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评课稿

时间:2023-06-18 05:01:54 兆波 语文 我要投稿

《灰雀》评课稿范文(精选11篇)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灰雀》评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灰雀》评课稿 篇1

  《灰雀》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感人的故事。列宁怀着深深的爱鸟之情去寻找丢失的鸟。这爱鸟情感动了捉走鸟的小男孩,小男孩自觉改正了错误。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这是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启迪、升华的一篇美文。男孩的`语言和行动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而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中间的一系列语言、神态的变化,反映小男孩还是单纯,可爱,诚实的,更可以感受到列宁对孩子的爱护。可双方都不公开说出,这种双方相互理解,又很幽默的感情,应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刻地体会、表达出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吴老师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延伸课文内涵,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课时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跟随着学生的视野,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雀却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地闪出思维的火花。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另外,吴老师对学生的朗读习惯与写字习惯的培养很是注重。这样,对今后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很有帮助。

  《灰雀》评课稿 篇2

  《灰雀》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伟大的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爱,使小男孩受到感动,主动送回灰雀,做诚实孩子的故事。林老师执教《灰雀》,发挥自己娴熟的调控技巧和灵活自如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为我校的语文老师献上一堂精彩的阅读教学课。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的氛围,都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听了林老师的课,我有这样四点感受:

  一、以读为本,扎实的课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已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通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底线,做到不错,不漏,不添,不掉,不破。读课文是林老师教学本文的重点,体会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爱,是教学的难点,林老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过程,也正是他这堂课教学的.亮点之一。文中列宁与男孩的四组对话,体现出列宁焦急、担心、惋惜的心情,男孩矛盾、愧疚、指错改错的复杂心情。林老师抓住列宁的话中有话、男孩说话的语气变化,借助认识和理解省略号的教学引导学生同体会小男孩那种矛盾的心理,林老师引导学生补充,品读,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理念。

  二、以学定教,务实的课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林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表明,在他的课堂上,教材不再是教师的教本,而是学生的学本;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阅读探究的组织者,引领者。他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不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是引导学生置身于列宁和男孩所处的环境,跟作者对话,跟文中人物对话,共同完成再现列宁寻找灰雀的情景,挖掘列宁和男孩的内心世界。

  三、民主平等,朴实的课

  在这堂课上,教师自然而又充满真情的导学导读流程,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民主、

  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无论是课前师生互动交流还是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林老师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微笑中流露鼓励,或用和蔼可亲的表情肯定学生的读,或用委婉的语气引导学生自纠互纠出现的错,“没关系,再试试”、“噢,读得真棒”,类似这样的课堂评价,再辅以老师赞赏、鼓励、期待的眼神以及恰如其分的体态语言,拉近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畏缩,影响今后课堂上的表现了,他们有了兴趣,有了信心,自然也就有了勇气,变得想说,敢说、愿说。想读,敢读,愿读。

  四、虚实结合,有效的课

  这是一堂虚实结合的课,是因为林老师没有把教学过程仅仅停留在探究文本这一个点上。林老师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大语文观指导下进行语文教学。如: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有关表示“红”色的词语,引导归类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总是温和地对学生说:“在我们写作文时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应用的引导。

  林老师的生字教学也非常扎实,字形分析教学上,很花心思,别出心裁,把相同偏旁与部件的字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观察,发现。这样,对今后自主学习很有帮助。

  “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林老师这堂课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真实感,教师课堂语言尤显自然平实,决没有精雕细刻的“艺术加工”。很值得我好好品味。谢谢!

