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面我爱你观后感影评

时间:2022-06-29 14:48:0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次见面我爱你观后感影评

  《初次见面,我爱你》是一部由尾野真千子、江口洋介和速水直道等主演的剧情电视,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一起去看看吧!

初次见面我爱你观后感影评

  01

  我偶尔会和自己的思维对话。

  比如说,我为什么思考从倾向于深度,为什么逻辑倾向于结构性,为什么有人会评价我猜测的结局太可怕,为什么会冷漠,为什么会热情,为什么会沮丧,为什么会渴望。

  这样的差别为什么存在,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之后我慢慢了悟,某些区别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一出生就决定的,因为人出生都有自己的【本性】。而这些本性可以加以调整,但基本是一个人思考行为的主基调。

  【性格】,和本性(或人性),是不同的。

  **性格总结了一个人呈现在外的行为

  **本性或人性是一个人作出行为一开始的思维角度。

  那这样的启示有什么作用呢?

  我想,某种程度上,可以用于幼儿教育。

  这部剧的一个情节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一对夫妻领养了一个不超过五岁的孩子,这个孩子在学校注意到了一个校园欺凌现象,然后他将这件事情反馈给了家长。在我的设想里,大部分家长都会教孩子怎样去处理比较好,虽然大部分时候家长或许都不够清楚,可是电视剧里的家长说:“按照你自己的方式处理就好。” 揣揣不安的我看到接下来发生的情节感到非常震惊。在一次合唱表演中,小男孩看到了在排成一列列的孩子们中隐藏的无声的欺负,他思考了一阵,走到欺负和被欺负的孩子中间,刻意拉起了两个孩子的手,然后继续加入集体的声音。这场欺凌就这样无声无息的化解了,这是身为成人的我都想不到的做法。即便电视情节可能是美好的,编撰的,这背后的意义却真实而深远。

  每个出生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本性】。而本性催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最终的想法。

  很多人争论,人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我认为【善恶不过是最终的表现形式】,当中可能经过千回百转的思想挣扎,善恶也不可以在一个语境下一言概之。最值得关注的重点是,【人性是天生的】。

  有人说,人性生来是一片混沌,这一点我同意,可是混沌中隐隐是有轮廓和雏形的。有些人在家庭和教育系统的影响下能够较早的形成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有的人穷尽一生都在摸索。【认知的内容本身和人性的关系不大,人性决定的是一个人如何自己达到这样的认知】,换言之,达到认知的思维方式是人性,而人性是天生的。

  比方说,过好当下/过好现世(Horace和Nieztsche的主张),有的人出生自带了这种认知,有的人空虚机械茫然或者挣扎扭曲撕扯的过完小半辈子才逐渐意识到要过好每一天,还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明明是同一个结论,到达此结论的路却有长又短,有崎岖有平坦。这些不同形态的到达最终认知的路,是【人性】决定的。

  (那走了一条长的崎岖的思维之路就是不好的吗?未必如此,这些大脑的活动和产生过且印刻在记忆里的感情,就是一个人宝贵的过去和精神财富。)

  【善恶是一个社会观念】,在一个社会体系下大家约定俗成这样做好或者这样做不好,而且善恶的定义是会不断更新的。那么对于孩子,我们要提供他们一下社会性善的环境和教导,剩下的具体做法,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和摸索。很多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告诉他们怎么做,只需要告诉他们我们期待善的结果,中间的路就让他们自己走,自己开发,自己形成自己的处事方法。

  告诉孩子自己的处事经验或许可以帮助孩子,但也会定型孩子,你培养出来的是另一个你,或者杂糅了很多教育者想法的结合体。孩子能不能走自己思想的路,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取决于你要不要不给机会只灌输已有的想法。我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能成功走出自己的思想的路,但我对此抱有期待。

  02

  光靠想象,很多人都会说自己无私地爱着孩子,天职就是当父母一堆浓浓爱意的话。

  可是,一落到实际呢?

  往往,父母会做出比外人残酷百倍的事,去伤害孩子。

  不是anti-parents小组那种残酷。只是普通的残酷。

  ins上很多欧美国家的孩子,不论美丑,笑容灿烂,自信大方。而中国孩子,却往往一副害羞、木讷呆滞的表现。你看到一张图片就会想:这个人到底爱不爱他自己?

  中国父母往往喜欢言语上或多或少的羞辱孩子。

  “戴的这什么呀,作妖啊你?”我一哥们第一次带十字架项链,被他老爸这样骂。确实不好看,但他也许觉得酷,就想带呢?

  欧美国家的父母不会打击孩子,哪怕小孩穿得确实怪异。一方觉得不对想说什么,另一方也会制止:“他正在尝试,不要打击他。”

  慢慢,孩子就会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穿衣打扮,找到自己想做的事。

  而其他,比如学习,小学同桌数学考75吓得不敢回家。

  why?

