给大家参考。
3工作模块的结构。工作模块一共有三个等级,分别为一级模块、二级模块、三级模块。一级模块是较为充实的模块,它的充实主要体现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产品的设计以及产品的维修等内容上。在工作模块中所包含有的内容里面只有工作,没有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这就需要在工作分析阶段进行掌握。一级模块和二级模块建议依照工作的项目来进行合理划分,而三级模块则可以依照工作的流程来进行合理划分。课程的结构依照工作项目所划分出来的模块加以分析和应用,而课程的内容则依照工作的流程所划分出来的模块加以分析和应用。
(二)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结构的设计
1项目课程门类的划分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都是来源于学科结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需要对课程的门类分别进行仔细地重新划分。在工作分析时,课程门类的划分主要以工作任务之间的差别为边界,不以知识之间的差别为边界。
2项目课程结构的设计项目课程结构的设计主要是依据课程的开发经验,而项目课程的结构模式主要由网络式、并行式、递进式、分布式、嵌套式构成。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要采取何种结构,都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确认。
3课堂学时的分配课堂学时的分配需要建立在合理、有效的基础之上,以工作任务模块的难度和重要性作为分配的依据,不以知识的难易程度作为学时分配的依据。因此,这就要求工作分析阶段需要依照不同的岗位需求,对每一个模块的难易程度以及重要程度进行仔细的调查。
四、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中的知识布局
项目的课程往往在不同项目之间的理论知识出现重复交叉的现象,某些项目课程的设定在第一个阶段都会融入过大的知识容量,使得其成为了项目课程开发的阻碍性难点之一。因此,为了有效控制项目的合理设置度,首先对项目知识容量的设置不能过量,达到稳定的基础结构状态,而对于较大的项目则可以采用分解模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再将模块设定为2个小时到3个小时左右,通过这种设定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时有成就感,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开发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它的开展能够有效推动课程模式的改革,让教育模式更加符合我国目前现状的职业教育的性质,迅速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能够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教学效率,也能够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模式的改变往往把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一起改变,要求项目教学要将“做中学”原则贯穿于课程之中,从而稳定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总的来说,项目课程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教育课程改革方向有着较为合理的选择,要想挣脱功利主义的现实束缚,就要从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中打破其不良存在,将职业教育发展得越来越好。
浅析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论文 篇4
摘要: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职业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职业教育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机械类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师生的重视。本文将从职业院校课程体系设计出发,阐述确立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最后提出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具体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机械类课程更突出实践性,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要提升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只有充分掌握机械操作的相关理论基础,学生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得心应手。因此,在重视实践的机械类专业教学的同时,教师也应给予理论教学充分的重视,并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一、职业院校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
课程体系设计的重要意义是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逻辑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有序,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研读教育部下发的教学大纲,仔细研究教学大纲对某一课程的具体要求,再进行课程设计,唯有如此,教师所设计的课程体系才会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结合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的特点,教师设计课程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应当是培养集生产、服务、管理能力于一体的高水平实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两大特点:首先是“高等教育”,即学生必须掌握与该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素养;其次是“职业教育”,即教学内容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与岗位要求相适应,防止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离的情况出现。
二、确立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原则
1.以具体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职业教育的指向性强,与社会需求连接紧密。因此,在进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教师要改变设计思路,将课程设计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上,而不是过分强调学生的成绩。课程设计应当包括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该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等内容。2.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只在教学设计中突出理论课程,这种做法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相违背,是不可取的。在职业教育中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会使职业教育失去自身的特色,学生在错误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很难突破自我、掌握应当具备的职业技能。因此,机械类专业的`教师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要遵循“实践为王”的原则,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加入社会实践与探究的内容,鼓励学生多体验、多动手实践,从而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为以后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做准备。
三、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1.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内容在课程中的占比机械类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机械类专业要求学生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并举,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只学习理论而不重视实践,学生所学的知识将会失去意义,而且与机械有关的知识总是处在不断的更新中,如果忽视实践这一环节,学生掌握的知识可能与社会现实脱节,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如果只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学习,学生的实践便只能停留在低端水平,不具备专业知识很难流畅地操作各种高精尖设备,学生的进一步实践必将受到阻碍。因此,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审视不同章节知识的特点,如对一些简单易懂的章节,可以减少理论讲解的课时,在带领学生简单理解本章节的知识后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而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章节,教师则要适当延长理论课的时间,在保证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还有的章节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教师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实践探究的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验证各种理论。从宏观角度来看,机械类专业的知识大致可分为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职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知识,如果按照这种分类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在安排基础的科学文化课程时,诸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英语等课程,多是为加强机械类学生的思想素质、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的课程,本身实践性并不强,教师便可以减少实践课时的占比,为下一阶段的教学留出更多巩固的时间。职业基础知识的课程便是典型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课程,因此,教师应当在这一教学阶段穿插部分实践课的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了职业技能教学阶段,实践的重要性便完全凸显了出来,教师应减少理论课的占比,大大提升实践课的占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在实践中了解岗位需求与职业要求的机会。
