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研究及应对措施论文

时间:2022-07-02 08:58:43 职业/专业/职能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研究及应对措施论文

  摘要: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现象目前在高校普遍存在,本文通过探究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分析其利与弊,并提出个人建议对策,希望能对高校转专业的现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转专业给予大力支持和正确的引导,使之正常有序的运行并其有参考意义。

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研究及应对措施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转专业,原因,措施

  高校学籍异動涵盖了转专业、转学、退学、留级、降级等,它反映的是学生学籍的动态变化。近年来,各高校学籍异动情况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转专业情况尤甚。由于允许转专业,不少在高考中不慎失手或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没有考上心仪专业的大学生,当然希望在大学学习规定阶段重新选择申报其他专业。因此,高校教务及学生管理部门需重点关注学生转专业的现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转专业给予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切实提高他们学习专业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转专业政策的优势。

  1大学生转专业成因

  学生转专业总有自己的理由,探究其成因,有利于更好地处理转专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情况。

  1.1兴趣原因

  兴趣是学习最原始的动力和老师。高校学生在考入大学前的髙中学习基本都是围着成绩转,他们不但视野窄,而且对个人特长和爱好缺乏自知。因此,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大学的专业设置也就知之甚少,不知所措,只好遵从家长或老师的意见;还有的学生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而选择了服从分配,进了所谓的冷门专业就读,入学一段时间才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就读的专业上,于是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重新选择专业就成了他们的当务之急的事情。

  1.2健康原因

  个别学生原本并不打算转专业,但由于患某种疾病或先天性的生理缺陷,无法在原考入的专业学习,只能转到另外的专业学习。如个别学生患有血晕,不适宜学习医学、生物、厨师等专业;个别学生先天患有色盲或色弱,不适宜在一些重视实验的专业学习;个别学生对化学试剂或物品有过敏现象,不适合宜在化学、生物、制药等专业学习。

  1.3学力原因

  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可能会产生各种不适应。由于他们经历的高中阶段的学习都是严格管理的高压的教学方式,而大学更多注重的是自我约束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部分经历了高考重压的学生,由于不能及时调整和适应大学新环境及完全不同的学习氛围,仍沿用高中时期那一套方法学习,结果事倍功半,学习本专业课程感到困难重重,造成成绩落后,尽管非常认真刻苦学习,收效甚微,长此以往,就对学习失去信心,于是就心生转专业念头,希望能有所改善。

  1.4人际原因

  高校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与高中相比变化很大。不少同学在大学入学前都是跟父母一起住,没有经历过离开父母的集体宿舍生活,平时只管学习,其余生活的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包办,生活自理能力很弱。因此考入大学,一时难以适应,容易与同宿舍的同学发生摩擦,在无法调和的情况下,就会有转专业的想法;有的同学看到自己要好的朋友转了专业,自己也想转,以便和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还有的同学在高考前填报志愿时,会从家族生意或家庭人脉较强的领域实际出发选专业,若成绩不理想未能如愿考入,唯有利用转专业途径解决。

  1.5就业原因

  随着高考不断扩招和高校早已取消了毕业生工作分配的政策,间接造成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当今社会功利主义的流行,不少学生考大学就是奔着选一个好专业而来,希望毕业后就业能有好出路。但现实情况是不少高校基本没有对专业设置进行改变,至今一直沿用旧的过时的专业配置,这与当前的就业形势大为脱节。因此,若所学专业是所谓的冷门专业,没什么发展前途,致使将来毕业找工作难,学生就会有强烈的转专业倾向,尤其是一窝蜂地涌向热门专业。

  2大学生转专业的利与弊

  2.1利

  2.1.1发挥个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由于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不了解、父母老师包办或服从分配等原因,很多学生在入学后不久,对被动选择的专业越来越不满意。而现今高校转专业的新规颠覆了以前高考一锤定终身的陈旧规矩,使学生有再次选择的机会,学生能自主地在大学阶段通过自身努力重选专业,一旦成功,成效显著,他们学习观念也迅速会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不但个性发展得到完全尊重,学习积极性得以迸发,特长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而且能促进学风好转,推动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不断深入。

  2.1.2调整专业设置,推动学科改革

  一般来说,高校大部分同学都是从社会上人们普遍认为较为冷门的专业转入到较为热门的专业上。大学生专业间的人员流动,必然倒逼大学加快推动本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改革,一方面大力配置新的社会需求高的热门专业,并适当提髙现有热门专业的招生数量,另一方面则对社会需求低的冷门专业实行调整,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使专业设置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2.1.3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由于可以转专业,许多学生得以有机会转到热门专业学习,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人才素质提高,而且能有效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学生就业的机会的增加,不管对国家、社会和家庭都是百利而无一害。

