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看电影的散文
大概现在四五十岁的人都有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不管城里还是农村,看电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记得县里有一个放映队,说放映队其实也就一两个人。每天两三场,有时四五场,轮着村子转。要是轮在晌午,村里就选个较暗的地方,生产队的牲口棚就是经常放映电影的好地方。那会儿,也不说潮,也不说臭,就那样一个环境,去看电影的人甭提多高兴了。轮到夜晚,从后晌开始,村里的小孩早早就搬着小板凳去占地方。在校上学的孩子,一后晌就开始不安心了。在地里干活儿的人们,心里喜滋滋的,看着日头,算着时间,等着回家。当电影开始的时候,村里几乎是唱起空城计,各家各户都锁好门,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就像过年走亲戚,喜气洋洋。到后半夜放电影,也是常有的事,再晚也是照看不误。不能熬夜的孩子,依偎在父母的身旁,小手揉着睁不开的眼晴,也不肯先回家去睡。现在想想,那个时候,也许是精神方面的太少,不象现在的电视、电脑什么都有,老百姓没啥长知识、开眼界的东西,看电影无疑就成了最重要的精神食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天一黑儿就睡觉,能听听老人们讲讲聊斋之类的故事,那真是最开心不过的事了。
记得小时候,临村放电影,村里的大人小孩,凡是知道的准是抢着去看,即便是早已看过几遍的老电影,也是百看不厌。有一次,我和村里的伙伴到村东三里地的御路村看电影,可能白天跑得太累了,看了一会儿,就靠着场边的麦秸垛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睁眼一看,四周一片漆黑,看电影的人们不知啥时全走光了。这下,可吓坏了,多亏是路熟,三里地的土路,我只用了几分钟,就跑回了家。
七十年代末,我参加工作到了邢台,那时候,邢台的电影院有人民剧场、清风影院、新华影院等十来家,看电影依然是人们生活娱乐的主要部分。只要开会,会议上都会安排电影,我们搞服务的也少不了一张电影票。有时候票紧张,就悄悄给管会议的拉关系,蹭上一张票。虽然,一张电影票当时的价钱才两毛钱。有一次,好像是放映一部喜剧片,跑了好几个电影院都是客满,为了先睹为快,我好话说尽,硬是从一个工友手里,讨得一张电影票。当然有条件,替工友打扫宿舍一周。说实话,当时月工资二十多块,自掏腰包还是够奢侈的。为了节俭开支,我开始试着为各影院《影窗》写影评,还不错,经常能得到一两张免费的电影票。
八十年代,黑白电视和小彩电进入家庭。但喜欢电影的人们还是忘不了电影院里带给大家的那份独特的魅力。每逢周末,一家人相聚,电影院还是首选。朋友来了,招待过后,自然也少不了一场有滋味的电影。
时间进入九十年代,电影院开始变得冷清起来,先前看电影的热闹场面渐渐稀少。再往后,电影院开始无人问津。也许是科技文化的发达,互联网的作用,娱乐的多样化,看电影倒成了稀罕事。除单位或政治任务必看的电影外,几乎很少有人走进电影院。
时代在前进,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现在的生活娱乐也是五花八门,任你享受,任你选择。如今,看电影已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也许这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带给我们生活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