  《灰雀》评课稿 篇3

  《灰雀》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伟大的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爱,使小男孩受到感动,主动送回灰雀,做诚实孩子的故事。林老师执教《灰雀》,发挥自己娴熟的调控技巧和灵活自如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为我校的语文老师献上一堂精彩的阅读教学课。教者自然的教态,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的氛围,都给听者一种美的享受。听了林老师的课,我有这样四点感受:

  首先,这是一节实在、有效的常态课。崔峦老师提出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林老师这堂课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真实感,教师课堂语言尤显自然平实,决没有精雕细刻的“艺术加工”。

  其次,林老师教态自然,善于使用激励性语言。在这堂课上,教师自然而又充满真情的导学导读流程,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无论是课前师生互动交流还是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老师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微笑中流露鼓励,或用和蔼可亲的`表情肯定学生的读,或用委婉的语气引导学生自纠互纠出现的错,“没关系,再试试”、“噢,读得真棒”,类似这样的课堂评价,再辅以老师赞赏、鼓励、期待的眼神以及恰如其分的体态语言,拉近了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畏缩,影响今后课堂上的表现了,他们有了兴趣,有了信心,自然也就有了勇气,变得想说,敢说、愿说。想读,敢读,愿读。

  再次,林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课堂上随时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丰富学生的词汇。比如在开始的复习环节,从这组词语中找出描写颜色的词:深红、粉红。然后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表

  示红色的词,最后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表示红色的词。这样,学生以后看到各种红色的东西就能用准确的词语去形容它。再如,在教学“仰望”这个词后,让学生再说出一些表示看的词语:见、盯、瞧、瞄、注视、打量等等。为学生以后运用语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另外,林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填补文本的空白。如课中,她出示: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 )地问:“……”,列宁( )地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男孩( ) 地说:“没……我没看见。”这几个地方,林老师都先要学生补充提示语,然后用补充的语气读出来。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又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感悟出男孩的心情和感受,体会出男孩对灰雀的爱。

  最后,林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如写字时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注意指导学生说完整的话,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

  《灰雀》评课稿 篇4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灰雀》一文时,教者围绕人物间的对话展开,引导学生体会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理解、感受。张老师整个课堂教学呈现流畅的态势,体现了两个特色:

  一、朗读指导到位

  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在这节课中,教者采取多种朗读方法,由易入难地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内容,读出当中的情感。首先教者先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然后师生合作读其中的对话,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朗读有迹可循。接下来,便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应该怎样读,并按自己的理解读出当中的感情。如果学生遇到比较难读好的句子,比如小男孩说的两个“一定会飞回来”,教师就会适时给予帮助,进行范读。这样到位地指导朗读,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二、联系切身体会

  引导学生联系切身体会来看问题,更能帮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究的角色,并能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为了学生更能体会小男孩听完列宁的话之后的心理变化,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她出示了可爱的小灰雀的图片,问学生:“假如在公园里,常常爱听这几只小灰雀唱歌的公公婆婆听不见它们的歌声会说些什么?叔叔阿姨会说些什么?我们班的同学又会说些什么?”在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者又问:“假如你是那个小男孩,你听到同学们说的话,知道他们那样难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这样本来很难讲得清楚的小男孩的心理变化,就变得非常浅显明白了。如果遇到难说清楚的地方,学生可以与自己在生活中做过类似的事情联系起来,回忆自己当时的感受,然后再来讨论,那么再复杂的问题,也会变得简单多了。

  这节课总体看是成功,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不少缺陷,看问题不全面,不能有条理地分析;对三种“爱”的体会不够深刻。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每一位教师都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灰雀》评课稿 篇5

  吴老师教的四年级《灰雀》这节课让我感受最深。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既平凡又感人的故事。我最欣赏的是吴老师的课把“悟”字充分表现出来。

  其一,从她整节课的问题中就可以体会到。如老师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灰雀说话,而不跟男孩讲话呢?”列宁这一举动恰恰最能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问到了要点上,因为,要学生会“悟”重要的'是老师会导。从这个问题中可看出吴老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呼之欲出。

  其二,吴老师注重读中悟。如课中,她出示: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这句,先要学生补充提示语,然后用补充的语气读出来。这样的设计既充分表现出课堂的自主性,又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感悟出男孩的心情和感受,体会出男孩对灰雀的爱。

  还有,我也很欣赏吴老师本节课设计的板书:

  这样的板书让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总的来说,在这节课中,我从吴老师的问题设计,板书设计两方面受到了不少的启发,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获取了不少好经验。

