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荷花》一课谈教学多媒体的使用

时间:2022-07-03 03:30:16 图形图像/多媒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以《荷花》一课谈教学多媒体的使用

  曾经听到一位老师指教的《荷花》一课,感触颇深。这篇课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千娇百媚、千姿百态的荷花,师生都非常喜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语言文字入手,充分地发挥了想象,品评语言,积累语言;又通过五彩缤纷的图片的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惊喜的赞叹声不绝于耳,整个教学流程充满了浓浓的诗意和美感。课后互动点评时有教师指出,大量图片的出示固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这样的媒体使用对语文学习本身是否有意义?又有老师举例引起了大家的深入思考:曾有老师在教〈丰碑〉一课时,引入播放了〈长征〉中的一段视频:茫茫白雪中,一个炊事班的班长为了战士们能有锅做饭吃,背着唯一的一口大锅冒着风雪一步步向悬崖攀登,漫天的风雪,凛冽的寒风把他吹下了悬崖。教师播放这段视频的本意是为了让学生体验红军过雪山时的艰难,可课堂上学生观看这段视频时学生不但不感动,反而哄堂大笑。

以《荷花》一课谈教学多媒体的使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一抛出,听课教师议论纷纷。看得出,这些现象引起了老师的共鸣,大家心中的迷惑不少。比如,像图片、视频等直观媒体的使用在语文学习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有多大价值?何时出示这些直观媒体?直观媒体的出示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想象

  我想,一个首要的问题是:语言文字和图片、视频等直观媒体相比,其优势在哪里?其次,直观媒体的出示其目的何在?认真思考就不难发现,语言文字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能够给人们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直观媒体正因为其直观的特性,优势就在于还原事实,好比张三照了一张照片,别人看到这照片,就对张三的外貌特征做到基本了解;但如果我们不看张三的照片,仅凭他人对张三外貌的口头或书面的描述,我们对张三的外貌就产生了想象,而当我们有一天真正看到张三本人的时候,肯定会感到某种差异毕竟想象是想象。而语文课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事实,而在于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激发想象,锻炼思维,品评语言,积累语言,培养敏锐的语感,提升学生整体的人文内涵。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认为直观媒体的使用大有讲究。

  还是以〈荷花〉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荷花姿态的段落是,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步骤:

  第一步:自由读文字,说说课文向我们描述了哪些形态的荷花?找出课文中的句子大声地读一的。

  第二步:再读这一段,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你脑海中的景象。

  第三步:说说你最喜欢哪种姿态的荷花,为什么?

  第四步:出示荷花的图片配乐请学生欣赏。

  第五步:学生谈观看图片后的感受。教师适时小结:大家看的荷花的确很美,老师只是展示了荷花的几种姿态,最美的荷花画面还在同学们的想象中。

  细细分析这个教学环节,就会发现教师的设计比较合理的: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优美的词句品评语言,想象画面,意在从语言文字入手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构建一幅幅最美的荷花的画面;第二、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尽量将课文中的优美的词语变成自己的语言来描绘画面,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内化积累;第四步,随着一幅幅图片的出示,学生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学生对刚才丰富多采的想象进行了印证和拓展,满足了学生在想象后迫切需要看到荷花的真面目的心理愿望;第五步,教师在学生谈感受后的小结犹为值得称道教师指出,出示的图片只是展示了荷花的几中形态,最美的画面在学生的大脑中,从而热情肯定了学生的想象。这里,直观媒体的使用就适时,适度,恰到好处,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没有限制学生的想象思维。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使用媒体的例子。

  反之,如果教师在学生品读文字伊始,就急于出示图片,就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媒体的使用喧宾夺主,没有多大的价值了。而这是违背语文教学的本质的。

  当然,关于媒体的使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和辨析。但我想,无论如何,媒体的使用都是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只要我们牢牢记住这一点,很多问题都会最终得到解决。

【以《荷花》一课谈教学多媒体的使用】相关文章:

《荷花》谈教学多媒体的使用的内容07-04

使用多媒体教学反思范文07-04

谈多媒体技术医学教学论文07-04

多媒体使用的心得07-01

多媒体使用的心得06-09

浅谈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07-02

谈多媒体教学网站设计与实现论文07-03

使用多媒体的培训策划07-05

多媒体教室使用制度07-28

论文:对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思考07-01