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评课稿

时间:2023-10-10 14:31:10 晶敏 语文 我要投稿

我是什么评课稿范文(精选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要怎么写好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是什么评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是什么评课稿 1

  李老师教态自然,声音洪亮,语言儿童化,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与学生交流亲切易,教学思路的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编排,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一边学课文,又一边观察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理解的事物。本节课的导课,李老师采用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猜谜,介绍了水的不同形态,云、雨、雪、雹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特别注意孩子听的习惯,让孩子重复一遍老师的要求,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李老师在引导学习区别学生发现”汽”的用法时并没有通过简单说教,而是通过板画让孩子们发现爱变魔术的小水滴首先变成了什么?(板书:汽)

  那你那你知道他需要谁的帮助,才能变成汽呢?(板画太阳)是啊,屏幕出示: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板书:汽)孩子们,如果李老师把这个汽字的三点水去掉,你们看行吗?(不行)为什么?(因为这里的汽指的是水蒸气,是小水滴变的,跟水有关系,所以用三点水的汽)学生回答后进行及时的评价,原来是这样啊,看来这偏旁里边还真藏了好多秘密呢,细心观察的孩子就能根据偏旁来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掌握这个字的用法呢!这样在简单易懂中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

  我是什么评课稿 2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今天白老师上的这节课。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楚,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精神。利用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一边学课文,又一边观察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理解的事物。本堂课有3个大亮点

  1、谜语导入:首先李老师带领孩子猜谜语,这样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就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导入课文时先问学生:”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学生说:”喜欢”。接着老师说与课文有关的四则谜语。巧设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扩大学生思路,自然导入新课文。

  2、重视识字:本堂课重视知识和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写字,对于二年级语文教学来说,识字写字仍然是教学重点。非常重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生字。比如:引导学生用形旁表义发,联想法的方法来学习。李老师有意识的安排用巩固字来学词,这样有助于词语学习实际积累。

  3、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在学习课文方面体现指导朗读和运用其他方法来理解课文。初读课文时问学生”我”变成了什么?孩子们理解了我变成了云、雨、雪、雹子,再进一步指导孩子读课文,运用摆教具、排顺序,说变化的方法,在玩中做到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又帮助孩子理清课文叙说顺序。用多种形式读,自由读、老师范读、带着头饰读、集体读等。李老师把读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可喜的是抓课文语言。比如:第2段写雪用”飘”、写雨用”落”、写”雹子”用打。让孩子体会落、打、飘。一方面学习怎么样正确表示动作词,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体会形态不同,注重重点词句的理解。

  总之,这节课构思新颖,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恰如其分的贯穿到课堂中的每个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很值得我去学习。

  我是什么评课稿 3

  《我是什么》是一篇知识性课文,文章的特点鲜明,是用拟人的写法,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介绍了水在自然界的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

  一、针对特点,运用课件,帮助理解语言

  李艳老师针对二年级儿童的特点,恰当地使用直观形象手段,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语言。如:把云的变化(白云、乌云、朝霞、晚霞),作成课件,使学生能观察到这个变化。

  二、把握目标,明确重点,守住语言本位。

  根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李老师让孩子充分朗读,感悟文本。如为了体会语言的`准确性,李老师抓住”飘、打、落”等动词,让学生先连线,然后加动作朗读,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精妙。真正体现:朗读是最好的老师。

  李老师没有过多地解释常识性的知识,也没有就这些问题展开泛泛之论,而是时而巧妙地以读代讲,时而依托课件形象地再现,时而用简洁的板画演示,让我们感到整节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我是什么评课稿 4

  蒲老师执教的是《我是什么》的第一课时。《我是什么》是北师大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3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用通俗易懂、生动精彩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水的各种变化。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揭示了水的各种特性。二年级上期的孩子好动、好奇,同时不乏奇思妙想,如何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知文章的精妙,蒲老师显然下了一定的功夫。

  一、充分把握教材资源,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贴合学生学习需求,让课堂变成充满趣味的学堂。