  《灰雀》评课稿 篇6

  《灰雀》讲的是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并用自己爱鸟的情感感化一个捉灰雀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体现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不长,但语言含蓄,内涵深刻。我通过认真阅读、逐字、逐词、逐句地推敲和品味,发现“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这个中心,是通过重点词语和表示人物心态变化的两条重要线索来体现的。一条是列宁的心态变化,表现了灰雀不见后列宁焦虑、担心、惋惜以及灰雀回来后的欣喜之情;另一条是小男孩的心态变化,表现了小男孩做了错事,在列宁面前想说又不敢说的矛盾心理以及后来改正错误的决心。这两条线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列宁和男孩的一番对话中,每一句意义深刻,但藏而不露,看似平淡无奇却准确地刻画了列宁和小男孩的不同心态,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深奥、难懂。于是我决定把这部分内容做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来处理。我首先确定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和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方法。通过进一步熟悉教材和课后练习、单元训练提示等相关内容,是“单元训练提示”提醒了我,使我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原来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正好与本课的特点相呼应。于是我把“理解重点词语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进而读懂文章”作为本课的训练点,围绕这个训练点,有机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为了真正落实这个训练重点,我设计了以下几步,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过程。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课文一开始交代“列宁在郊外养病,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我首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围绕“灰雀”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学生边读边思考,很容易知道了课文写了:

  ⑴列宁非常喜爱灰雀;

  ⑵后来灰雀不见了,列宁非常着急、担心、惋惜;

  ⑶最后灰雀飞回来了,列宁非常高兴。

  此时,让学生根据这三方面内容将课文分为三部分,这样学生就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基本结构。

  2、抓关键词句体会列宁爱鸟的情感:

  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提问:从哪句话可看出列宁非常喜爱灰雀?找出关键词画出来。学生不难抓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同时指导朗读,读出列宁爱鸟的情感。此时学生已初步领会了列宁十分喜爱灰雀的情感。

  3、抓线索体会列宁的心态变化:

  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同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先怎么做的?又怎么做的?心情怎样?围绕以上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出示小黑板上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内容,运用手势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边读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逐句理解,抓住列宁话的内容中的关键词语并启发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当时人物的心境,使学生从“自言自语”“多好的灰雀啊!”“可惜”等词语理解到:列宁发现那只灰雀不见了,非常着急,先“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又问男孩,于是做出了“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冻死了”的两种猜测。这时学生已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生死非常担心和惋惜。至此,学生已掌握了文章的第一条线索──列宁的心态变化。同时也进一步领会了列宁爱鸟的思想感情。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整个学习过程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这么一篇我觉得素然无味的课文,在学生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一样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惹人喜爱”的小灰雀。在朗读时读出了列宁喜爱灰雀的语气。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齐品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齐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当可爱的灰雀不见了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

  首先让学生找到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句子,再分小组练习对话,最终指名小组表演对话。经过对话表演让学生再讨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学生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不时闪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把自我放在了这一情景中,假设自我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感受。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我就问:“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一位学生回答道:“小男孩低着头,是因为他感到很惭愧,但又有点舍不得灰雀。”另一位学生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能给它自由,才是真正的爱鸟。”学生的回答是我感到很惊讶,这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是:认识到自我的错误,虽然改了可是还觉得十分惭愧。可正是由于学生把自我置身于情景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不一样的感情。

  《灰雀》评课稿 篇7

  《灰雀》这篇课文讲述了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教学本课,我主要有以下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列宁和男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灰雀的语句。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婉转地歌唱”,这是灰雀让人喜爱之处。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我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当灰雀消失之后,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这表明他对灰雀的着急和担心。在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如“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它怕冷”和“可惜”这两个词语,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关心。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相关词句的同时,要求他们一定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接着,列宁和孩子的对话,耐心而又得体,表现了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当列宁询问孩子是否见到灰雀时,孩子回答“没……我没看见”,从这种吞吞吐吐中,可以猜测到灰雀的消失与孩子有关。但是列宁没有去批评、斥责孩子,而是通过表达对惹人喜爱的灰雀的担心,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感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列宁与孩子的对话和神态体现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当中,我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段落,以及文中的提示反复朗读、感悟,并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本课课后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要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最后我再引导他们讨论: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为什么列宁不直接要求男孩将灰雀放回来?效果不言而喻。

  《灰雀》评课稿 篇8

  本文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列宁在公园散步时发现自己喜爱的一只灰雀不见了,找灰雀时发现跟一个小男孩有关,但他不直接批评,而是通过交谈,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将灰雀放回公园。故事提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上这篇课文我主要从梳理故事人物开始,生读课文,找出主要人物,再默读课文,说说在这个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接着是第一自然段,找找列宁爱灰雀都有哪些表现?

