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实录

时间:2023-02-27 09:49:54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实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课仅仅围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展开教学,从观察钢尺和橡皮筋的运动状态得出振动的概念,接着通过例证和反证的方法得出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并在此基础上延伸,例举生活中各种声音产生的原理。整一条主线仅仅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各种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探究,最终获得科学的结论。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用图示的方法将“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一现象放大。

  教学难点:

  怎样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振动现象。

  实验材料:

  1.分组实验材料——钢尺(10)、皮筋(10)、音叉(10)、水槽(10)。

  2.演示实验材料——大鼓、鼓槌、(为证明鼓面振动预备的材料:带线的乒乓球、塑料泡沫、沙子、米粒、豆子)。

  一、导入——听音设疑,激发探究兴趣

  T:首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段声音,让我们一起用心来聆听!

  (播放雷声、电话铃声、小孩的笑声、流水声、警报声、敲门声、雨声、多啦A梦主题曲。)

  T: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S:……

  T: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彩的声音世界中,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评析: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理解抽象的理论将更多地依赖直观现象的支持,课的伊始,教师通过多媒体形象展示各种声音,随即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教师顺水推舟地导入新课的学习,直观自然、水到渠成。】

  二、初探声音的产生——深入观察,发展科学思维

  (一)探索钢尺发出声音

  1.T:我这里有一把钢尺,它现在在发出声音吗?(没有)你有办法让它发出声音吗?

  S:有!

  T:让我们小组里试试,用多种方法让钢尺发出声音,请材料员来领取一把钢尺,拿到实验器材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小组实验:用自己的方法让尺子发出声音)

  【评析:以开放的问题模式让学生探索让钢尺发出声音的方法,生在这个简单的活动中边思考边活动。】

  T:你用了哪些方法让尺子发出声音的?

  S:(针对学生的回答,每一个问题都问:这个声音是谁发出来的?)

  【评析:在前一步的发散思维的基础上给了限制:如何让钢尺自己发出声音?有了前一个过程的分析,排除钢尺和其他物体发生碰撞、摩擦等情况发出声音,思考新的问题,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深入的一步。】

  T:你们是怎样让钢尺自己发出声音的?你可以上来演示一下吗?

  S:(边说边演示)把钢尺一头按在桌子上,另一头用手轻轻拨动。

  (如果还是出现钢尺和桌子碰撞的情况,教师演示两种不同的情况,由学生判断哪种是钢尺自己在发出声音。)

  T:你看到钢尺在发出声音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S:钢尺上下运动。

  T:它为什么会上下运动?

  S:因为手按了一下。(也就是说手用力了。)

  (板书:用力→上下运动)

  【评析: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钢尺的运动情况,得出钢尺在用力的情况下发生了上下运动,为振动概念作了初步分析。此外,在比较观察钢尺发出声音和不发出声音的区别,得出钢尺振动产生声音。】

  (二)探索橡筋发出声音

  1.T:现在,老师这里有一根橡皮筋,你有办法让它像钢尺那样自己发出声音吗?我们也在小组里试试!同时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T:你们又是怎样让橡皮筋自己发出声音的?

  S:(生边解说边演示)

  T:橡皮筋发出声音时产生了什么变化?

  S:橡皮筋左右运动(也可能是上下运动)。

  T:科学上,我们把一个物体,可以是钢尺,可以是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2. T:现在,你能来说说橡皮筋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S: 橡皮筋的声音是橡皮筋振动产生的。

  T:(板书:橡筋振动产生声音。)

  【评析:对细节的指导有时候是很重要的,教师对“振动”的教学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的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在钢尺自己发出声音的基础上让橡皮筋也自己发出声音,体会橡皮筋的左右运动,顺理成章地引出振动的概念。学生在深入观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提炼为科学语言,于是学生对 “振动”概念获得了层层深入的理解。】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06-06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12-27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05-06

《声音的变化》的课堂实录12-13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评课稿04-25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的教学设计(精选12篇)09-20

