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望月》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时间:2023-04-06 14:49:07 少烁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王崧舟《望月》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运用课堂实录教学,不仅给老师起到了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通过课堂实录我们可以学习名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崧舟《望月》第一课时教学实录,欢迎阅读与收藏。

王崧舟《望月》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王崧舟《望月》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亮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去感知世界。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去感知世界。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们是哪个班的?

  生:五(2)班

  师:早听说你们班个个都很聪明,能不能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老师小时候总会望着月亮出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月亮里面有嫦娥姑娘。

  师:是吗?原来月亮里面有仙子啊!

  生:因为月亮很美。

  生:月亮会让人想起家乡……

  师:小时候大人们总说不能用手指指着月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听大人们说会烂耳朵。(众笑)

  师:是啊!直到现在我也不敢指着月亮。自古以来,月亮在人们心目中都是神圣的、圣洁的。月亮还被人们写成了一首首经典的诗词、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第二版块:教学“眼中月”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散文

  生:齐读课题:望月

  师:(出示:江月图)继续引导读,创设意境:看,晴朗的夜空,一轮明月映照着江面,是那样的宁静而优美,此时此刻,我们正沐浴着月亮的清辉,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课题。

  生:轻轻地读课题《望月》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课题重点写了哪写人眼中的月?

  生:课文重点写了“我”、诗人、小外甥眼中的月。

  师:

  (板书:我、诗人、小外甥)

  师:

  我眼中望见的月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CIA出示丈中第二自然段)

  生:静心细读课文。(约3分钟)

  师: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刚才读的特别投入,就请你为我们读一读这段话,好吗?生:学生读第二段。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就仿佛看到了一片优美的月色,真好!

  师:同学们,你们听出了吗?整段话其实就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生:这段话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

  师:大家同意吗?(在电子白板上画出第一句)那围绕这句话作者分别写了哪里的月色呢?

  生1:作者写到了江面的景色。

  生2:还写到了江两岸的景色。

  师:作者由江面写到江两岸,由近到远地为我们描绘了月下江畔的景色。同学们,这段文字你们都能读懂吗?浏览一下这段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出示第二段)

  生:默读,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后纷纷举手。

  师:谁来说说,你有哪些字词不理解?

  生1:“清辉”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知道,“清辉”在文中其实指的就是什么?

  生:“清辉”在文中指月光。

  师:此时的月光是那样的纯净,那样的皎洁,这样的月光又称为“清辉”。还有不懂的吗?生2:“剪影”我不懂是什么?

  师:刚开始老师也不太明白,后来看了几幅照片,就知道了。请同学们看几幅照片。(投影出示群山剪影的画面,两幅是日落以后山和树的剪影。)什么叫“剪影”懂了吗?

  生:月光下,那远处的山和树林看不清,只看见黑色的轮廓。

  师:真聪明,一看就明白了!还有吗?

  生:生:“芦荡”

  师:谁知道?

  生:江边长了很多芦苇。

  师:应当再加三个字——江边长了很多芦苇的地方。

  师:还有吗?如果没有,老师问你们一个,这儿为什么用“镀”而不用“镶”?

  生:“镀”指整个都有,而“镶”只是指边上有。

  师:你说整个都有,都有什么?

  生:都有月光。

  师:哪里都有月光?

  生:黑色的剪影上都有月光。

  师:是啊!远处黑色的剪影原本并不好看,可是在月光安详的映照下显得那样静谧、柔美。文中有一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你们发现吗?

  生:是“安详”。

  师::“安详”可是个让人心动的词,这个词本是形容人的神情十分平静,很从容,用在月亮身上,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很有情,仿佛月亮也有了生命。

  生:我感觉月亮仿佛也像母亲一样让人亲切,温暖!

  师:是啊,此时的月亮就像是一位慈爱的长者,她用自己的清辉装扮着这片大地。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的一处微妙而美好的情思!你敏锐的捕捉到了,真好。

  师:词语理解了,我想你们会读得更好。请大家再次默读这段文字,想一想,假如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色,你会用哪个词?

  生:静读思考。

  师:谁来说说?

  生:这是一片宁静的月色。

  师:请把你的感受带进去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师:你会用那个词来形容今晚的月色?

  生:我想用“优美”形容今晚的月色。

  师:也请你读一读这段话,读出这片优美的月色。

  生: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师:读这段话要慢一些,低一些就更优美了。你还觉得这样的月色如何?

  生:我觉得这样的景色很安详。

  师:你能读出这样的安详吗?来试试。

  生:练读。

  师:这段优美的文字,我们品味出了宁静、优美、安详,真好呀!这样的月色,这样的文字,你觉得最适合我们班谁来读?

  生:钱添添。

  师:那就请钱添添为我们朗读这一段,老师再给你一点音乐,相信你会读的更好。

  生:配乐朗读(学生读的很有感觉)

  师:你不但自己欣赏到了这片优美的月色,还把这片月色送给了我们,谢谢你!读的真好,同学们,其实只要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去读,都能读好,它适合我们每个同学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独特的.月光。让我们伴着音乐一起读出这片江上月色。(配乐、齐读)

  生:齐读。(在配乐下读的很有感情)

  师:这段话写的是什么月?请你思考。看谁能把这个自然段读成几个字。

  生:明月。

  生:亮月。

  师:你们怎么知道月是明的,月是亮的?

  生:用眼睛看到的。

  师:对,这节写的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月,是什么月呢?——是“眼中月”。(板书:眼中月)

  第三版块:教学“诗中月”

  过渡:沐浴在这明月的清辉下,作者今晚是睡不着觉的,而今夜难眠的不只是我一个人,还有谁呀?

  生:小外甥。

  师:他们现在在干什么?

  生:背诗。

  师:浏览3—13自然段,画出我与小外甥比赛背的诗句。读一读。

  生:自读画诗句。

  师:谁来读这些诗?

  生:读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多美的诗句,谁还想读。

  生:再读。

  师:你看这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月亮在这里是什么?

  生:白玉盘。

  师:在这又变成了什么?

  生:地上霜。

  师:到了这月亮又是?

  生:半轮。

  师:你看,月亮在诗人的笔下是“多变”的。在有月的夜晚,诗人也是睡不着觉的,诗人借月在诉说着什么呢?你能从上面的诗词中隐隐约约感觉出来吗?

  生:我从“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读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师:这是一轮思乡之月。请读出思乡之情。

  生:诵读这句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我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感觉到了诗人的孤独之情。

  师:这是一轮孤独之月,请你读出这份孤独。

  生:诵读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生:我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读出了诗人是忧愁的。

  师:这是一轮忧愁的月,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

  生: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月,在诗人的眼里不仅是多变的,也是“多情”的。我们来一起有感情的吟诵这些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生:齐诵诗句。

  师:“我”和小外甥比赛背得诗结束了吗?

