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倒叙》语文习作课评课稿
从杨明艳老师第一次试讲到最后的比赛,我有幸全程参与,看杨老师一次次积极地探讨,一次次满怀热情的试讲,一次次执著地修改教案,对于这次莲光杯的价值我有了新的理解:或许我们在这次活动中分工有不同,但只要参与了,积淀了,再次生成了,那么,它的作用一定会在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凸显出来的。
接下来就杨老师这堂习作课,我提出以下三点收获:PPT
一.运用模仿达成积累,寻找捷径自我表达。
模仿是创造与自由的起点。诚如茅盾先生所言:“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纵观我们的教材中的课文,无论观察取材,立意谋篇,还是表现手法、语言特色,都是模仿的典范。从近处的入手,从熟悉的着眼,杨老师巧妙地选取了六年级下册的阅读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和六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三篇例文的开头部分作为的教授三种倒叙方法的典型案例。三篇范文的成功选取,杨老师平常扎实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准确的回答直指三种倒叙方法——截取故事结果,精选眼前事物和提炼精彩片段。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更是在帮助学生从阅读中习法到作文中用法进行不露痕迹地搭桥。PPT
二、运用层层递进模式,完成方法的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于是杨老师在这里牵着学生的手一起理清倒叙在整篇文章中对中心的建构所起的作用,这一指导正是立足于高年级习作年段目标的要求——从片段中习得方法,学会谋篇布局,建构完整的一篇文章。杨老师的训练采用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的模式,用倒叙方法全班共改一篇文章,孩子们轻轻一跳就摘到了桃子,尝到甜头的他们,学习兴趣进一步被激发,对于修改自己的文章开篇部分这一学习任务,孩子们欣然接受,老师的教学思路如行云流水,学生训练目标的达成如水到渠成。PPT
三、珍视个体差异,尊重个体感受
杨老师教授了三种倒叙的方法,但她并没有刻意地要求学生运用哪种方法。孩子们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有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于是杨老师一句“思考一下,你打算采用哪种倒叙方式写开头部分?”既是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更是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喜好来选取方法,在这样的指引下,学生自然会乐于去表达。
这堂课整体呈现的态势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轻松之余,我留下了一点思考:PPT
这节课抓回忆的触点,感悟倒叙在习作中构建的作用。但由于课堂习作指导只立足片段的练习,对于学生是否真的具有全局视野,将倒叙的方法运用与中心服务有机结合无法监控。所以我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PPT首先在出示例文时可不可以是篇章而非片段,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倒叙的价值应该放在全文去思考。当学生准备迁移运用时,教师可否追问:你为什么会选取这种倒叙方法?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即选用的倒叙开篇是为提升全文的价值做贡献的。集体评改学生习作时,也应以整篇示例:评改的落脚点放在倒叙的精彩部分是否就是文章真正的精彩之处,倒叙的眼前事物对于事件的发生、发展是否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评改目标旨在引发学生思考倒叙开篇对文章的结构,立意,情感等多方面是否优化,同时也是带着学生将杨老师在方法指导中所提到的“精选”“提炼”做一个具体操作上的引领。
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那么这三种倒叙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并非有你没我,有时也可以两种方法同时运用,支持学生多元化思维,只要存在合理,我们就要给予肯定。
当然,以上思考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还是留待实践做检验。
【《倒叙》语文习作课评课稿 】相关文章:
习作指导课的评课稿03-30
语文评课稿03-06
语文评课稿12-19
[精选]语文评课稿10-09
语文评课稿【精选】08-16
《细节描写》习作指导评课稿04-01
小学语文课的评课稿03-31
小学语文课评课稿03-31
习作课《多角度描写人物心理》评课稿07-26
《翠鸟》语文评课稿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