  题目”我是什么”就充满悬念,开篇一句”我会变”更是会激发低段孩子的阅读好奇心。蒲老师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个契合点,以”我会变”为主线,引导孩子们边读边勾画,从理解到朗读,从说话表达到书写指导,环环相扣,逐层引导,落实教学。

  开课用”我会变”引导孩子质疑,孩子当然好奇:”我”会变什么?”我”怎么变?然后带问题读课文,勾画出”我”变成了什么,帮助孩子理清文章写作脉络。接着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孩子自己说想看”我”变的什么魔术,相机展示形象的课件,学习相关段落并融入字形训练,学习相关语言知识。如”雨”字和”雨”字头的比较;加动词比较:”落、飘、打”的准确运用;说话训练:用”有时……有时……”说话。同时不忘帮助孩子理解并进行感情朗读的指导。整个过程寓知识学习于对”水”的情趣认知中,学生满怀兴趣,精力,高度集中,不仅满足了好奇心,也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随后,要让学生从兴趣盎然的'情趣认知转入到较为枯燥的识字写字中,教师仍然以”我会变”调动孩子的学习注意力,让”水”变成了”氵”变成了”冫”,让学生研究这个变化中”氵”代表的含义和”冫”代表的含义,从而让识字写字也充满了趣味。

  正是因为整个课堂都伴随着”我想看”,”我想知道”的学生需求,所以学生学得毫不费力乏味。把握教材知识与孩子求知欲的契合点,必然会让老师轻松地成为孩子学习的领路人。所以,青年教师一定得常抓不懈勤练研读教材与学生的基本功。

  二、机制的评课与应对,会帮助孩子学得更轻松从容。

  作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教师的评价往往具有激励与导向作用。有效的评价不仅能与学生反馈沟通,能给学生示范,还能教会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面对学生的临时状况,机智的评价更是能消弥学生错误的认知,建构学生正确的知识体系。

  蒲老师执教本课时,亲切自然,十分重视通过自己的评价达成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特别是在指导学生练习用”有时候……有时候……”说话时,针对每个孩子的表达,蒲老师都有不同的评价,十足地调动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也说的充满情趣。实录如下,大家可以感知。部分课堂实录如下:

  生:有时候我唱歌,有时候我跳舞。

  师:你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孩子。

  生:有时候我戴红发卡,有时候我戴绿发卡。

  师:你有好多漂亮的发卡。

  生:有时候我穿红衣服,有时候我穿花衣服。

  师:你有好多漂亮的衣服。

  生:有时候妈妈对我很好,有时候妈妈对我不好。

  师:只要你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妈妈肯定会对你更好。

  生: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

  师:你找到了文中的句子。(课堂开始更加活跃)有时候孩子们手举得高高,有时候孩子们坐得笔直,我喜欢认真的你们。(课堂立刻恢复了安静)

  在这一段教学中,学生所说”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也引起了现场听课教师的会心一笑,说明教师的点评确实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当然这里,学生运用了课文原句,教师不知如何处理,所以一带而过。其实如果教师能立刻点明:”好厉害,书上的词你都会用了,看来你理解意思了,能找出这句读读看吗?”学生读后,再让他们比较:”你居然和书上的句子说的一模一样,能说个不一样的吗?”这样既帮助学生学会使用书面词语说话,又激发了学生创新。所以说机智的评价与应对,一定可以更顺畅地引导学生学有所成。

  小荷才露尖尖角,执教四年的蒲老师已初具风范,如果继续磨练自己研读教材和学生的能力,继续锤炼自己的评价能力,一会会更上一层楼。

  我是什么评课稿 5

  今天我聆听了张冲老师执教的《我是什么》的第二课时,这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张老师这节课构思新颖,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恰如其分的贯穿到课堂中的每个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对教材的处理也很独到、精辟。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评价:

  一、抓住学生喜好,激情导入

  张老师抓住课文中”变”这个特点,引用了学生喜爱的”奇幻之旅”来导入,给课文增加了神秘感,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思考,变成课堂的主人,从而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螺旋式识字教学