  生:没有。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这里有省略号。

  师:这个标点好奇怪呀,是两个省略号连用。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

  生1:表示省略了许多内容。

  生2:一个表示“我”说的,一个表示小外甥说的。

  师:看看它在文中代表哪段话?

  生:13自然段。

  师:这里省略号是单独成段的,表示整段话的省略通常用两个省略号。看来呀!有月的诗多如繁星,我们也来学着比赛背有月的诗,好吗?

  生:对诗……

  师:同学们,这里写的是诗人望到的月,那就是诗中月(板书:诗中月)看来,多情的诗人在有月的夜晚个个都失眠了,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有月的诗在人间传诵。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不过现在我们还是回到江轮的甲板上,看看,在小外甥的眼里月又像什么?

  生:天的眼睛。

  第四版块:教学“幻想中月”

  师:你看,这小外甥眼里的月与“我”眼中的月,诗人眼中的月可就大不一样了,小外甥眼里的月让我们感觉到什么?

  生:有趣。

  师:是啊!月亮在小外甥的眼中是有趣的,它不但像天的眼睛,而且还会把小外甥从睡梦中叫醒,月亮困的时候,还会闭上眼睛,这些句子中的月亮都是小外甥幻想到的,都是幻想中月。(板书:幻想中月)

  师:小外甥幻想月亮是天的眼睛,这样的比喻使我惊讶,谁来读读这段话。(出示19自然段)

  生:朗读19自然段。

  师:小外甥是怎样说这番话的?

  生:是绘声绘色地说的。

  师:你还会怎样说?你说说看。

  生:我还会有声有色地说。

  师:读出你的有声有色。

  生:朗读这段话。

  师:你还会怎样说?

  生:我还会栩栩如生地说。

  师:把栩栩如生送进去读。听了小外甥的幻想,你们感到惊讶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真的很神奇,因为每个月月亮都会圆一次,缺一次,小外甥就把它想象成眼睛睁一次,闭一次。

  师:是啊,小外甥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岂止是童话,简直就是一首童话诗。不信听老师读给你听。(出示诗,配上音乐范读)

  生:配乐朗诵。

  师:小外甥这样的比喻让“我”感到惊讶,小外甥的想象力更让我感到惊讶。想象力就是创造力,有一篇文章,叫做《谁偷走了我们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想象力会越来越弱,要知道想象力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同学们,你们和小外甥年龄相仿,你们的想象力被偷走了吗?在你的眼中月亮还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也来写一写关于月亮的诗,好吗?看谁眼里的月亮最有趣,最有意思,最出人意料?

  生:写话。(写一写,检查交流)

  第六版块: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师:同学们,望月这篇课文,先写我独自一人欣赏月下江畔美景,这是眼中的月;接着写“我”和外甥背诗赏月,这是诗中的月;最后写小外甥眼中的月儿,像眼睛,像天的眼睛,这是幻想中的月。作者“我”望见了三种月,你觉得哪一种月对他的(触动、感染)最大?

  生:幻想中月!

  师:月亮的阴晴圆缺在小外甥眼里犹如童话的世界,她是那样的生动有趣,她不再忧伤、不再哀愁。在小外甥眼里不光月亮是美好的(板书:美好),整个世界都是美好的。这对我的触动和感染时最大的。因此让我也对未来充满向往,对明天充满希望。(板书:向往)正如文章最后所说:“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幻想的翅膀……”

  生:齐读最后一句:“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幻想的翅膀……”

  王崧舟《望月》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2

  一、聚焦写景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请大家回忆一下,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是——

  生: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师:没错,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那么,这三个月亮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月亮?

  生:江中月。

  生:江中月。

  生:心中月。

  生:心中月。

  生:诗中月。

  生:心中月。

  生:心中月。

  生:心中月。

  师:多数人印象最深的是心中月。看来,与你们年龄差不多的小外甥对月亮的想象的确让你们也惊讶了。但是,你们也一定清楚,离开了对月亮的观察,是不可能有心中月的想象的,是吧?现在,我们就来听写“江中月”。

  (师以较慢的语速背诵江中月: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生:(随着老师的背诵,听写其中的六个新词:吐洒、闪烁、光斑、芦荡、剪影、镀上)

  师:好,听写完毕。(课件呈现正确答案)自己校对一下,错误的地方,遗漏的地方,迅速改正。

  生:(对照答案,各自修改)

  师:好的,全对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有错的没关系,改正就好,我们一样算全对。全对的请举手。

  生:(全部举手)

  师:很好!该落实的就得字字落实,该过关的就得人人过关。学语文,基础的东西马虎不得。看大屏幕,我们再来读一读江中月这段文字。

  生:(齐读江中月)

  师:从这段文字的内容看,它是写景呢还是写事呢?

  生:写景。

  生:写景。

  生:写景。

  师:没错,是写景。(板书:写景)请在江中月这段文字的旁边注上“写景”二字。

  生:(动笔写注)

  师:那么,作者是怎么写望月之景的呢?我们不妨一句一句地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抬头仰望夜空,只见——谁能接着读?

  生:(接读)“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好,我们继续读。低头凝望江面,只见——

  生:(接读)“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谁听出来了,读第一句话前,我用了哪个词?

  生:抬头仰望。

  师:读第二句话前,我又用了哪个词?

  生:低头凝望。

  师:这是作者的观察顺序,也是他的写作顺序。这个顺序就是从上——

  生:到下。

  师:还没有写完,我们继续读。放眼眺望远方,只见——

  生:(接读)“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谁听出来了,这次我用了哪个词?

  生:放眼眺望。

  师:放眼眺望,望的是近处还是远处?

  生:是远处。

  师:那么,第二句的低头凝望,望的是近处还是远处?

  生:是近处。

  师:这是作者的又一个观察顺序,也是他的又一个写作顺序。这个顺序就是从近——

  生:到远。

  师:好,我们连起来看江中月这段文字,它的写作顺序就是——

  生:从上到下,从近到远。

  师:没错,赵丽宏就是这样写的.。往天上看,怎么写的?

  生:写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写景还是写事?

  生:写景。

  师:写望月之景,对吧?往江面看,怎么写的?

  生:写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

  师:写景还是写事?

  生:写景。

  师:写望月之景,对吧?往远处看,怎么写的?

  生:写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写景还是写事?

  生:写景。

  师:大家看,江中月这段文字,写天上的月光,写江面的月光,写江两岸的月光,写江天交界处的月光,都是写景,对吧?除了写景,还是写景,对吧?这样写,就叫——望月只是月。(板书:写景——望月只是月)

  师:我们再来细细地读一读这段文字,体会体会望月只是月的写法。

  生:(齐读江中月这段文字)

  二、拓展写景

  师:抬头仰望是月,低头凝望是月,抬眼眺望还是月。这是赵丽宏笔下的望月所见。其实啊,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写望月所见的文字,精彩的,经典的,可以说比比皆是,多如繁星。我们来看这一段——

  (课件呈现: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师:(深情朗读这段文字)这是著名作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月亮的文字,写得怎么样?