  2.2弊

  2.2.1影响教学秩序正常运行

  高校生转专业,会给教学和学生管理、师资配比等教务工作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随着高校转专业人数的不断增多,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量增大,稍有疏忽,就容易将原先已按照计划分配好的教学资源、师资配比、班级人员搞混,给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带来不少的麻烦。并且,由于学生转专业一般都是选择当前较为热门的专业,造成某些专业的人数越来越多,相应的另一些被学生纷纷转出的冷门专业人数会减少,一方饱和而另一方却紧缺,不利于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

  2.2.2易引起高考公平的质疑

  同一大学不同专业录取分数线有差别,尤其是所谓的冷、热门专业之间分差就更大了。这是因为热门专业报考的人多,录取分数线当然就高,冷门专业报考的人少,录取分数线相比就会低一些。经过多年寒窗苦读,每位学生终于能公平地通过高考一决高低,但完全开放的转专业政策似乎抹杀了高考录取的成绩区别,一些以低分考到冷门专业的大学生,因得益于轉专业,转到了自己原髙考分数没法达到的热门专业,引起不少社会人士的不满和质疑,尤其对那些艰难的以髙分考入热门专业的学生看似不太公平。

  3大学生转专业的应对措施

  大学生转专业体现了高校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弥补了因高考专业选择失策的机会,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个性全面发展。但是,高校转专业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那么,该如何应对呢?谨提出以下几项举措,以供参考。

  3.1强化通识教育,实行大类招生

  国家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应培养广博的知识,对每个学科都需有一定的了解,不应被束缚在某一个领域。所以大学本科教育阶段更多地应把重点放在通识教育上,通过淡化冷热门专业方式,夯实基础课程学习,不断拓宽专业领域,扩大学生眼界视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全能型人才;另外,高校还可通过大类招生形式(即根据相间或相似的学科门类进行专业合并,然后以一个专业大类实行招生),指引学生科学理性选择专业,待学生通过专业讲座、新生研讨课、社团活动等途径详细了解新专业后,再结合自身特长兴趣重新申请专业,就会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因为大学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配置条件有限,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转专业的意愿。对于转专业失败的同学,他们有可能会受到打击,精神萎靡,无心向学,成绩下降,高校应主动地探索,推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对学生专业爱好或兴趣特长加以正确引导,建立辅修专业或双学位等方式大力培养人才,让学生能换一种方式接触到他们心仪的专业,发掘学习潜能,找到学习乐趣,实现人生价值,还能通过多学一门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力。

  3.3重视入学专业思想教育

  很多大学生转专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不了解,所以加强大学生入学专业宣传教育显得尤为迫切。首先是高考招生时期的宣传,在学生报考志愿时,就要详细告知学生大学每个专业学习内容、基本职业走向、学生能力要求等,这样才能避免他们报考的盲目性。其次通过新生研讨课或专业导师制,对入学新生进行专业宣讲,如组织本专业主要老师、资深教授、著名学者做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的特点、现状和前景,强化他们对所选专业的信心,安心本专业的学习。再次是在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向学校表达强烈转专业意向时,学校及相关院系应给与大力支持,本着实事求是和为学生负责的原则,组织专门的咨询或报告会,详细具体展示新专业院系的具体情况,使学生深入了解其是否是自己确实喜欢的专业,以及是否已具备了就读该门专业所需的能力和基础。

  3.4扩大优化专业结构设置

  高校在制订学科专业结构设置规划时,应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时俱进,合理调整各院系的学科专业,不断优化结构。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参照前苏联模式运行的,根据国家规定设置院系专业,基本没有自主设置权。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制度的不断革新,大学目前已有了一定的专业设置自主权,能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自主调整各院系的专业方向,增设了不少新兴产业、人工智能和民生改善领域等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实用型专业,删减了不少与学校办学定位不符或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专业,并对传统学科专业进行革新升级,通过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补充或修正教学内容,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打造出一支支高质量的现代化高校人才队伍。

  综上所述,高校施行转专业政策是我国现代教育的一大进步。高校管理者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一定要结合高校本身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其个性全面发展为主线,循序渐进地摸索实践,从而建立起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的转专业机制,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现代化创新型人才而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峑,刘达玉,王卫.对本科生转专业现象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2):71-74.

  [2]欧堪兰.学业辅导在转专业辅导中的运用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5(11):71-75.

  [3]何仔晶.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4(9):153-154.

  [4]陈文军.髙校学生转专业现状分析与良性机制构建[J].科学导刊2013(9):17-18.

  [5]唐志荣.高等学校大学生准专业现状的思考[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3):460-463.

  [6]金涛.大学生转专业实践中的困境与对策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15(3):50-54.

【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研究及应对措施论文】相关文章:

90后高校学生恋爱现状调查与应对措施论文07-03

高校税务风险的解决措施论文07-03

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应对措施论文07-02

纺织业国际竞争应对措施论文07-03

高校物管专业教学分析研究论文07-03

电力项目合同管理风险应对措施论文07-04

浙江高校转专业条件放松03-22

高校声乐课程设计研究的论文07-03

浅谈影响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因素与应对措施论文07-03

高校实验教学质量提高措施论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