  对于二年级语文教学来说,识字写字仍然是教学重点。张老师采用了螺旋式,从易到难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带拼音识记,再分男女认读,接着在游戏中认读,最后动手给带点字注音,一步一步螺旋上升,不断巩固,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扎实。

  三、语言富有童趣

  张老师抓住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语言富有童趣。如:”可爱的小水珠们,你们会变成什么啊?”这样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去阅读课文,去发现水的”变化”。又如在教学”云”时,姜老师说:”云姑娘最爱打扮了,有时,她穿(白衣服),有时穿(黑衣服),有时穿(红衣服)。”通过童趣话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云的变化多端。

  四、图文结合,便于理解

  《我是什么》是一篇尝试性文章,学生对于科的文学性章,有些地方的理解,仅仅通过语言的描绘,是体悟不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图片。比如:在理解”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张老师运用了FLASH动画,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水——汽”的过程,在孩子们一声声惊叹声中,我想他们已经感受到了那份神奇。

  五、抓住重点词句,读中理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张老师特别重视朗读,抓住水变化的句子,反复让学生说,读,在读中理解水是如何变的?张老师还抓住”飘、打、落”等动词,让学生加动作朗读,学生在读中体会到用词的准确性。另外多样的朗读形式也让同学们劲头十足,一节课下来,学习氛围非常活跃。

  听了张老师的课,受益匪浅,她给我们呈现了一堂朴实、扎实、精彩的语文课,值得我们学习。

  我是什么评课稿 6

  这是一篇科普短文。课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利弊关系。文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与人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一、目标定位准确

  朱碧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情,把本课目标定位:

  1.认读并理解“庄稼、灌溉、淹没、暴躁、冲毁、灾害”等词语。能正确、规范书写”池、浮”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聚焦动词,通过学习,读出水娃娃不同形态的变化。

  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借助微课自主学习“雹子”,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能借助板书介绍水娃娃不同形态的变化。

  二、教学方法科学合理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学习词语时,周老师采用了“图文对照法”、”情境识字”、”’归类识字法、变序教学法,让学生在形象思维中,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会了新词。而且,周老师并没有走走过场,而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不断地强化中记住了这些字词。

  为了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更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了解水娃娃不同形态的变化,周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借助音量示意图,让学生用不同的读法读出不同形态下水的变化,并抓住了“落,飘,打”,这三个字,通过调换位置,让学生体会到了科普作品中用词的准确性。

  对于‘雹子’这种事物,南方的孩子不太了解,老师借助视频,让学生认识了雹子。我相信,由于这堂课上周老师运用了多种方法,本堂课的目标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三、课堂突出双基教学

  双基就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这是我们老一辈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目标的概括。这节课里,朱碧老师在教学中很关注字词句段的学习,关注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充满艺术性

  周老师的课堂结构紧凑,以“变魔术”贯穿整堂课,使得课堂犹如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浑然一体。

  板书图文并茂,有图有文字,既形象又有趣,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帮助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

  语言温柔,节奏慢,很适合小孩子,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很让人感动。

  对于本堂课,我也有几点看法,提出来拱大家研讨:

  1.在学生学习课文后,可以问问学生课文里还有哪些句子不好读,带着学生读读,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2.认识雨、雹子、雪的时候,学生在说还想知道雪的时候,老师直接忽视,对于南方这些小孩子,这材料是不是需要准备。

  3.“落、打、飘”,为什么不能调换,学生说不出原因,老师要告诉他们。

  4.给学生示范写字,自己一定要写好。展示学生书写的时候,拿笔修改一下,给学生直观形象,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以提高学生写字能力。

【我是什么评课稿】相关文章:

我是什么评课稿06-17

我是什么评课稿04-04

我是什么的评课稿02-08

【实用】我是什么评课稿10-10

我是什么评课稿6篇06-18

我是什么评课稿5篇04-04

《幸福是什么》评课稿07-05

我的母亲评课稿06-01

我的舞台评课稿06-03

我的母亲评课稿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