  生:写得我感觉就是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你有很好的感觉,身临其境。

  生:写得很好,就好像自己看着那轮满月。

  师:就像自己亲眼所见一样,这个评价很高呀!孩子们,你们觉得文中什么地方写得特别美?

  生:(朗读)“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里写得特别美,笼着轻纱的梦,像梦境一样美。

  师:这叫朦胧的美。

  生:(朗读)“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我觉得这个“泻”字写得特别美,月光就像流水一样泻下来。

  师:这叫灵动的美。我们来读一读这段荷塘月色。(引读)月光如流水一般——

  生:(齐读这段文字)

  师:这是朱自清笔下的月光。我们再来看一段——

  (课件呈现: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静静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款款地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师:(略带俏皮地朗读这段文字)这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月迹》中写月亮的文字。写得怎么样?

  生:他全文采用拟人手法写的,我觉得写得很好。

  师:哎呦,真厉害!一眼就看出他独特的笔法,那就是拟人。

  生:写得栩栩如生。

  师:确实如此,把月亮写活了。孩子们,你仔细读读这段文字,找一找,写月亮,写月光,其中有哪些语言是你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比如说——

  生:款款地。

  师:写月亮款款地溜进来,之前我也没见过这么写的。再比如说——

  生: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

  师:月亮当然不可能长腿,这就是一种独特的写法——

  生:拟人。

  师:就是拟人的写法。文中其实还有一个字,写得也特拟人、特传神,是哪个?

  生:溜。

  师: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多像一个顽皮的——

  生:小孩。

  师:像这些写月亮的词儿,以前你们见过吗?

  生:(纷纷应答)没有。

  师:今天长见识了吧?好的,我们再来看一段——

  (课件呈现:

  半圈明晃晃的月丝,发着白金一样的光辉,静静地,几乎不为人察觉地嵌在暗蓝色的天空!我敢说,我从来不曾想到宇宙间还有这样清新娴静的景致,还有这样细如丝线、亮若白金的玉华!蓝天,银辉;月圈儿弯弯,天幕儿垂垂——多美丽的意境,多飘逸的月景。)

  师:(舒缓而陶醉地朗读这段文字)这就是著名作家斯妤在《小窗日记》中写月亮的文字,写得怎么样?

  生:这段文字不仅用了比喻的手法,而且还有夸张。

  师:你真厉害!一眼就看出了作家的写作手法。

  生:我认为写得非常有韵味。

  师:有韵味,比如说——

  生:比如说“我从来不曾想到宇宙间还有这样清新娴静的景致,还有这样细如丝线、亮若白金的玉华!”

  师:你觉得这样写特有韵味,是吗?好,他对文字有非常敏锐的感觉。孩子们,我们都说,好词好句要摘录,要记录,是吧?假如我要让你来摘录的话,你最想摘录其中的哪一句?

  生:“我从来不曾想到宇宙间还有这样清新娴静的景致,还有这样细如丝线、亮若白金的玉华!”

  生:半圈明晃晃的月丝,发着白金一样的光辉,静静地,几乎不为人察觉地嵌在暗蓝色的天空!

  师:你摘的这句话当中,你觉得哪个字眼特别传神?

  生:嵌。

  师:好!好眼力!

  生:蓝天,银辉;月圈儿弯弯,天幕儿垂垂——多美丽的意境,多飘逸的月景。

  师:为什么摘这句呀?

  生:因为这句很有诗意。

  三、迁移写景

  师:孩子们,看来你们对文字都有非常好的感觉。大家看,赵丽宏写月亮,写得清幽旷远;朱自清写月亮,写得朦胧恬静;贾平凹写月亮,写得细腻传神;斯妤写月亮,写得清新娴静。现在,该轮到你们写月亮啦。你们有过望月的时候吗?

  生:(应答)有过。

  师:回忆一下,那是在哪个夜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那是一种什么心情,你望到了怎样的月亮,怎样的月光,怎样的月色。拿起笔,写上几句话。(音乐起)我相信这些作家的文字也许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一些灵感,甚至是一些似曾相识的画面和感觉。

  生:(在音乐声中写话,约五分钟)

  师:好的,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不管你有没有写完,写多写少,这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在提笔的那一刻,你的眼前仿佛真的浮现了那个夜晚,那轮明月,以及月光照耀下的各种美好的景物。谁来跟大家分享你笔下的月亮?

  生:(朗读自己的写话)中秋节的晚上,圆盘般的月亮投下淡淡的浓浓的月光,自己仿佛被月光拥住了,内心充满了静意。几丝淡淡的云絮仿佛也被月光拥住了。

  师:短短几句话,用了两个“拥”,一次月光把自己拥住了,一次云絮把月亮拥住了。看来,你是一个经常被拥抱的孩子。(众笑)

  生:(朗读自己的写话)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身边飘着白白的云,让人感觉朦朦胧胧,富有诗意,月亮低头躲在云层后面,一会儿又突然跳了出来,像顽皮的小孩一样。

  师:听得出,有贾平凹写月亮的味道。一个“跳”字,分明就是拟人的手法,很生动,很有童趣!

  生:(朗读自己的写话)月亮隐隐约约地嵌在暗蓝色的夜空,淡淡的云絮绕着月亮跳起舞来,那时的月光是安详的,使我沉浸在其中。

  师:你看,活学活用啊!你们发现没有,在他的文字当中有两个字是从刚刚的大作家笔下学到的,其中一个是——

  生:嵌。

  师:还有一个是——

  生:绕。

  师:不是,是——

  生:安详。

  师:没错,安详。有个小建议,最后一句的“使”可以删去,变成“我沉浸在其中”就好了。孩子们,作家笔下的月亮和你们笔下的月亮,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看的时候的心情也不同,但是有一样却是相同的,你们所写的都是望月时候的——

  生:景。

  师:没错,你们写月亮之景,写月光之景,写月色之景,(指着板书)你们的写法都是——

  生:(齐读)望月只是月。

  四、揣摩写事

  师:但是,如果写望月只是写景,开头写景,中间写景,末尾还是写景,写景一写到底,你不觉得这样写有点单调吗?大家看一看,赵丽宏写望月,除了写景,还写了什么?

  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你们发现了吗?除了写景,作家还写了什么?

  生:还写了作者,他和小外甥月下背月亮的诗句。

  师:没错吧,还写了背诗。谁和谁背诗?

  生:(齐答)作者和小外甥背诗。

  师:请问,写两人在月下背诗,这是写景,还是写事?

