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评课稿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上第二单元新编入的课文。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位学生的感人事迹。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谭老师的敬意。
这节课,张老师使用中心突破法,紧扣中心句(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中的“爱与责任”来展开教学。学习课文时,张老师只有一个大问题:这是一位怎样的谭老师?教学4~7小节时,她先让学生从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语言、动作来感悟人物形象,采用方法是抓住关键词语,尤其是通过“拉、撑、护”这三个动词在读中感悟人物形象的高大;接着让学生找出地震来临时环境描写的句子,通过当时情况的危急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谭老师精神的伟大,进而渗透写作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让学生们明白了侧面描写更能烘托人物形象。教学8~10小节时,也是采用了抓关键词语的方法,通过不同的三种人物的语言朗读、想象来感悟谭老师可贵的精神,在这里又一次强调了侧面描写的作用和意义。课文学到此,张老师在补充了谭千秋的一段资料后顺势解决了“这是怎样的一个姿势”这一问题,可能是前面张老师教的比较扎实,故这一问题的解决时比较顺利完美的。另外现在提倡语文课内应有5分钟的作业时间,张老师又设计了一道课内作业,把写作方法与补充习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再一次对侧面描写有了一个巩固。可以说听完课后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语文的工具性比较厚实。
但是,教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1、张老师教学4~7小节让学生从正面感悟人物形象时,虽抓住了关键词语,但是还不够深,比如“撑”这个词。“撑”这个词折射了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如何让学生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呢,这时张老师就可以让全班学生做一做“撑”与“放”的动作,比较“撑”与“放”的不同,通过亲自体验这一“撑”,让学生来感受正是谭老师的一“撑”,可以提出一个小问题:谭老师撑住了什么?撑起的又是什么?这样就能很好地使学生体会到谭老师临危不惧的精神。
【《最后的姿势》评课稿】相关文章:
六年级《最后姿势》评课稿03-27
六年级语文《最后姿势》评课稿07-21
六年级语文《最后姿势》评课稿09-29
最后的姿势有感04-19
最后的姿势阅读答案07-05
最后的姿势有感通用05-10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06-07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1-11
课文《最后的姿势》的教学反思07-03
最后的姿势有感15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