  之后,进入我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话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体会列宁对孩子的尊重与呵护以及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先让学生第一遍默读,想一想,列宁和小男孩在对话的时候,他们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接着,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遍,再次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最后,第三遍,师生一起读,分析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心情。

  其他地方人物内心想法,孩子们大部分能够想到。在列宁自言自语这里,就有点困难了。他们可能没有过这样的体会,根据部编版教材解读,我对他们也没有做过高的要求,你知道列宁在想办法感化男孩,让男孩放回灰雀就行了。

  第三部分,就是读,让学生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角色朗读,读出恰当的语气。

  第四环节,是最后三个自然段,男孩为什么低着头?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一只鸟儿呢?孩子们只能答到男孩知道自己错了,列宁知道男孩知道自己错了,列宁更深层次的意义体会不到。但是没关系,这才是孩子,大人有大人的想法,没有体会到,那不就是跟文中的小男孩一样,非常的天真吗?

  最后,用单元开篇词结束本科课教学。

  这堂课,感觉比之前的课好一点。可能是因为是用了多媒体吧,有图片孩子们就更喜欢一点。

  反思总结,课后习题第二题没有让孩子们去找,遗失了一个教学重点。里面还有一项,跟同学们交流,这个交流,到底是交流什么呢?是感受吗?还是其他的东西,值得我去探究。

  《灰雀》评课稿 篇9

  本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把经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作为教学重点。

  首先,在课容量的设计上比较适当,不会太大。

  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的分析理解放在了第一课时解决了。第二课时我以“你还记得课文中怎样描绘这三位新朋友(灰雀)的吗?”对第一段进行了回顾与复习,紧之后就以“列宁这么喜欢灰雀,可是有一天,一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他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大家快在第二自然段里找找吧!”直接进入了新资料的学习。这样上下来感觉课文的情感线还是比较连贯、完整的,时间也就比较充裕,不会来不及。由此我就想到,自我平时在设计教学时也常常会把第二课时的资料安排得满满的,尤其是公开课,为了完整地展示教学过程,习惯把一篇课文从头上到尾,往往到下课了才匆匆忙忙把课文资料上完,课文总结和课堂练笔的时间都没有了,等到第三课时再来总结和进行课堂练笔效果就大不一样。

  其次,板书的设计很重要。

  本课中对课文寓意深刻理解,就要把列宁对灰雀的爱和男孩对灰雀的爱进行比较,但把这一环节安排在哪里呢?最终定在分析完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后,充分体会了两人的心理变化后,提出问题:“读到这儿,教师突然有个问题了:列宁喜爱灰雀,男孩也喜爱灰雀,这两个“爱”的含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板书设计如下:

  灰雀

  喜爱喜爱

  列宁爱男孩

  看着板书,学生对课文的主题也就一目了然,我指着板书总结,其整篇文章就在写一个“爱”字,列宁爱灰雀,也爱男孩。其实男孩也爱灰雀,起先他把灰雀抓回家,也是出于对灰雀的喜爱,引导学生体会列宁这样的爱才是真的“爱”。

  但,这节课的一个很大的失误也就在这个环节上,由于我上课时的紧张,把这个问题漏掉了,虽及时发现,也加到了后面的环节中,但没有到达预设的效果。

  这也是本人课堂随机应变的本事不强,以后有待加强。

  第三,去掉提示语直接读对话能帮忙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情感。

  在进行3——10自然段的教学时,把男孩的三次话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朗读,我又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总结给学生:“教师告诉你们,在一篇文章中人物的语言是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学生从男孩的三次话中很清楚就体会到男孩的心理变化。但,预设很梦想,学生在分析小男孩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说的话时,分析男孩的心理不是很准确,有些混乱。之后经过与教研员付教师的交流得出结论是因为分析小男孩的话脱离了对话的对方——列宁,是列宁的话引起小男孩心里的变化,所以要结合着列宁的话一齐分析,不能脱离开来。所以学生理解的就不是很准确。