  生:(应答)写事。

  师:(板书)写事。

  师:再看,除了写背诗这件事,还写了别的什么?

  生:在第十四自然段到十九自然段,还写了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富有童趣的想象。

  师:他讲的就是心中月的部分,是吗?在那个部分,写了舅舅和外甥在交谈什么?

  生:月亮像什么。

  师:那么,写两人在月下交谈,这是写景,还是写事?

  生:(应答)写事。

  师:你们看,写景之后连着写了两件事,第一是月下背诗,第二是月下交谈。请在课文中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注一注:写事。

  生:(在课文中写注)

  师:大家看,背诗写的是一件事,有望月之景吗?

  生:没有。

  师:交谈写的也是一件事,有望月之景吗?

  生:也没有。

  师:所以,月下背诗,月下交谈写的都是事,不再写望月所见,跟望月的事已经没有关系了,这样写我们叫做——望月不是月。(板书:望月不是月)

  生:(纷纷主动写批注)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两件事,来感受感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我们分一下角色,全体男生读舅舅的话,全体女生读小外甥的话,其余的部分老师来读。

  师:(音乐响起,从“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这一句开始朗读)

  生:(男女分角色朗读舅舅和小外甥的对话)

  师:(朗读到“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为止)

  师:孩子们,赵丽宏的《望月》就是这样写的。他不仅写景,写望月只是月;还写事,写望月不是月。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写的好处是不单调,让读者更爱看。

  师:很好。他说不单调就是有变化,有变化就是有节奏,有节奏就有吸引力,有吸引力读者就愿意往下读。看来,你可以成为赵丽宏的知音。

  生:只写望月,文章会单调,加上他与小外甥的谈话,会让文章更生动。

  师:没错,肯定更生动。

  生:赵丽宏这样写有读者意识。师:(惊讶地)你多大了?

  生:10岁。

  师:10岁!听听,他说了一个什么概念?读者意识,那是只有大学生才有的概念!你说说什么是读者意识。

  生:读者读了不会很单调。

  师:赵丽宏在写望月时,考虑到了谁在读他的作品,要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叫读者意识。你看,既写景,又写事。既写望月只是月,又写望月不是月。好处多,有变化,有吸引力,生动,体现了读者意识,好处太多了。但是麻烦事也出来了,大家想,月下背诗,写事吧?月下交谈,写事吧?题目是什么?题目叫望月,你底下没写望月,这不是跑题了吗?

  生:我觉得没有跑题,因为他们交谈的是关于月亮的内容。

  师:他们谈月亮像什么,显然跟望月有关。

  生:我也觉得没有跑题,舅舅和小外甥背的诗都是写月亮的诗歌。

  师:因为望月,所以联想到背诵望月的诗歌,这两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有道理。

  生:我补充一点,这两件事都是在月下做的,所以也有联系。

  师:这一点补充得好!连作者自己都说——“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两件事的背景就是望月,就是月光。孩子们,虽然写的两件事,表面上看和望月没有关系,实际上和望月非常密切。背诗背的是月亮的诗,交谈谈的是月亮——

  生:(应答)像什么。

  师:这样写,景和事已经交融在一起了。(将板书中的“事 景”圈起来,并板书:交融)虽然写事,但每一件事都与望月密切相关,写的是望月的所思所想,这样写,我们叫做——望月还是月。(板书:望月还是月)

  (最后形成如下板书:)

  望 月

  写景——望月只是月

  写事——望月不是月

  交融——望月还是月

  五、渗透哲理

  师:这个月,既是——

  生:(齐读)江中月。

  师:我们忘不了,月亮出来了——

  生:(齐背)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我们忘不了,月光洒落在长江里——

  生:(齐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我们忘不了,江两岸——

  生:(齐背)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师:我们忘不了,月光——

  生:(齐背)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这个月,也是——

  生:(齐读)诗中月。

  师:我们忘不了,小时不识月——

  生:(齐背)呼作白玉盘。

  师:明月几时有——

  生:(齐背)把酒问青天。

  师:床前明月光——

  生:(齐背)疑是地上霜。

  师:野旷天低树——

  生:(齐背)江清月近人。

  师:月落乌啼霜满天——

  生:(齐背)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峨眉山月半轮秋——

  生:(齐背)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这个月,更是——

  生:(齐读)心中月。

  师:我们忘不了,你说,月亮像什么——

  生:(齐背)像眼睛,天的眼睛。

  师:孩子们,课的一开始,我们说望月所望的是三个月亮: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但是,现在我们细细想一想,离开了自己的心,我们还能望见江中月吗?

  生:(齐答)不能。

  师:离开了自己的心,我们还能想起诗中月吗?

  生:(齐答)不能。

  师:所以,我们最终望见的只有一个月,这就是——

  生:(齐读)心中月。

  师:孩子们,这个道理你明白吗?

  生:(纷纷应答)明白。

  师:(面带微笑)不可能!(众笑)

  这个道理,可能需要大家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明白,明白吗?(众笑)

  生:(有说“明白”的,也有说“不明白”的,气氛轻松愉悦)

  师:明不明白,我们都得下课了。(众笑)

  王崧舟《望月》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3

  师:同学们好!老师念一首儿歌给大家听好吗?

  生:好!

  婆婆被邀请去参加音乐舞会

  她高兴极了

  急急忙忙赶着去

  一不小心

  钱包掉了

  亮晶晶的钱币从钱包里蹦出来

  东一颗、西一颗

  洒了一地

  从此

  婆婆从东边跑到西边

  从西边跑到东边

  不停地捡呀、捡呀

  师:这是说什么的儿歌?

  生:说月亮的。

  师:你怎么一下子就听出是说月亮的?

  生:你在念儿歌时我就好像看到了月亮在跑动,还有那亮晶晶的钱币就是星星。

  师:你的想象很丰富哟!这是一个小朋友写的月亮小诗。你们也会说月亮的小诗吗?

  生:(想了一下)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生:松树顶上有月亮,池塘里也有月亮,不知道哪一个月亮,才是真正的月亮。

  师:这些月亮小诗都很美。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几个乐曲片段,能不能听出它们的曲名呢?(播放《二泉映月》)

  生(齐):《二泉映月》。

  师:你们的耳朵真灵!知道是谁的作品吗?

  生:阿炳的。

  师:看来大家都有音乐的耳朵。再听一首。(播放《春江花月夜》)

  生:好像是《春江花月夜》。

  师:是的。这是根据唐朝诗人张若虚的诗歌改写的:春江潮水连海平——

  生:海上明月共潮生。

  师:还有一首。(播放《彩云追月》)

  生:(抢着说)彩云追月。

  师:对!这是我国的民族音乐《彩云追月》。再听一首外国音乐。(播放《月光曲》)听过这首乐曲吗?