2.深挖传统课程内容的同时渗透创新思想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制造工艺设计的相关内容。教师在设计《机械原理》的相关内容时,很难有创新,这是由于该部分内容的识记知识较多,多是现成的理论研究结果,无论从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教师都很难赋予新意。面对这种难以创新的课程,教师可以转变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深挖这些知识的内涵。在讲解机械原理的相关知识时,结合最新的理论成果进行教学,教师甚至可以单独设置一个课时向学生介绍这些传统理论在当代机械发展中的最新应用,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设计》两部分内容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设计这部分课程时,可以充分突出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汽车设计为例,教师在设计与汽车相关的机械设计课程时,必须遵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规则。在最初的几个课时不宜安排难度较大的专业知识,因为一开始就安排难度较大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可以将最初的几个课时安排为欣赏课,向学生展示当代不同汽车的外形设计等内容,并鼓励学生讨论款型好、功能性强的车型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优秀的汽车造型设计所具有的共性,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在简单了解优秀汽车设计的特点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所总结的经验,自己设计一款车并阐明这款车的优势及设计的理念。学生设计这一环节的可操作性强、创新潜能大,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发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授《制造工艺设计》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必定会提到不同机械设备各自的优缺点及具体应用,在设计这部分课程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讨论、辩论等课程内容,从而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新思维。
3.加强校企合作,合理利用企业资源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对接社会需求最直接的方式,企业与学校不同,企业是直接面向社会经营的组织,企业对某一岗位的要求,实际上体现了社会在某一方面的需求,如果各职业院校能够积极与企业合作,便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丰富自身的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更加完整、科学。如机械类专业与相应企业进行合作,学校便可以合理利用企业已有的厂房设备鼓励学生进行机械操作,而不必花费大量经费重新购置机械设备。此外,企业与学校不同,为了提升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企业必定会实时更新生产设备,努力做到与时俱进,许多职业院校因经费紧张,很难做到这一点,如果学校能够加强校企合作,便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这一特点,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高端设备,可谓一举多得。如此,在进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教师便可以将校企合作环节加入其中,消除以往课程体系设计中所有课程都局限于校内开展的弊端,极大地扩展学生专业学习的空间范围,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4.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师设计课程体系、授课的重要依据之一,如何选用合适的教材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当前,我国多数职业院校的机械类专业用书并没有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甚至有部分职业院校的课本长时间不更新,这不利于建立创新、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不能有“一刀切”的思想,不能盲目模仿其他职业院校的做法,而应当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如果学校的师资强大,教师甚至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材进行教学,以突出个性化教育的特点。
四、小结
总之,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在实践中发现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践检验新的课程设计的实用性、科学性并不断纠正错误,才能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师必须在这个过程中贯彻创新观念,要充分研究本校学生的特点,同时结合中外先进的教学经验进行课程设计,使课程体系设计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郭月兰.中等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2]牛秋林,毛征宇,刘厚才.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
[3]袁小会,刘兵.英国职业教育对高职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
[4]李朱锋,顾海,孙健华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衔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
浅析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论文 篇5
摘要:通过梗概三段式课程模式、平台式课程模式和集群式课程模式的发展之沿革,厘清三段式课程模式、平台式课程模式和集群式课程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适应不同时期不同需求的转变之解读,从课程项目化、工作过程系统化阐释新型课程模式的推演。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分析
当前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科体系为基点、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由于我国的国情、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均和其他固家不一样,这决定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更具本土化、地方化。
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发展之沿革
1.三段式课程模式
三段式课程模式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或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四类。该类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沿袭传统本、专科的课程结构模式,以学科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虽然在安排与设置时会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教育,但未能实质性地突破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框架,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与职业教育课程定向性要求相距甚远。由于课程设置强调学科的理论性,还是按照原来概念、原理、定律为主,以间接经验为辅的学科割裂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各门学科间的分离,不利于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更不适合作为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因此,该种课程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初期存在的课程模式。
2.平台式课程模式
平台式课程模式即将课程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特色课程等分层构建“三级平台”或“四级平台”,按授课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纵向排列的课程模式。平台式课程模式是根据专业大类,通过拓宽专业口径而设计的一种课程模式,其覆盖面宽,不同层次课程问的口径窄。在平台式课程结构中,公共基础课平台主要是向相关学科拓宽,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素质教育的有关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平台主要是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构建成新的、统一的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群;专业或专业方向课平台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平台式课程模式强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现知识能力观,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适应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职业更换。
3.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
