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海伦·凯勒》教学实录模板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海伦凯勒》,有的读出了一个可怜不幸的海伦,有的读出了坚强不屈的海伦,有的读出了快乐的海伦。边读边想,你从哪里读出这样的海伦,可以圈圈划划,开始吧。(生读)
师: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请大家认真地体会,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读好的同学可以先相互交流一下。
师:哪里可以读出她的不幸。
生: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师:(出示)这里用的是“隔开”、“隔断”吗?是“隔绝”,从这里你看出什么?
【学生去想象是有必要的,这带有点文学欣赏的味道在里面,但我们也应该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到落实。】
生:她再也看不到美景,听不到美妙的歌声了。
师:是啊,(师范读末句)
指名读
师:补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句段。
【此文在运用上似乎是给学生以知识的拓宽和对文本的理解,但仅仅依靠读了一遍几可以了吗?也可以这样说,学生在毫无知情的情况下听了一遍,对文本自身的理解起哪些真正的效应呢?】
再指名读。
师:让我们和她一起从不幸中走出来,看看哪里可以看出她的坚强不屈。
生:她不分昼夜――摸出了血。
师:(出示:补充资料:摸盲文)
指名读补充资料。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你能读出什么?
生:付出了许多的努力。
师:范读,点出“不分昼夜”、“拼命摸读”、“不停书写”、“摸出了血”。
师:她在书中这样写道:“我用整个身心――想把一生挤到一天来过。”
再指名读。师范读。生仿读。
生:“为使我的伙伴,――练习、练习、练习。”我从这句话中读出她的不屈不折。我们读课文只读两三遍,又渴又累,要读几个小时。
师:也是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说的。有没有同学根据相关的词语,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我读到“不分昼夜”时,感觉到她为了学会说话,不停地学习,这要付出多少的努力啊。
师:联系上下文,她能像我们小时候那样说话吗?怎么学的?
生:她用触觉来练习说话。
师:引读――(为使―――――练习。)再练习第七自然段读读。联系上下文想想,你想到了什么?同桌之间讨论讨论。
生:她是多么的坚强,付出的努力是我们常人的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
生:我也读出了她的坚强,只要坚强就不怕练习。
师:抓住关键语句,上联下串,就能对她的更为完整、深刻的理解。
(生齐读)师范读最后一句,指名读。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分段分部分分文字去理解海伦的品质,这样的“隔离手术”妥当吗?海伦的品质应该是包含在任何一个段落与文字中的,而非是断章取义。】
师:语言有画面,字词见形象。你能根据第六、七自然段的文字,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想到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她坐在窗前,等着萨勒老师来。老师来了,开始跟着老师用触觉学说话。――
生:夜幕已经来临了,但海伦在跟着老师练说话――
师: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但她在学习中获得了快乐。再读一读,有什么疑问吗?
生:学习这么艰苦,怎么能获得快乐呢?
师:我读时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我从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听录音,看看是否找到了答案。
(录音:学习“水”的片段)
生:因为“水”这个单词赋予她的知识、自由,她的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师:开始蒙蔽了她的眼睛,却用知识了唤醒了她。一起来读读这段。(原来“水”就是这种――)
师:听老师读课文中的第五自然段,你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海伦。
(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生:我看到了一个热爱生活的海伦。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她好像伸出手抚摸花瓣。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她在林中漫步,一阵风过,花瓣从她身边飘过。
师:她的笑容是多么灿烂,心中是多么快乐,盲聋哑带给给的痛苦已经没有了,请大家快乐地读一读这一段。
师:同学们,她一岁半就失明、失聪,但没有放弃生活。她考上了大学,像她的沙利文老师。
把你最想说的话,大声地充满激情地说出他的话。
生:阳光总在风雨后,会有彩虹的。困难并不害怕,只要我们像海伦一样,困难会向我们低头的。
生: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生:平凡的人会在困难中沉沦,坚强的人会让困难为你低头。
生: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像为你打开一扇窗。
【“讲解”是理解文章的一种方法,“感悟”是一种提升,但是我们要时刻注意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是第一位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出现泛泛而谈的现象,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整体性地好好去读,没有多读,而是在“听”老师读,于是“思”便成了“随师而流”。学习教材,应当要注意“素材”(文本)的实际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