  生:我知道,曲名叫《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

  师:不错。同学们,这些乐曲通过优美的旋律表达了对月亮的情感。自古以来,月亮和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文学当然也不例外。自从人类有文学的那天起,月亮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女神,她在遥远的星空中向我们讲述着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给了文人墨客无限的灵感。这一课,我们和著名作家赵丽宏一起,走上江轮的甲板,去欣赏江中的月亮,激发我们的情思与灵感。一起读——

  生:望月。

  师:这是在一个静静的夜晚欣赏月亮,把这种轻、静的感觉读出来。

  生:(轻柔地)望月。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课文,说说,你最喜欢读课文的哪些部分?

  生:我喜欢读小外甥充满幻想的话语,我觉得很有意思。

  师:在小外甥的眼睛里,月亮是一个有趣的童话。

  (板书:童话)

  生:我最喜欢读月下江中景色的部分。

  师:月亮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板书:散文)

  师:还有吗?

  生:我喜欢的是小外甥和“我”吟诵古诗的部分。

  师:你很喜欢诗歌,对吗?月亮还是一首古老的诗歌。

  (板书:诗歌)

  师:肯定还有一些同学哪个部分都喜欢的。那就让我们先和喜欢散文的同学一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走上江轮的甲板,去欣赏江中的月色。(语气逐渐轻柔)

  (生看画面,听第一、二自然段的配乐范读。)

  师:怎么样?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生:太美了!我都不敢大声呼吸。

  生:非常宁静的感觉。

  师:我们欣赏过日出喷薄的壮阔,也赞叹过晚霞满天的绚丽,那么月光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自己轻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生自由朗读课文。)

  生:月光的美是一种安详的美。文中说,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她的清辉,真像母亲安详地、慈爱地看着我们。

  生:我觉得月光的美是一种宁静的美。多么宁静而祥和的月夜啊,我被深深地陶醉了。

  生:月光的美是一种跳动的美。

  师:从哪儿感受出这是一种跳动的美呢?

  生:是从“月光洒落在长江里……”这句话中感受到的。

  师:是啊,月光晶莹闪烁是一种跳动的美。这段文字特别美,谁来读好这句话。

  生: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读“跳动”的时候语气再“跳跃一点”,把月光的晶莹闪烁表达出来。再读一下。

  (生再读。)

  生:我觉得月光的美还是一种朦朦胧胧的美。

  师:我们坐在江轮的'甲板上,江轮缓缓地行驶着,你们觉得是江轮在动呢?还是黑色的剪影在动呢?

  生:我觉得是江轮在动。

  生:我觉得是黑色的剪影在动。

  师:是呀,一切是朦朦胧胧的。江轮继续缓缓地驶着,你们看江两岸,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师:这黑色的剪影也是朦朦胧胧。再看,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就更是朦朦胧胧的了。我请一位同学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出这种朦胧的美,让我们来欣赏。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祝老师也被你的朗读陶醉了。还有谁想读的?

  生:我愿意挑战她。(有感情地朗读。)

  师:欣赏着月光安详的、跳动的、朦胧的美,我们仿佛在聆听一首优雅的月光曲。谁愿意连起来把这段文字读给大家听?读出这种美的意境。

  (生有感情地朗读,十分投入。)

  师:我们都已身临其境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融入这迷人的月色吧!(德彪西的《月光曲》响起)

  师:(引)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

  生:月亮出来了……

  师:(语气改变,变得轻松而响亮)月下的江景实在太美了,把小外甥都给叫醒了。我想啊,他一定是在梦中看到月亮了吧。凝望着天上的月亮,每个人都会沉思,都会陶醉,都会在心中涌动起浓浓的诗情。小外甥就知道许多,他在甲板上跟舅舅你一句我一句地吟诵起来。同桌两个同学一个做舅舅,一个做小外甥,读读下面的内容。

  (同桌分角色读诗。)“小外甥”: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我”:(点头)。好!“小外甥”: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小外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小外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好,诗对完了。同学们来说说他们的诗对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们对得很好。在对诗的时候把小外甥的“活泼可爱”表现出来啦。扮演舅舅的也十分好,他的声音很和谐,而且他在背诗的时候加上了许多动作,感到他对诗的意思已经理解得很深很深了。

  师:好,其他同学跟她的意见一样吗?哦,你来说,你有不同的意见。

  生:舅舅说话的时候不要做太多的动作,因为舅舅是很稳重的。

  师:哦,你的意思是说,舅舅跟小外甥因为年龄上的差距,所以在对诗的时候应该有不同的表现。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生:对诗的时候两人应该面对面的。

  生:还有我觉得,这个动作应该是小外甥做的。因为小外甥天真活泼,加上一些动作能更加表现小外甥的可爱。

  师:看来理解不同,观点也不一样,同学们已经注意到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在语言表达时语气语调甚至动作的不一样,这很重要。他们吟诵的每句诗,是不是应该说出同样的情趣呢?

  生:我觉得应该不是的。小外甥背的每句诗在这篇课文中都有不同的意思。小外甥那时候还小,并不太理解这些诗的意思,因此要读得天真活泼。而舅舅呢对这些诗的意思了如指掌了,因此要感觉很沉稳。让我们听出即使吟诵同一句诗,舅舅和小外甥也有区别。

  师:你就像个小老师,分析得很到位。你们两位同学听了他们的评价后有什么感受?

  生:我是希望下面表演的同学能比我们表演得更好。

  师:很谦虚的哦!你呢?

  生:我听了他们的评价后,觉得我们以后可以做得更好。

  师:好的,让我们掌声送他们下去。

  (生鼓掌。)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月下吟诗应该在一种怎样的气氛里呢?

  生:我觉得应该在一种十分宁静、十分和谐的环境下对诗。

  生:我觉得应该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对诗。

  师:我们课文中就有这个词——清幽旷远。(出示词卡)一起读两遍。

  师: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呀!我们仿佛已经超越了时空,回到古代了。在月下吟诵古诗呀,就应该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古人,在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下面男同学做“舅舅”,女同学做“小外甥”一起来对诗吧。

  (男女生配乐对诗。)

  师:他们在江轮甲板上对了好多好多诗呢,你们看,这个大大的省略号就告诉了我们。此情此景中,一定有许许多多吟诵月亮的诗句也在我们的耳畔回想起来,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吟诗中去,也来你一句我一句,怎么样?

  生:好。

  师:准备一下吧。

  (生在座位上准备,师巡视。)

  师:准备好了吗?祝老师起个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下面谁来?谢静雯。

  谢静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张雨婷——

  张雨婷:圆魄上寒空,

  皆言四海同。周洋——

  周洋: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施斐文——

  施斐文: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师:哦,真不愧是我们班的小诗人。

  王崧舟《望月》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4

  师:刚才怎么过来的?

