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教学实录

时间:2022-06-26 05:05:47 语文 我要投稿

《求平均数》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求平均数》教学实录

  师:"我们搞一次拍球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这个比赛怎么搞呢?谁来出个主意?"一个学生提出每人轮流拍,然后把总数加起来。吴老师(面带疑惑)说:"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是每个同学都来拍,时间太紧张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时,同学们鸦雀无声,吴老师在等待。忽然,一个同学(高高地)举起小手,她说:"让全队同学推荐代表来拍。"吴老师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共同商量每队选出3名代表比赛。

  课伊始,趣已生。从同学喜欢的拍球游戏入手,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同学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同学。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比赛开始,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请学生当小裁判,老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乙队分别拍了:8个、13个、14个,甲队分别拍了:11个、14个、16个。吴老师要求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口算或用计算器计算每队的结果。结果算出来,吴老师(热情洋溢地)宣布:"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47个,乙队拍了35个,甲队胜了。"吴老师面对获胜方(深情地)表示祝贺。(一声祝贺,一个鞠躬,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吴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欢呼,甲队则没有反应。吴老师耐心等待问:"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有的同学皱着眉思考着)一个同学(勇敢地)举起了手,(急切地)说:"我们队3个人拍球,乙队4个人拍球,这样比赛不公平。"(吴老师的耐心等待终于使学生自悟了)"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吗?"老师把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向了学生。

  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学生请出"平均数"。学生们感受着"平均数"此时出现的价值,产生了学习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又一次促使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计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同学们有的用笔算的方法计算结果,有的使用计算器来计算结果。(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吴老师边巡视边说:"出现问题了是吗?有的同学的结果有余数,(11……3和13……2)有的同学的结果是小数(11.75和13.666666……)。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11.75更接近哪个整数?""接近12。"学生回答。"我们就说计算结果大约是12,用约等于号表示。(吴老师边说边板书)谁来说一说(11+14+16)÷3的结果是多少?"同学用同样的方法得出:13.66666……接近14,约等于14。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以乙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12表示什么?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你怎么认识理解12这个数?生1:我拍了13个,把多的一个给其他队员了。生2:我拍了14个,把多的2个给了拍8个的同学。生3:我很高兴,本来我拍了8个,他们又给我增加了4个。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

  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体会描述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吴老师进行了总结:12这个数是8、13、14、12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生:平均数。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吴老师感慨地说。(生自由发言)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生2:平均数,你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真可谓发自内心)

  师:平均数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出现了,是谁把平均数带进了课堂?我们把他请上来。

  那位同学走上来,吴老师说感谢你。他(不好意思地)说:谢谢大家。他的内心深处感受着成功的喜悦。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学生举例。有的说考试统计分数需要平均数。有的说歌手比赛打分时用到平均数,……

  吴老师根据上海的实际提供了一些学生身边的信息:

  浦东机场日均起降航班达379架次。

  磁浮列车周一至周五日均客流量4000余人次。

  ……

  根据以上信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谈了对平均数的感受,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一)门票统计问题

  出示统计图,学生观察。

  上海五一期间东方明珠电视塔售出门票统计图(略)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生1:5月1日参观的人数是1100人,2日参观的人数是1300人,3日参观的人数是1000人……

  生2:我知道5月2日参观的人数最多,5月5日参观的人数最少。

  师:面对这么多信息,你还想了解什么?

  生1;五天内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张?

  生2:五天一共收入多少钱?

  生3:为什么1日、2日参观的人数多,后几天一直在下降?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是善于观察、思考、提问。

  1.请你估计一下,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1000张"、"1100张"、"1200张"、"900张"、"2000张"……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报出自己的估计,吴老师不动声色。

  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着,吴老师一边巡视一边鼓励学生。"同学算得很认真。""书写得真整齐。"

  很快,结果出来了,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说一说,你是怎样验证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来再除以5。

  这时,吴老师拿着话筒来到一个小男孩面前:这位小朋友始终没动笔,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从1300中拿出300张分给5日,从1100张中拿出100张分给4日,这样每天售出门票都是1000张了。

  这时,吴老师又让同学给自己的方法起个名字。"先加后除法。""移多补少法。"同学们兴趣盎然。吴老师来到估计2000张那位女同学身边摸着她的头亲切地说:"请你去问问同学,听听其他同学是怎样估计得这么准确的。"

  被采访的是一个小男孩:"你估计的2000张比最大的数还多,这是不可能的,平均数要比最大的数少,比最少的数要多。"

  吴老师转过身来,摸着小女孩的头说:"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你想说什么?"

  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说:"我估计的数跑到最高的数外边去了。"

  一个"外边"正表现出了孩子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孩子对自己学习的反思。吴老师心中的

【《求平均数》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求平均数教学实录07-05

小学数学《求简单的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07-04

《求稍复杂的平均数》课堂实录07-02

小学数学《求平均数》课堂教学片段实录07-04

平均数的教学实录07-01

《平均数》的教学实录07-04

平均数教学实录模板07-01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实录07-01

青岛版平均数教学实录07-01

平均数的课堂实录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