绝品教学实录01-27

斑纹教学实录01-27

理想教学实录01-27

杞人忧天教学实录08-04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实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课仅仅围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展开教学,从观察钢尺和橡皮筋的运动状态得出振动的概念,接着通过例证和反证的方法得出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并在此基础上延伸,例举生活中各种声音产生的原理。整一条主线仅仅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各种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探究,最终获得科学的结论。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用图示的方法将“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一现象放大。

  教学难点:

  怎样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振动现象。

  实验材料:

  1.分组实验材料——钢尺(10)、皮筋(10)、音叉(10)、水槽(10)。

  2.演示实验材料——大鼓、鼓槌、(为证明鼓面振动预备的材料:带线的乒乓球、塑料泡沫、沙子、米粒、豆子)。

  一、导入——听音设疑,激发探究兴趣

  T:首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段声音,让我们一起用心来聆听!

  (播放雷声、电话铃声、小孩的笑声、流水声、警报声、敲门声、雨声、多啦A梦主题曲。)

  T: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S:……

  T: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彩的声音世界中,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评析: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理解抽象的理论将更多地依赖直观现象的支持,课的伊始,教师通过多媒体形象展示各种声音,随即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教师顺水推舟地导入新课的学习,直观自然、水到渠成。】

  二、初探声音的产生——深入观察,发展科学思维

  (一)探索钢尺发出声音

  1.T:我这里有一把钢尺,它现在在发出声音吗?(没有)你有办法让它发出声音吗?

  S:有!

  T:让我们小组里试试,用多种方法让钢尺发出声音,请材料员来领取一把钢尺,拿到实验器材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小组实验:用自己的方法让尺子发出声音)

  【评析:以开放的问题模式让学生探索让钢尺发出声音的方法,生在这个简单的活动中边思考边活动。】

  T:你用了哪些方法让尺子发出声音的?

  S:(针对学生的回答,每一个问题都问:这个声音是谁发出来的?)

  【评析:在前一步的发散思维的基础上给了限制:如何让钢尺自己发出声音?有了前一个过程的分析,排除钢尺和其他物体发生碰撞、摩擦等情况发出声音,思考新的问题,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深入的一步。】

  T:你们是怎样让钢尺自己发出声音的?你可以上来演示一下吗?

  S:(边说边演示)把钢尺一头按在桌子上,另一头用手轻轻拨动。

  (如果还是出现钢尺和桌子碰撞的情况,教师演示两种不同的情况,由学生判断哪种是钢尺自己在发出声音。)

  T:你看到钢尺在发出声音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S:钢尺上下运动。

  T:它为什么会上下运动?

  S:因为手按了一下。(也就是说手用力了。)

  (板书:用力→上下运动)

  【评析:通过指导学生观察钢尺的运动情况,得出钢尺在用力的情况下发生了上下运动,为振动概念作了初步分析。此外,在比较观察钢尺发出声音和不发出声音的区别,得出钢尺振动产生声音。】

  (二)探索橡筋发出声音

  1.T:现在,老师这里有一根橡皮筋,你有办法让它像钢尺那样自己发出声音吗?我们也在小组里试试!同时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T:你们又是怎样让橡皮筋自己发出声音的?

  S:(生边解说边演示)

  T:橡皮筋发出声音时产生了什么变化?

  S:橡皮筋左右运动(也可能是上下运动)。

  T:科学上,我们把一个物体,可以是钢尺,可以是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2. T:现在,你能来说说橡皮筋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S: 橡皮筋的声音是橡皮筋振动产生的。

  T:(板书:橡筋振动产生声音。)

  【评析:对细节的指导有时候是很重要的,教师对“振动”的教学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的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在钢尺自己发出声音的基础上让橡皮筋也自己发出声音,体会橡皮筋的左右运动,顺理成章地引出振动的概念。学生在深入观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提炼为科学语言,于是学生对 “振动”概念获得了层层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