  生;坐车!

  师:哦,今天是省教学院派大巴车把同学们接过来的,路比较远,不过看大家的状态都挺好的!大家知道今天我们来到这是要学习哪篇课文吗?

  生:24课《望月》。

  师:对,《望月》。你有过望月的时候吗?你看见月亮的时候,月亮是什么样子?你的心情怎么样?请你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月亮,你的心情。谁来说说?

  生:我看到的月亮像小船一样,我的心情就像在海上遨游。

  生:我看到的月亮是圆的,特别像一个大盆子。

  生:我看月亮的时候非常的欢喜,看月亮那么美丽……

  师:美丽的月亮总是伴随着人们喜悦的心情。还有吗?

  生:我看到月亮,总觉得它能抚摸我的心,能让我的烦恼解除。

  师:哦,月亮可以抚摸你的心——说得多好啊!

  生:我看到的月亮都是娇滴滴的,会让我的心情变得愉快。

  师:月亮会折射你的心情,也影响着你的心情。还有谁想说吗?

  生:我刚看到月亮,月亮有一些神话故事,心情就非常舒畅开朗,

  师:会想到什么样的童话故事呢?

  生:像嫦娥奔月的故事。

  生:我觉得月亮后面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树,有人在树底下想着一首很美很美的童谣……

  师:刚才听了同学们对月亮的描述,无限的瑕想也打动了我的心。老师曾经无数次的望月,也曾经写过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我给你们朗诵一下吧——

  我不知道今晚有无月色,

  但我知道它一定在那……

  只要你抬起头,

  就会看到它微微发胖的身子,

  高高的悬在夜幕上,那般明亮!

  车辆在街道上穿行,

  月亮就在椰树的梢头与我们追逐嬉闹,

  一会儿倏地不见了,

  一会儿又在巨大的叶缝间露出笑脸。

  她呀,是个最可爱的孩子!

  我看她,

  她也看我,

  在她明媚的照耀下,

  我们一路欢笑……

  生:(鼓掌)

  师:这是我的小诗,关于月亮的。谢谢大家,掌声鼓励我。你听了老师的这首诗,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校长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想让自己变成一个心灵美,有一颗幼稚的童心的小孩。

  师:你能体会到校长也有一颗稚嫩的童心,(与学生握手)了不起哦!还有谁想说?

  生:我觉得校长是一个非常有童心的人。不仅从刚才校长读诗的表现能看出校长当时写诗的心情,而且从校长写的诗可以感受到校长是一个很有童心的人。

  师:大家一口一个“校长”啊?谢谢,谢谢!可身为校长的我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想借这首诗告诉同学们一个小秘密:大人其实也是有一颗童心的,我可以告诉你们,我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我不是什么校长不校长,我觉得我和天上的月亮一样,都是快乐的小孩,一个人拥有孩子般的心,就会拥有快乐,这就是我。今天这节课,我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赵丽宏的《望月》。(板书:望月)

  师:赵丽宏是一个著名的散文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的文章被人们称作美文。(板书:美)《望月》,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品味。请大家翻开书,请同学读课文,我们边听边想,从课文我们能看到哪些人眼中的月亮?

  (指名读课文。个别读不好的地方,教师指导重读。)

  师:同学们,我们把课文读了一遍,你看到了哪些人眼中的月亮?

  生:我看到了小外甥眼中的月亮。

  生:我还看到了古代的一些诗人,像李白他们这些诗人眼中的月亮。

  生;我也看到了小外甥眼中明亮的`月亮。

  生;我看到了作者眼中那明亮的月亮。

  师:能不能把这些意见,用一句话来表达“你看到了哪些人眼中的月亮”,谁来说一说?

  生:我看到了小外甥、诗人、作者眼中的月亮。

  师:好的,同学们从文章当中看到了本文的作者,还有他的小外甥,以及诗人眼中那多情的、多变的、多姿多彩的月亮,现在我们首先去领略一下作者眼中的月亮。请大家拿起课本,安静下来默读一、二自然段,用你的心去体会作者所看到的这一片夜色。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今夜所看到的这片月色,你会用哪个词呢?

  (学生默读课文。)

  师: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眼中的这一片夜色,你会用什么词?

  生:我会用安详来代表作者心中的月亮。

  师:安详,多好的一个词,本来是用来讲人的神情的,在这里作者所看到的月亮是那么的安然和自在。还有吗?

  生:我看到作者眼中的月亮是美丽的。

  生:我觉得作者眼中的月亮是婉转的,大家可能觉得特别惊讶,因为婉转是写歌声的,但我觉得读这一自然段后,作者在心中已经把这月亮写成一首歌啦,这歌声安抚他的心灵,所以我觉得这月亮是婉转的。

  师:说得多好啊!同学们,我建议给她一点掌声。

  (学生鼓掌)

  师:由明亮的月光,由流水的月光而联想到流淌的音乐,非常棒。谁继续?

  生:我想用晶莹闪烁的光斑来代表作者眼中的月亮,这更能体现作者眼中的月亮是非常的明亮,非常的美丽。

  生:我想用三个字来描绘:月亮美。

  师:都讲得很好,从安详,说到它的婉转,说到它的美。在这么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作者面对这样安详美好的月色,我们怎么样用朗读表现出来呢?请同学们把心沉静下来,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师;我现在想请刚才那个说到“婉转”这个词的同学读一下,她能用心听到月光中流淌的音乐,那么听听她朗读,好吗?

  (该生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读完,全班报以掌声。)

  师:听了她的朗读,我们回想刚才同学们用了那么多美好的词来形容今夜的月色,其中有一个同学说总之就是“月色美”,老师把这三个字写上来。(板书:月色美)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段。刚才是大家给这位女同学掌声,这次读完了我们给自己一点掌声,一定要把心放进去,我们一起来感受月色的美好——

  生:(读)月亮出来了……

  师:停!……要把心放进去,你的每一个字,每个发音,都带着你对这一片月色的体验,再来!“月亮出来了——”一起读。

  (生一起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师:(陶醉)好一片宁静的、美好的月色啊!(出示课件,画面上是月光下跳跃着无数光斑的江面景色)给我们自己一点掌声,好吗?(学生鼓掌)

  师:但是,听你们朗读的时候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此宁静、安祥的月色,可我怎么听到了江水流淌的声音,甚至看到无数闪烁光点在闪烁、在跳跃!明明是写静,可怎么还听到水流的声音;明明是写静,怎么又看到了无数的光斑在闪烁、跳动呢?大家想一想。这,是否有点矛盾?……

  生;这样子更能衬托出当夜的静。

  师:衬托?是吗?你说说!

  生;这种写法应该是动静结合,反衬出这时的静。

  师:用什么来反衬什么呢?

