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论文
摘要:文章提出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具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实行“一主线、二素质、三平台、四结合、五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搭建“三个培养平台”,实现课内课外育人新途径。打造课堂教学平台、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实训平台、校园文化活动平台的三大培养平台;强化课堂教学,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实行教师第一责任人制度,加强教学与实训结合;突出校园文化活动,以课程的形式体现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公共能力培养模块开设有价值的判断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交流沟通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身心调适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信息处理能力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专业能力培养模块课程中设“产品设计”课外设计活动课程、专业技能测试评价课程以及培养专业能力相关的“生物科学节”、“食品文化节”等院级文化特色活动课程,实现课堂、实训室和校园密切配合的课内外育人新途径。
2.探索“四结合”教学模式,校内校外合作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强化实践,践行教学与实验实训相结合。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实训学时;分层次、分年级实施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实验技能;专业能力实验课程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能力,突出项目工艺化教学;增设校院两级学生专业能力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实现教学与实验实训的结合。(2)建立按年级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践行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实践教学分为专业见习、企业实践或生产实习、产品设计与制作以及毕业实习三个过程。第一个暑假安排认知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第二个暑假安排到企业实践,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企业管理制度;大三完成产品设计与制备;大四进行毕业实习,安排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学习,接受企业的管理,并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行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3)注重专业学科平台建设,践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注重校内工程实验训练中心、创新实训中心、校内开放创新实验室、创新实验点、校外产学研基地与实践教学基地等平台的建设。鼓励学生自主申报“科研创新基金”、“本科生科技创新计划”等大学生研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教师课题研究等一系列课外科技活动,实现教学与科研上下联动,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4)改革考核评价方式,践行教学与考核评价相结合。理论课程实行小考制度,结合课堂提问、学生调查报告、设计编辑手抄报、学生上台讲解PPT、讨论面试等多种过程考核,充分发挥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实验课程采取多元实验成绩考核方法,加重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习惯的考核,实施实验基本技能过关制;制订生物工程专业的实验技能标准,举行专业技能大赛和专业技能达标测试;实行工程实践与科技创新校内外实践环节综合评价制,建立“过程、多元、过关、达标”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
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实现“五化”目标。(1)注重人才培养核心环节,构建了模块化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以培养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身心调适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公共能力模块课程;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知识运用能力、生物学知识运用能力、生物工程工艺研发能力、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能力模块课程;以及发酵工厂生产与管理必修能力、植物资源利用必修能力、生物工程应用能力(一)和生物工程应用能力(二)选修能力的“2+1”模块课程。(2)创新专业课程能力培养体系,实现教学目标能力化。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专业能力,组织编制专业能力与专业发展能力课程提纲,建构专业核心课程能力结构体系,将核心课程专业能力划分为综合能力、专项能力和单项能力三个层次。改革学生能力培养方式,对专业能力模块课程推行学习性教学,实施小考制度,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专业发展能力模块课程,改革课程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实施案例化教学;分层次、分年级实施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技能。改革课程设计模式,培养学生产品设计能力;全面深化“导师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3)优化实验知识体系,构建层次化的实验内容。优化专业能力模块核心课程实验的知识技术体系,构建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层次化实验项目,系统地训练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初步研究能力;广泛采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自制实验操作录像等多种创新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实验教学效果。(4)探索研究式、讨论式课堂教学,实施教学研究一体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实施应用教育,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研究式课程、考试改革课程改革项目,每年试点2门专业能力与专业发展能力课程模块,探索从知识本位转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实现教学研究一体化;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鼓励学生提出新思想、新见解、新看法,引导学生探索新的知识。改革课程设计模式,培养学生产品设计能力;全面深化“导师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工程素质,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5)构建了立体化的“三层次三环节”的实践课程体系。按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培养顺序,构建由专业实验、专业素质拓展实践训练、专业技能达标的实践教学,由专业见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组成的生产实践。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大学生创客训练坊、实验设计与产品制作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联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四赛一挑”的创新能力训练等活动,实行“三层次三个环节”的“分阶段、递进式、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搭建两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引聘培养、专兼结合、校企合作多途径,建设教学科研并重、工程化背景明显、工程开发能力强、团队合作精神好、专任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相结合的教师团队。规范常规教学管理,完善教学制度。创建领导带头,教师课堂第一责任人,学生工作队伍、教辅人员与学生干部队伍监督的“三查四考勤三评三责二督二通报”的特色高效教学常规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建立分级开放实验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改革与绩效分配、职称评定与考核评优挂钩的教师教学改革激励机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师资与管理保障。
二、教学改革成效
1.教研成果。经过十几年的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先后被确定为省级“十一五”重点专业、省校级首批特色专业、省校级“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校级首批校企合作试点专业和“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学生质量稳步提升,历届考研录取率保持在40%以上,初次就业率高于92%,专业对口率平均75%以上,发表教改论文44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校级7项。
2.成果辐射反响。成果先后在第三、第五和第六届“全国生命科学教学论坛”上应邀作“发挥学科优势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生物工程专业‘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和高度评价。“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两篇论文分别在第四届和第九届全国生命科学教学论坛上进行交流,同时被收录到“生物工程网”和“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杂志进行交流与出版。国内10余家新闻媒体对生物工程专业办学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动态和发展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办学实力的提升,未来将加强卓越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建设,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途径,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质量,顺利通过国际工程认证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兴,刘胜贵,皮建辉,等.以能力为主的“三位一体”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3,32(5):85-87.
[2]胡兴,刘胜贵,皮建辉,等.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怀化学院学报,2009,(8):108-110.
【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课程07-03
中医药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07-03
探析广告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07-03
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07-04
特色专业建设下的生物工程论文07-03
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07-03
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服装设计课程改革的大学论文07-03
高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论文03-24
浅谈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