  呵呵。

  我这话,确实是拿中国的不足,跟国外的优势作比较。

  不过,也可以理解成,差劲的父母,和优秀的父母,有什么区别。

  孩子只要听话,吃喝拉撒玩,父母全包;孩子不听话,立马经济制裁。

  而这种听话和不听话,区别还没有大到原则性错误,只是父母不满意而已。

  典型的,亲子一体&自我丧失。

  于是,我们的年轻人,北漂、海漂、一点小事就想家哭鼻子,觉得人生苦不堪言。钱花光了不会挣,反而跟父母要钱。

  独立?像个游戏。

  自我觉醒?更是难上加难。

  在小的时候,你没有“你认为如何如何”,只有父母认为如何如何……没有你想干嘛,只有父母觉得你该干嘛。

  被迫or被骗去学钢琴、画画,不是出于喜欢,没有兴趣。可是,父母还指望把孩子折磨成画家呢。

  这种强加的爱,说白了,就是一种【欺负】。

  孩子不成才,天天挨骂。孩子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穷人孩子早当家。各种歪理邪说。

  你想要你的孩子变成你想要的样子,却不考虑他想要变成什么样。

  江口洋介的角色确实啰嗦,而且他有点老了,不像以前那么帅了,很多粉丝看到,有种人设崩塌的不适,所以给这个剧评分低。

  可是,他演的那个角色,确实好。

  一个好的父亲,应该是什么样?江口的角色有这个素质,他能不能成为好爹,不知道。

  但他比很多人要好,因为我国还存在一种现象:【生而不养的父亲】。

  不是说给孩子花钱就可以了。

  养:陪伴、玩耍、照顾、关爱、教育。

  不是陪一天就好,不是周末就好。是时时刻刻散发地亲情。

  看看街上一些,一言不合就跟人吵架的成年人,还有地铁里看到好欺负的软妹,不摸两下手痒的臭流氓。

  不要跟我说,这跟父母的教育无关。

  我国是全世界,双职工家庭最大比例的国家。孩子推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自己撇干净。

  家教呢?

  初次见面我爱你,虽然是讲养子,但其实隔代教育的亲生娃也有这个心理过程啊。

  不乖是在试探父母爱不爱自己,挨骂挨打怀疑父母不爱,学习好被夸,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踢球就被骂玩物丧志。

  父母忽冷忽热,规则也时不时就变了。

  教孩子诚实善良,但街上捡到钱,立马踩住,明明是前边人掉的,也要趁人不注意,塞进自己兜里。

  你让孩子,怎么做?诚实善良?还是拾金就昧?

  遵守交规,还是人凑够一撮就乱过马路?

  父母做错事的一些小细节,长大了都会变成童年阴影。

  时下男女的无爱症,我个人觉得就是典型的:父母没有教会孩子如何爱。

  自卑、敏感、多疑、见谁撕谁,嫉妒、阴损、陷害、仇恨……

  各种负面情绪,于是,出现了一种:垃圾人。

  我们常见的一种单身对恋爱憧憬的要求,不是帅、有钱、身材好、有才,而是:他得对我好。

  这是女孩版本,男孩版本是:她得对我和我妈好。

  seriously,这是标准有多低啊,and 目的有多明确呵呵。

  --------

  扯远了。以上请当做一通抱怨。

  初次见面我爱你,好看的地方在于,把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和孩子的心路历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日剧的细腻真是赞透了。

  希望备孕准备当父母的已婚族,单身没伴侣但内心渴望当父母的未婚族,都看看,在【爱的口号外,实际会发生什么。】

  看到第三集,眼睛要哭瞎。

  没准备好当父母的,请戴套,别瞎造人祸害自己的人生也祸害孩子的童年。

  正在当父母的,也希望看看,并且反思下自己,是在爱孩子,还是在【欺负】孩子,呢?

  03

  记得结婚前不太想要小孩,怕麻烦,所以异想天开说不生收养一个就是了。现在想来委实可笑得令人可怕,因为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也是对可能收养者的不尊重。当然这还是人格方面,而在现实上看也是可笑的,也许这就是此剧最大的收获。

  作品可以看成是普及日本收养制度的家庭温馨作品,以梅田信次夫妇收养一个偶然出现在自己家中受的孩子为内容。故事有着日本传统家庭剧的叙事手法和结构,事实上梅田夫妇以及双方的家庭关系上都有着大量的缺陷,只是大家表现上忽略而已。而借助着这个小孩的出现,内容一个个展开,同时又一个个治愈。很日本,当然也确实很令人感动温馨。

【初次见面我爱你观后感影评】相关文章:

初次见面文案03-22

《弱点》电影影评精选07-03

初次见面自我介绍05-21

初次见面的文案短句01-10

雨人影评赏析07-02

摄影评分细则03-17

电影白蛇缘起影评11-08

电影烈火英雄影评05-10

励志电影《心灵捕手》影评07-02

爱情电影《激浪青春》影评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