  生:用流水来反衬出这时候的静。

  师:啊,这是一种特别的表达方式,很有趣,也很有效果!把静——静得连流水的声音都能听得到给写出来了,如果像菜市场一般喧闹,你会听到水的声音吗?

  生:听不到。

  师:这个表达方式是很有趣的,大家想试一下吗?有人想,有人在犹豫,我们一起来看这么一个画面。(多媒体展示黑夜萤火虫画面)夜很黑,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怎样从反面衬托一下呢?

  生:很深,就连萤火虫那微小的光亮都看得很清晰。

  师:“很深”,稍微改一下。

  生:夜很深,就连萤火虫那微小的光亮都看得很清晰。

  师:夜很深,那么你的萤火虫是来衬托,衬托出这个夜——

  生:这个夜很黑。

  师:夜很深,很黑——还有谁想说?

  生:江两岸,在这微弱的月光下伸手不见五指,这时萤火虫飞过来,闪耀着他微弱的光芒,此刻,它的光芒也是那么的耀眼。

  师:微弱的光芒在漆黑中显得有点耀眼,对吗?还有谁要说?

  生: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里,萤火虫给我们带来了光明,让我们看得很清楚……

  师:很清楚吗?我告诉你,这个画上面还有一条小路呢,看到这条路了吗?看不到。是萤火虫用微弱的光芒给我们照回家的路呢,是不是?

  生:夜很黑,萤火虫来了就给它增添了明亮,将很黑很黑的夜变成了明亮的早晨。

  师:萤火虫一下了把它变成了早晨,这个话有点过头了啊。但是他有一个地方说得很好,他说夜很黑,可是萤火虫给它添了些光明。萤火虫的光亮很微弱,却能照耀人们的心田,因为在漆黑的夜晚,那点点萤光是那样的美妙、动人。同学们,反衬是一种很有趣的表达方式,我们今天是一个尝试,今后在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还可以试着去运用。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作者眼中那一片安详、宁静、美好的夜色,还发现了一种很有趣的表达方式。课文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我们接着往下看。请同学们自由读下面的部分,看看有哪些有趣的地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接下来写诗人眼中的月亮,你觉得什么是最有趣的?我刚才看到你们读的时候表情特别丰富,为什么?

  生:对诗有趣!

  师:对诗有趣,你想不想对?

  生:想。

  师:既然是有趣,我们就来对一对。我就不推辞啦,我扮演一下舅舅,谁来扮演我的外甥?(学生纷纷举手。师指一名学生。)你来吧!(问大家)对诗是谁先挑战的?

  生:小外甥。

  师:小外甥挑战。(对那名扮演外甥的学生)那你向我挑战吧!

  生:恩……(一时不知应对)

  师:你向我挑战什么呢?请大家看大屏,这是文中舅舅和外甥对诗的内容,你先看课本找到“挑战”这个词,然后看怎样向我挑战。

  生:“少时……”

  师:你在课文中找到向我挑战的那个自然段。该怎么挑战?

  生:我们来背诗好吗?

  师:这是挑战吗?重新来。

  生:“我们来背诗好吗?”

  师:对呀,这句话就是挑战啊,但你不是扮演我的外甥吗?你扮演像一点好不好呀

  生:“我们还背诗好吗?”

  师:还不够像。

  生:(大声地)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你一句,我一句!

  师:行啊,那你先来吧!

  生: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峨眉山月半轮天,影入平羌江水流。

  (学生鼓掌)

  师:我觉得我的表现太棒了,自我评价一下,我觉得我一级棒!(对刚才对诗的学生)你呢?也自我评价一下。

  生:我觉得我二级棒。

  师:为什么呢?

  生:你是一级棒,我只能二级棒。

  师:为啥?这是什么逻辑呀,你说说。

  生:现在只有我们两个人,你是冠军,我就是亚军。

  师:(向全班学生)这是什么道理?其他人给评评,难道我一级棒,他就不能一级棒?

  生:他向你挑战的时候,读出来的诗句有点磕绊,所以他是二级棒。

  师:(向刚才对诗的学生)不是我一级了你就不能一级,我一级啦你还可以特级啊,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你想不想再试试?

  生:想。

  师:(向大家)那你们愿意不愿意再给他一次机会?

  生:愿意!(鼓掌)

  师:看他是要做二级,还是要跟我并肩,或超过我!这位同学,看你的啦,向我挑战哦!

  (师生二人再次对诗。学生热烈鼓掌)

  师:(向对诗的学生)我还是觉得自己一级棒!你呢?

  生:我觉得我特级棒!

  师:这次是有了明显进步。可要拿特级棒,我还得给你一个温馨提示哦,你得注意“你一句,我一句”、小外甥“眼睛一眨就是一句”——这个味道。谁要做特级棒呢?

  生:(许多学生举手)我!

  师:(对一女生)你刚才评价同学的时候很厉害,现在给你试一下,演个女外甥。挑战开始!

  (师生对诗,出现课外诗句,应对紧凑,学生热烈鼓掌。)

  师:怎么样,几级棒?

  生:特级棒!

  师:特级棒!我愿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特级棒!同学们都很想对诗,那我们一起来对一次?

  (师生对诗过程中情绪高涨,气氛热烈,对出大量课外诗句。学生一齐热烈鼓掌。)

  师:掌声送给你们自己!过瘾哦!

  生:不过瘾!

  师:这是真话。我知道你们没有过瘾,看你们的眼神就知道,没过瘾。那我们就接着玩,眼下不是有这么个省略号吗?写月亮的诗——

  生:多如繁星……

  师:记得有一次我上这一课的时候,有同学说多如牛毛,他说,估计牛毛与繁星的数星也差不多,总之就是多!(学生笑)那么你们有勇气跟我继续对下去吗?

  生:有!

  师:那我来向你们挑战吧!别忙着翻书啊,谁有胆量的就站起来!

  (一男生站起来对诗,其中很多是课外的诗。)

  师:哎,我没有词啦!对诗很好玩对不对?其实平常我们多读一些诗,多积累一些诗,多玩一玩对诗的游戏,多好啊!同学们,假如说在文章的前面两段我们欣赏到的是大自然赋予的月色之美,刚才我们在对诗过程中念到那么多美好的、关于月亮的诗句,那么我们欣赏到的是一种怎么样的美?

  生:诗句美!

  师:诗人的情感和夜色溶到了一起,诗句美!在小外甥眼中,他看到的月亮更为有趣。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你认为哪些内容有趣?

  生:我觉得那小外甥提出的问题十分有趣,他问作者月亮像什么,而作者反问他说,月亮像什么,那外甥就说像眼睛,是天的眼睛,十分有趣!

  生:我认为小外甥为天的眼睛编了一个故事很有趣。他说这只眼睛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课文里面的诗句)。这个故事很有趣,我联想到了月亮是天的眼睛,是美丽的,明亮的,活泼的、动人的……

  师:也是动人的,多情的……对吧?文章写得有趣,你讲得也很好,还有谁想说?