  第四是关注学生。

  课后付教师和姜宁主任都指出我本课的另一个缺憾,就是关注学生不够。本堂课上,我班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做得比较好,由于紧张,我好象失去了对学生朗读的关注度,学生精彩的朗读,我没有给予及时的表扬,所以这个课堂气氛没有出现高潮。可是我们班的孩子有一个优点,就是在学习上更有自我的主见,他们有时并不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回产生新的问题,并立刻提出来,有的问题提得很好,把这些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加以利用,能够帮忙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

  最终,是对读写结合的训练的设计。

  本课我把读写的训练点放在课文讲完后,问题是:“如果你是列宁、男孩、灰雀,其中的一个,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吗?快拿出小纸条,动笔写下来,一会我们来交流。”我们班的学生在课上有限的时间里写下来的回答,真的是五花八门,其中不乏一些精彩的片段。有些学生当作列宁对小男孩说:“你知错就改,你是诚实的好孩子!”这体现了学生对小男孩身上品质的概括;有些学生当作灰雀对他们两个人说:“多谢你,列宁,多谢你这样喜爱我们,还经常给我们带来好吃的面包渣和谷粒。多谢你,小男孩,多谢你把我们送回到树林里,多谢你能够像列宁一样喜爱我们!”这样的想法体现了学生自我有一颗感恩的心;还有学生说了很多发挥想象又合情合理的说法,这是学生们对课文理解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可是在与付教师的交流中,付教师向我提议,本单元的训练写作重点是写好一个人物,那本课写作练笔的如果放在描述人物动作和或心理上就更好的为后面的人物习作做好了准备。我觉得既然要练笔当然是最有实际收效的最好,确实应多练习学生对人物的描述,看来只能把这一训练放在后面的课文里了。最终对作业的设计上,我设计了:给这篇课文续编一个精彩的结尾。付教师也指出了,本课的结尾看似平淡却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恰到好处,如果在给它续写结尾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本课虽说不上失败,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有设计上的预设不足,也有本人随堂驾驭本事的不足,很多人也是在积累失败经验的教训中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的。过去的无法挽回,但未来的则需要好好设计每一堂课,不得松懈!以后我会更加用心准备好每一节平时课,多和老教师请教,多请姜主任指导,争取尽快提高自我的教学本事,以后有机会能够再展现一节精彩的三年级语文课!

  《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一样。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终小男孩意识到了自我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经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仅爱鸟更爱下一代儿童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我课后让学生体会思想感情,同学间交流感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灰雀》评课稿 篇10

  《灰雀》讲的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一样。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终小男孩意识到了自我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经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貌,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头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明白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进取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我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一样,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发展语言本事的同时,发展思维本事,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课文中的几句简单对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感悟点,各自人物的内心都在活动,都在思考,心境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列宁是否真认为灰雀飞走了或是冻死了”引发了学生对全篇课文的阅读整合,感悟到列宁观察的细致、分析严密、教育循循善诱,以及对鸟类喜欢方式的探讨。平时我总担心他们想不到,不会说,原先是我自我放不开,只要相信学生,善于给学生供给适宜的展示空间,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深入,就会还你无数个惊喜!

  《灰雀》评课稿 篇11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一样,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资料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悲痛,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经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应再重视朗读教学。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主角,将感情带入文中,活力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能够想象一下自我心爱的东西丢了,自我是怎样的心境,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本事需要很大的提高。最终,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景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宜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

【《灰雀》评课稿】相关文章:

灰雀评课稿10-19

《灰雀》评课稿12-08

(推荐)灰雀评课稿01-08

《灰雀》评课稿【优秀】02-07

灰雀评课稿(精品)02-03

灰雀评课稿优秀(2篇)12-18

《灰雀》评课稿范文1000字10-23

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评课稿08-06

《灰椋鸟》评课稿范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