集群式模块课程开发者的主动性,即集合一群相关职业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其开发过程呈封闭环形结构,包括课程分析、设计、实施、评价四个步骤:课程分析是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设计是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课程实施是通过教学双边活动落实课程目标的过程,课程评价是依据课程目标检验课程设计的产生并予以反馈修正的过程。集群式模块课程以蒋乃平先生创建的“宽基础、活模块”为主要结构特点的课程模式为代表,根据职业群的实际需要和学校培养目标,借鉴CBE/DACUM方法,按“宽基础”、“活模块”两个阶段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实用性原则,对准具体工种的实际需要,设计出与MES内涵相同的模块,使学生可根据自己岗位定向、市场需求或兴趣爱好等来选择所需学习模块。“宽基础、活模块”为主要结构特点的课程模式两个阶段的时间需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而定。
模块式课程模式是在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各种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课程组合成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以能力为主线构建成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模块式课程模式中,可以分别构建出学科知识模块与专业能力模块,从而使二者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在模块式课程模式中,学科知识体系与专业能力体系是两个彼此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可以分别构建出学科知识模块与专业能力模块。学科知识模块是面向一群相关职业甚至几个相关职业群构建的,既有思想素质类课程、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类课程、数学和科学技术素质类课程、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等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又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等专业知识模块。专业能力模块或专业技能模块主要由实验、设计、实训、岗位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构成并设置若干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联系的培训模块。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可灵活组合成面向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职业岗位,成为系统综合、整体优化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二、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转变之解读
通过对西方各国高职课程模式分析评价,我们可以看到以行动导向型为代表的MES和CBE课程模式、以阶梯训练型为代表的双元制在课程开发、课程结构、课程特点、应用条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和缺陷。在设计教学模式时我们可以吸取西方各国在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高职发展实情,行业机构和职业院校根据实际情形,设计和开发能够反映职业教育特色的新型课程结构。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经历了三段式课程模式、平台式课程模式、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几个阶段,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依然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1.三段式课程模式解读
三段式课程模式以传授知识为基础,课程结构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部分所组成,通常将理论与实践课程并列,实践课单独设课自成系统,这样比较利于学校组织教学和进行课程评价。三段式课程虽然看似三个阶段互相联系、互相依托、依层递进。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长期的专业课和理论课分工教学,担任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对专业课教学内容知之甚少;担任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往往不精通理论课,对前述的教学过程抽检力度较小,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各自在规定的授课时数完成各自承担的教学任务,互不联系,各自为阵,使学生这个受众面比较孤立和静止地看待并学习这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内容。
2.平台式课程模式解读
平台式课程模式是转型过渡期存在的一种课程模式,根据专业大类,构建统一的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群,这多用于通识类课程和人文社科课程,多见于专业基础课和素质教育课程。在专业课层面进行平台式课程的搭建,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平台式课程模式虽然从课程体系设置上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适应性,但是平台式的课程模式不能适用于所有的专业,在平台式模式上进行修改和发展是高职课程发展的必然方向。比如:近年出现的“平台+模块”课程模式、“平台+岗位”课程模式、“平台+资源”课程模式等都是对平台式课程模式的一种补充。
3.集群式模块课程解读
集群式模块课程如果仅仅停留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成果上还远远不够,后续的集群式模块课程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注入新时期课程模式的改革内容,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注重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培养企业需要的高职人才。以往的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系统性,忽视了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动性,致使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科与学科间相互独立,关联度较少。我们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使高职课程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推演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逐渐由前期的理论模块和实际模块组成的模块课程、宽基础活模块课程逐步向项目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进行过渡。
1.课程项目化
课程项目化即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的设计遵循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思考性原则,通过筛选毕业生就业领域,将就业岗位所对应的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根据职业教育岗位群工作任务的方式设计为项目,若对应的工种具有实体性产品,可进一步将典型产品对应的工作具体化,从而形成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2.工作过程系统化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开发平台、课程模式、实施方案,分别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维度,从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节六个要素和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及评价六个要素零距离融合,从而实现“零距离”上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探索主要涵盖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工作任务分析过程、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的行动领域归纳过程、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的学习领域转换过程和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设计过程。
基于职业行动领域的课程项目化和工作过程系统化,打破了传统意义上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体系,是对国内已研究的集群式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在拓展过程中,适当地结合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引领教学法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组合,适应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特点,进一步探索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浅析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论文】相关文章:
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论文12-16
关于浅析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课程中的运用论文12-17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07-30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06-07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汇总15篇】06-12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范例(15篇)06-07
职业教育研究论文15篇[集合]06-07
现代汽车的维修特点浅析论文12-13
浅析体育教材钻研方式论文12-13
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考论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