  生:小外甥回答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有趣。我认为月亮的眼睛只有一个,而人的眼睛却有一双,天的眼睛也应该有一双啊?

  师:哦,天只有一只眼睛,那不成了独眼啊?同学们,另外一只眼睛去哪里了?

  生:我觉得月亮是倒映在江面上的,所以另外一只眼睛应该在大地。

  师: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有月亮望着大地,水中的月望着夜空,它们仿佛心意相通……是这样吗?太棒了!大家接着说。

  生:作者的这个比喻我觉得非常有趣,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人里,各有一个小月亮闪闪发光,从这个地方我可以知道小外甥的求知欲望非常的高。

  师:天上有月,水中有月,小外甥两颗眼睛的瞳仁里面有月,我们同学们的眼中、心里也有月,对吗?同学们的发言,太精彩啦,现在大家来读一读。

  (学生朗读。)

  师:“不假思索”怎么解?

  生:根本不用想,形容速度很快。

  师:那你知道“假”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生:是不用思考的意思。

  师:后面有思索啊,思索就是思考的意思啊。

  生:假字是用的意思。

  师:不假就是不用?要有更准确的理解。谁来说?

  生:是不用思考的意思。

  师:“假”字在这里是借的意思,“不假”是不用凭借,“不假思索”是根本不需要思考,速度很快。来念念这一句话,看应该怎么样念。(学生继续朗读课文。)

  师:最后两个自然段中,月亮消失在云层里了,小外甥回舱里睡觉了,舅舅一个人坐在甲板上,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同学们,老师在备课中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文章的开头作者也是一个人坐在甲板上,他看到一片美好安详的月色,到了这个时候仍然是他一个人坐在甲板上,月亮都早已不见了,望月、望月,都没有月可望了,他怎么一个人轻轻地展开了幻想呢?谁能和我探讨这个问题?

  生:我觉得应该是受到小外甥的影响。他由小外甥的发言想到了自己以前小时候听过的一些童话故事,想抛去所有的烦恼、抛去所有的忧愁。他想和月光一起,和小外甥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

  生:他看着月光,回忆着他的小外甥刚才的事情,和他小时侯童年的趣事。他在想,如果能变回小孩子那该多好!

  师:是啊!在这样一个夜晚,是小外甥那天真的话语、奇特的想象,触动了她的内心。刚才两位同学讲得都比较好,提到了作者这个时候受到外界的感染回到了他的童年时代。我专门去搜索了赵丽宏的一些文章,他曾经写过一篇散文提到童年的几件趣事。比如说:养蚂蚁,他想,小鸡、小兔一个星期能长出这么大,那么养一只这么大的蚂蚁不好吗?他就把一些小蚂蚁关在火柴盒里面养,结果蚂蚁们一瞬之间逃得无影无踪。(生笑)他小时侯还喜欢追屁!谁的屁啊?车的屁!(生笑)他觉得摩托车开过去尾巴后面喷出来的气好闻,有一次就专门跪在地上守着一辆摩托车等它启动,摩托车一启动,一团黑黑雾喷到他脸上,那个难闻啊!(生大笑)这都是赵丽宏的童年故事。而在本文中的这样一个晚上,也许他在幻想着哆啦A梦的出现,用一个竹蜻蜓带上他,用一个时光穿梭机的回到他的童年,他可以跟小伙伴偷偷地去河里捉小鱼,可以爬上墙头掏一个鸟窝,重新找回童年的时光……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朗读)

  师:他幻想的翅膀,是谁带给他的?

  生:是小外甥!

  师:因为小外甥有一连串奇特的想象,触动了他的内心。同学们,前面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中的月色美、诗人笔下的诗句美,最后一自然段你认为是什么美?

  生:幻想美!

  师:或者说——

  生:比喻美!

  生:想象美!

  师:我想把我的一个小小的、也是很有趣的发现告诉大家。

  多媒体出示文字:

  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

  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闭上了

  又忍不住

  偷偷睁开

  每个月都要

  圆圆地

  睁大一次

  ……

  师:你看小外甥的这一段话,我一个字都不改动它,只是分行做了一下处理。同学们读一读,感觉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说说?

  生:它像一首童谣。

  生:它像一首诗。

  师:是的,像一首诗一般,小外甥平平常常说出来的话其实是一首美丽动人的诗!今天上课的过程中,我听到了同学们很多很多精彩的发言,你们的发言如果用文字写下来,也会是一首美丽动听的诗。我们来试一下好吗?请大家欣赏一些有关于月亮美丽的图片。(多媒体演示多幅月亮图片)我们也去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我们的话语去描绘你所看到的、所想象的那个月亮!写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生各自写下自己的想象。)

  师:有同学举手了,我们一个一个来念。

  生:我心中的月亮像月饼,又圆又大的月饼,也装满了我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师:你家乡哪的?

  生:河南

  师:月亮寄托出你对家乡的怀念。继续——

  生:天边的月亮其实就是一个园子,园子里面长着很多月亮树,每个月它的主人都会摘下成熟的果实,又栽下可爱的树苗。

  师:奇特的想象。继续——

  生:月亮是小船,带我们去探险;月亮是摇篮,让我们熟睡;月亮是朋友,抚摩着我们幼小的心灵。

  师:用上了排比的表达方式,做出分行处理分明就是一首小诗。

  生:月亮像什么,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她宠爱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身躯抚养我们,我们爱她。

  师:是个情感丰富的孩子。

  生:我想把月亮变成小船,带我在河里愉快嬉戏,感受无穷的喜悦;我要把月亮变成小鸟,带我在天上自由玩乐,感受那里的天空;美丽的月亮抚摩着我的心,它让我见到了最真诚的那一面。

  师:哦,月亮让你见到了最真诚的一面。还有吗?

  生:月亮就像一位母亲,每天都看着我们,伴随着我们成长。

  师:很多同学由月亮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是那样的温情。好,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品味了赵丽宏的一篇美文——《望月》。我们在大自然美好的月光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美好的诗句当中感受到对诗的乐趣,我们还在无尽的想象中感受到一种创造的快乐。同学们啊,将来你们也会像老师像父母亲一天天的长大,可我想让你们记住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赏月的快乐、我们对诗的快乐、我们写诗编故事的快乐;在我们的内心里,不管我们长得多大,我们都可以做一个快乐的小孩!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王崧舟《望月》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王崧舟的教学实录12-21

王崧舟教学实录12-24

王崧舟赵州桥教学实录03-14

颐和园王崧舟教学实录12-23

长相思的教学实录王崧舟12-21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12-25

王崧舟西门豹教学实录12-21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10-21

长城课堂实录王崧舟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